1、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 1.宋朝时期,江西饶州有“白石村民为人织纱于十里外”,四川邛州有“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据此推断,当时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C. 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有所改变 D. 内陆地区工商业经济十分发达2.明朝中期, 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 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C.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
2、构 D. 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3.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时评:“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 辄裂毗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由此可知A.清廷因犹豫不决而贻误战机 B. 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普遍增强C.洋务新政已初步实现近代化 D. 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4.下图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设立厂矿投资额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动荡、时局变迁影响着投资额的变化B.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投资额持续增长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促使投资高潮出现 D.辛丑条约签订导致投
3、资额直线下降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待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 板,但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有原则有斗争, 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该学者的观点A.强调了暴力斗争的局限性 B. 淡化了革命党人的领导作用C. 指出了改良方式的合理性 D. 肯定了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6.在 1939 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虽然中方损失在日方之上,但中国军民成功地守住了长沙。当时舆论认为,“当此二期抗战,首建殊勋,振四百兆之人心,雪五千年之国耻”。 由此可见,这次会战A.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B. 推动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 提升
4、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D. 改变了正面战场上敌强我弱的态势7.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宣读了美国主导起草的十六国宣言, 认为“由本会议进一步考虑与研究朝鲜问题是不能产生有用的结果的”。对此,周恩来坦诚建议与会所有国家应共同协商,继续努力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由此可见,中国A.积极促成朝鲜停战局面的形成 B. 大力加强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C. 成功挫败美国反华遏华的图谋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8.1956 年底,毛泽东在与民建、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 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认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5、”。该谈话A.指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不彻底 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C.认识到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D.否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9.20 世纪60年代,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肩挑人扛抢工期”,引东江之水缓解香港同胞用水困难。改革开放初期“港同深比翼齐飞,深与港共同转型”。材料反映了A.一国两制” 政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B.深港两地唇齿相依、融合共生的紧密关系C.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本质的一致性D.改革开放开启了深港两地之间的合作进程10.右表是关于“计划”与“市场”两词在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出现频次的统计。频次的变化可以说明A.计划经济思想阻力仍十分强大B.经济体制改革
6、的进程逐步推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成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11.1679年,英国大选首次出现了党派的划分和斗争, 而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并不站在国王一边。查理二世被迫接受反对派官员担任大臣, 也由此做了未来大多数国王都会做的事: 议会代表政治国家之民意,而国王遵循之。据此推断,英国当时A.国王事实上已“统而不治B. 光荣革命成果得到巩固C. 王权已受到议会的有效制约D. 议会选举决定内阁组成12.1792年,美国设立哥伦布日以纪念新大陆的发现。2020年6月,美国波士顿街头却出现下图中的情景。这表明A.历史事件评价缺乏客观标准B. 时代变迁决定人们的历史认知C.历史人物是非功过模糊
7、难辨D. 不同立场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13.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合法地位 B. 列宁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C.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全部权力 D.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尚不成熟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东方政策以闭塞和强硬为主要特征, 对除苏联以外的所有东方阵营国家紧闭国门,杜绝外交往来。1969年勃兰特任总理后,联邦德国开始推行“ 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上述
8、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A.欧洲的冷战对抗局面已趋于缓和 B.苏联逐渐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C.联邦德国力图摆脱美国政治控制 D.联邦德国开始加快德国统 一进程1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多国货币贬值,经济萧条。在当年的世界银行年会上, 中国政府郑重表示: “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 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由此可见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冲击国际金融秩序B.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已占据主导地位C.世界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机构的有效运作D.大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应有担当精神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5 题, 满分 55 分。其中第 16 题 13 分, 第 17 题 9
9、分, 第 18 题 11分, 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0 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16.( 13 分)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 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 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
10、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7分)(2)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 , 并简析其主要目的。(3 分)(3) 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3
11、分)17.( 9 分)农村与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整个中共革命的进程来看,无论是革命的起源、革命的动力还是革命的领袖、 革命的空间、革命的道路等,都与乡村、农民之间存在特别密切的关系,并由此铸造出一种“乡土性格”,而正是这种乡土性格影响了中共革命的路向及其结果,也决定了中共革命与以往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区别。材料二1945 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计77 人,其中来自城市者仅6人,来自农村者71人,占总数的92.2%。1946年冀中区正定县征兵458人,其中贫农、中农438人,占新兵总数的95.6%。1947年冀南区南宫
12、县二营战士937人,其中贫农629人、下中农11人、赤贫32人,为战士总数的71.7%。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铮中共革命的“乡土性格”刍议完成下列要求: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的环境、道路和动力等视角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18.( 11 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利弊共存,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开展,意味着英国工业化的发生。工业化具有极强的集聚效应,拉动各种经济要素和人口向一定的地理空间集中,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促进工农业以外产业的发展。公路、
13、运河和铁 路的兴修,使英国各地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加快城市发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体地位。摘编自赵煦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材料二 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七、八十年的时间,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一批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起了先锋作用,但一些传统老 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的一些工业城镇有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1860年,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他们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伦敦。摘编自陈爱 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 市化材料三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出现。人口日益向城市集
14、中,而住宅状况渐趋恶化,每一个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霍乱等是最容易发生的,往往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治理完成下列要求:( 1 ) 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3分)( 2 ) 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3分)( 3 ) 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城市病”的成因和表现,说明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5分)19.( 12 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直致力于
15、国营电力生产以反对私营电力公司的垄断。1933年,他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作为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该局的主要任务是降低电价,打破私营电业垄断,以推动生产和改善民生;改变田纳西河流域的贫穷面貌以促进全国发展。这是私营公司不愿干的。摘编自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为求迅速恢复和重建英国的经济,推行以经济计划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国有企业在英国的煤炭、钢铁、燃料、电力和运输等基础部门占据绝对支配地位,进而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而在 80 年代, 撒切尔政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私有化运动,逐步出售国有企业。到1
16、991年初,接近80% 的国有部门已经转移到私人手中。摘编自苏星论英国国有化、私有化与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与私营公司经营目的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其成立的历史背景。( 5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有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发展前景。(3分)20.(10分)面对发展困境,苏联领导人曾作出了诸多改革努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 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
17、不能抹煞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1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2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
18、改革的主要影响,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3分)(2)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5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中苏改革呈现不同局面的主要因素。 ( 2 分)历史答案一、选择题01-05 CBAAD 06-10 CDCBB 11-15 CDBCD二、非选择题16.(1)依据:品德和才能。(2分)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5分)(2)着力点: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2分)主要目的:确保公平公正。(1分)(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
19、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2分)一致性:巩固统治。(1分)17.(1)论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鲜明的“乡土性格”(乡土色彩)。(2分)(2)论据:从革命的环境看,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阶级占总人口比例最高。(2分)从革命的道路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农村成为革命的主要阵地。(2分)从革命的动力看,中共革命的领导者与参与者具有鲜明的乡土属性。中共革命的领导者主要出身于农村家庭;农民是中共革命的主要参与者。(2分)(3)其他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符合要求。(1分)18.(1)主要作用:形成集聚效应
20、,促使资源向城市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变革,加快城市发展速度。(3分)(2)主要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各类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增多。(3分)(3)成因:城市快速发展超出社会资源承受力。(1分)表现:住宅条件恶劣;卫生状态恶化;传染病流行。(3分)影响:“城市病”会制约城市化的进程。(1分)19.(1)主要目的:打破垄断,改善民生;促进地区与全国生产的发展。(2分)背景:经济危机严重;大量人口失业;社会矛盾尖锐。(3分)(2)变化:从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到逐步出售国有企业。(2分)原因:二战后初期,英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重建;七十
21、年代,英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缺乏活力;凯恩斯主义的作用逐渐失灵,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2分,任两点即2分)(3)角色:国有企业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1分)前景:因政府政策变化,其所占比重会发生相应变化;不会改变私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2分)20.(1)影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2分)原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1分)(2)缺陷: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3分)进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形势和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活力大大增强。(2分)(3)因素:是否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