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20届)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
2、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
3、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
4、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B. 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D. 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 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B.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C. 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D. 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B. 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C. 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
6、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D. 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君主”理解有误。原文是“ 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故答案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7、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故答案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原文的观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有效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巩固了专制统治”理解有误。原文说“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专制制度恶性膨胀,小人窃柄,邪佞得进
8、,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故答案选D。【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年震柳梁 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
9、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
10、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100岁。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
11、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
12、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
13、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恶劣
14、作铺垫。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D.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强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5. 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15、【答案】4. D 5. 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照应上文。文章前三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烈地震而不死,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6. 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着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16、,最恰当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很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手法的分析,还有情感主旨的体悟。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C项,“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列举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让震柳的存活更令人震撼。【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分析文章插入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文章插入某一内容,一般有补充交代、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文学性的作用;从结构上说,一般有照应上下文,使文章内容上下文呼应等作用。作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从文中来看,第四段主要是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柳树的这一特点也是震柳能够战胜灾难顽强存活的原因之一,故这一段进一步交代震柳存活的原因;这一段引用了很多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以及传说,如唐人折柳相送的习俗,如
18、贺知章的诗句,如左宗棠进军西北选弱柳同行等,这些是对文章内容的丰富,让文章更具有文学性;从结构上来看,文章前三段主要写震柳经过强烈的地震却能存活,而第四段通过对柳树习性特点介绍,进一步对上文进行解说,这就上文章上下一体,相互呼应。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中间插入内容的作用,先要明确插入
19、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与文章的主要对象有什么关系,与上下文的内容有什么关联。【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这是一则探究题。分析题干,这道题其实是考查我们能从震柳震柳身上感受到什么。先要结合语境点明句子本身的含义,“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句话是说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着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这株裂而不死、存活至今的柳树是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知道曾经有那样一场可怕的地震;然后挖掘文本内在的含义,即给人们
20、的启示,从文中来看,震柳在地震中的艰难存活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它能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应坚忍顽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最后,活了近500岁的震柳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强大力量,这就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电影妖猫传将于2017年12月22日上映,人物记者采访了导演陈凯歌。记者:你是在妈妈朗读唐诗的声音中长大的,选择唐朝背景的妖猫传,是否与此有关?陈凯歌:我爹妈吧,某种程度上算是读书人,尤其我母亲是旧家庭出身,规矩大,也有一点儿旧学的修养,所以对我有点儿影响,教我认点儿字,教我点儿诗词歌赋。别人说陈凯
21、歌熟读唐诗,我觉得没到这种程度;还说是不是小时候受点儿唐诗的熏陶,你今天就拍了妖猫传,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记者:算是从小就有一个盛唐情结的种子。陈凯歌:我始终觉得中国的文字之可贵,中国的文学之伟大,衡量一个时代究竟是否是一个好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的文学是否昌盛。一两万位诗人,皇帝本人都是诗人,这种时代,我认为它必定是一个政治开明的时代。唐诗的确对我幼年的成长经历有影响,人家总问我唐诗怎么好,我说呢,唐诗总有在某一个瞬间和你的人生际遇相撞的时刻。记者:所以这次拍唐代的故事会是你心目中特别美好的朝代的一个想象吗?陈凯歌:咱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复兴到哪儿去啊?复兴到唐去
22、,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唐代,有这么多的诗人,才出现了这么些难以忘怀的伟大诗篇。我觉得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文化的一个时代。现在我们都感觉到经济发展了,其实文化要与之同步才行。所以肯定地说,拍这么一部电影,其中包含着我个人对于唐这样一个时代的某种程度的追思、崇敬。记者:但现在没什么人读诗了,大家都不谈这个了,对电影来说,会不会是一种冒险?陈凯歌:怎么说呢,我从拍第一部电影就冒险,当时就有非常有名的电影评论家,很尊重的前辈,看了黄土地之后说,电影能这么拍吗?但是后来有接近这位老先生的人说,您换一个眼光,看能不能接受它。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以传统的叙事方式拍摄的电影。后来老先生跟我有过一次交谈,提及黄土地时
23、非常感慨,原来电影在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情况之下,可以有这样的诗意体现出来。其实我觉得在我拍黄土地的时候,有沉郁之气。它伴随我在“文化大革命”中间整个10年的成长经历,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是对土地、对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群、对自身、对世界的很多很多的疑问,最终表现在黄土地里头。我后来每拍一次电影都给自己一个新的课题,每一次都要拍不太一样的电影,跟前面有变化的电影,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每一次都变成了冒险。倘若我是为米折腰,我肯定不这么做;如果我是精于算计,我也不这么做。其实更多的所谓热爱的单纯,就是从这儿发生的,要切实地去感受,就像恋情,是无条件的,一旦被条件束缚,这个恋情就变质了。所以小时候父
24、亲总跟我讲艺术是青鸟啊,你抓不到手里,你抓到了,它就死了,一定是永远在向往中,它才会有自己的魅力。(节选自人物月刊2017年第10期)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凯歌认为,中国的文字很可贵,中国文学很伟大,衡量一个时代是否伟大的标准就在于看它的文学是否昌盛。B. 陈凯歌对唐怀着一种追思与崇敬,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复兴到文学昌盛、政治开明的唐代去。C. 陈凯歌拍电影喜欢探索,在艺术上有无尽的追求。黄土地就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D. 陈凯歌的电影能够引发人们
25、对生活的深刻的思考,是因为他把对土地、对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群、对自身等的思考融入电影中。9. 人物访谈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社会反响,请结合文本就此作简要分析。【答案】7. B 8. C 9. 时效性强。通过材料开头和出处的时间信息可以看 出,这篇专访在电影公映前2个多月刊出,体现了很强的 时效性。主题的选择富有时代精神。这篇访谈选择了 时下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电影妖猫传的选材作为 谈话内容,辐射了对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文化发展滞后 问题的思考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等 重大话题,传递正能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访谈对象 具有典型性。陈凯歌是我国著名的导演,本文通过陈
26、凯 歌的谈话,诠释了一位有良知、有追求的艺术家的情怀, 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相关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选材时并没有明确意识”说法不正确。陈凯歌谈到了自己从小受到的家庭熏陶,谈到了文化与经济发展 不同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说明他对选材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衡量一个时代是否伟大的标准就在于看它的文学是否昌盛”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的文学是否昌盛”;B项,“应该
27、复兴到文学昌盛、政治开明的唐代去”说法错误,应是复兴到像唐朝那样的一个文学昌盛、政治开明的时代,而不可能回到唐朝那个时代;D项“陈凯歌的电影能够引发”,扩大范围,是黄土地,而不是所有的电影。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人物访谈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社会反响,请结合文本就此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新闻价值能力。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内含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要素),是新闻传播主体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一篇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时新性是指报道及时,内容新鲜。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
28、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重要性是指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显著性是说新闻报道对象 (包括人物、 团体 、地点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新闻价值就大。趣味性是指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本题可从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以及访谈对象的典型性,也就显著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时效性方面:根据采访开头“电影妖猫传将于2017年12月22日上映,人物记者采访了导演陈凯歌”和文章出处“节选自人物月刊2017年第10期”,这篇专访在电影公映前2个多月刊出,体现了很强
29、的时效性。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对时代精神的反应)方面:这篇访谈选择了时下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电影妖猫传的选材作为谈话内容,辐射了对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文化发展滞后问题的思考,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等重大话题,传递正能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显著性:主要体现在访谈对象的典型性上,陈凯歌是我国著名的导演,本文通过陈凯歌的谈话,诠释了一位有良知、有追求的艺术家的情怀, 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
30、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郡,议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奭代绍节,召还,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吴曦据蜀,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
31、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宝文阁学士,试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略有删节)(注)圉:读“y”,养马的地方。摇足:动脚。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
32、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B.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C.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D. 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补”“迁”“升”“除”“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B. 阙,本意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常用来代指皇帝的居处,
33、也借指朝廷。C. 赠,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古代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D. 谧,即“谥号”,古代对死去的有地位的人接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宇文绍节出身官宦,世代忠君。他的祖父宇文虚中和父亲宇文师瑗都因为出使北国而死,宇文绍节以族子身份成为他家后代。B. 宇文绍节谋划长远,措施得当。韩侂胄筹划对敌发兵,宇文绍节在庐州郡中谋划修筑城池,创立修造砦栅,专门为固守考虑。C. 宇文绍节善于识人,眼光独到。讨伐吴曦时,他推荐了随军转运使安丙,并派遣亲信用帛书传达上意,最终成功诛杀了吴曦。D. 宇文绍节为国尽忠,
34、深受器重。皇上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叹息伤悼,为他改变了朝拜祭祀的时间,并给予了特殊的恩典。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2)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不久有人诉说高悦放纵他的部下抢掠,宇文绍节用杖刑处死了他,军人百姓都欢悦。(2)朝廷对于四川的事情经常向宇文绍节咨询,宇文绍节详细审查之后再发言,都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
35、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侂胄”“书”“绍节”“公”“复仇之志”“复仇之略”“开边之害”“开边之利”“国力”“进取计(进攻的计划)”,虚词“以”“之”“而”“为”“所”,“有复仇之志”与“有开边之害”结构相同;“而无复仇之略”与“而无开边之利”结构相同,志性词“谓”,意思是“说”,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进取计”意思是“进攻的计划”,作“浪为”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韩侂胄写信责备宇文绍节,宇文绍节回信说:“您有复仇的志向,却没有复仇的方法;有开拓边疆的害处,却没有开拓
36、边疆的利益。不衡量国家力量,轻率地作出进攻的计划,不是我所敢于知道的。”句子可以断开为: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文中的补迁升除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说法错误,其中“补”指补授官职,
37、“除”指授予官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宇文绍节并派遣亲信用帛书传达上意”说法错误,原文是“遣丙所亲”,派遣安丙的亲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38、1)中的“俄”,不久;“纵”,放纵,纵容;“寇”,动词,抢掠;“悦纵所部为寇者”,指高悦放纵他的部下抢掠;“杖杀”,用杖刑处死;“皆欢”,都欢悦。(2)中“于”,对于;“蜀事”,指四川的事情;“多”。经常;“咨访”,咨询;“审”,详细审查;“周悉”,全面了解;“皆周悉事情”,都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39、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宇文绍节字挺臣,是成都广都人。他的祖父宇文虚中,任签书枢密院事。父亲宇文师瑗,任显谟阁待制。父子二人都因为出使北国而死,没有儿子,孝宗怜悯他们,命他的族子宇文绍节作为他家的后代,补官任州县职务。九年,进士及第。屡次升迁任宝谟阁待制、庐州知州。当时韩侂胄正在筹划发兵,宇文绍节到达郡中,策划修筑古城,创立修造砦栅,专门为固守考虑。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向韩侂胄说宇文绍节的坏话,说宇文绍节仅仅考虑守城,白白耗费财力,对事情没有用处。韩侂胄写信责备宇文绍节,宇文绍节回信说:“您有复仇的志向,却没有复仇的方
40、法;有开拓边疆的害处,却没有开拓边疆的利益。不衡量国家力量,轻率地作出进攻的计划,不是我所敢于知道的。”韩侂胄得到回信不高兴,就任用李奭代替宇文绍节,召他还朝,以宝文阁待制的身份做镇江府知府。吴曦占据蜀地谋反,朝廷急忙催促宇文绍节回京,把西讨吴曦之事委任给他。宇文绍节到达后,对大臣说:“现在如果进攻,那么瞿塘峡这个关隘,叛军一定固守;如果驻军在荆南,只是白白地损失威望。听说随军转运安丙素来怀着忠义,如果授给他秘密旨意,一定能使征讨贼人取得成功。”大臣采纳了他的话,派遣安丙的亲信用帛书传达皇上的旨意,安丙最终诛杀了吴曦。宇文绍节代理兵部尚书。统制官高悦在戍守的地方大肆杀人抢掠,远近的百姓都以他为
41、苦。宇文绍节召他在帐前任职,收纳他的部下。不久有人诉说高悦放纵他的部下抢掠,宇文绍节用杖刑处死了他,军人百姓都欢悦。升任宝文阁学士,试任吏部尚书,不久授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安丙宣抚四川,有人说安丙有二心,事情报告皇帝,朝廷大臣想要撤换安丙。宇文绍节说:“当初诛杀吴曦的时候,安丙一跺脚,整个四川都不归国家所有了,他不趁那时谋反获利,现在反而会有谋反之心?我愿意拿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安丙。”安丙最终没有撤换。朝廷对于四川的事情经常向宇文绍节咨询,宇文绍节详细审查之后再发言,都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嘉定六年正月甲午日去世,讣告告知皇上,皇上叹息伤悼,为他改变朝日宴享的时间。进官资政殿学士退休,
42、又追赠七官为少师,不是一般的恩典。谥号为忠惠。五、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夏夜(唐)姚合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为“夏夜”,却无一字着“夏”,真可谓不着痕迹。B. 首联点明本诗的时间为“深夜”,两个“闲”字看似平常,实则体现出作者内心隐隐的“闲愁”。C. 断猿意为孤独悲啼之猿。颈联中“断猿时叫谷”借猿声反衬了山谷的幽静。D. 尾联表现了作者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15. 结合全诗,请赏析本诗颔联。【
43、答案】14. D 15. 颔联,作者于深夜独坐,只见四周一片静谧,天上皓月当空,笼罩着周围的密树投下的阴影,稀疏的围篱之外,传来叮咚作响的流水声。颔联以流水之声的动,反衬深夜的静,动静结合,渲染深夜环境的静谧,;烘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和淡淡的隐忧;作者借景抒情,表达此时内心的寂寞和百无聊奈之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4、”,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尾联表现的是作者的寂寞和无知己的孤独,不是“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请赏析本诗颔联”,这时针对本联,先解释这句诗的意思:作者于深夜独坐,只见四周一片静谧,天上皓月当空,笼罩着周围的密树投下的阴影,稀疏的围篱之外,传来叮咚作响的流水声。第二步,析手法:颔联以流水之声的
45、动,反衬深夜的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最后写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和淡淡的隐忧,也表达此时内心的寂寞和百无聊奈之感。【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
46、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六、名句名篇默写(9分)16.补写出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一思想与孔子在论语十二则_ 的论断不谋而合。(2)论语十二则中,在子夏看来只要做到_,_,那么就具备“仁”这种崇高的品德了。(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有的人遇到危险可以活下来却不苟且偷生,遇到灾难可以避免却能英勇赴死,这是因为_,_,这也是一个人向善之心的体现。(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提出一个国家通常会遭到衰败灭亡命运的原因是_,_,从而引出本文的论点。(5)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
47、,而他“请见”的根本原因是_,_。【答案】 (1). 思而不学则殆 (2). 博学而笃志 (3). 切问而近思 (4).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5). 所恶有甚于死者 (6). 入则无法家拂士 (7).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8). 肉食内鄙 (9). 未能远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殆”“笃”“拂”“鄙”等。【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字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
48、,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第二卷七、语言文字 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49、”(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B.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C.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
50、,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
51、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答案】17. B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52、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
53、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
54、“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小匾额, 如此重要?一是历史上,题匾挂匾曾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民
55、国文献中 留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匾额分布范围 限于国内,在海外,也可以说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匾额。 匾文几乎都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中国思想、华夏风采。二是优秀匾额的文字多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持久地散发出正能量。三是优秀的匾额往往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是点睛之语还是书法艺术,都令人叹服。序号A何以尚并非只要而且无论B何以不论并非只有而且不仅C为何也不论只有/而且D为何尚并非只要/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关联词语运用能力。处不是条件关系,排除B项,处,讲述匾额分布范围不限于国内,
56、不能用关联词“不论”。排除C项,处表示递进关系,选用关联词“而且”。处根据两句间的条件关系和后面“都”,选用关联词“无论”。故选A。21.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列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A. 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B. 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给学生方法的指导。C. 众人开卷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的特点。D. 人形的树表达了读书助人成长的寓意,地球图案传达了读书人要行万里路的理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徽
57、标图画的分析把握以及征集语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考生要紧抓题干要点,全面把握徽标和征集语内容。根据题目,活动以“全校师生读书月”为主题,所以徽标和征集语中应以“师生” 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要活动。不能只强调一方,因此排除A和B选项,“地球与行万里路”与主题无关,因此排除D选项。故选C。22.下面是我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答案】该徽标由数字“30”、书法体汉字“乡”和蜡烛组成一个“师”字。徽标展示了乡村教师长年坚守乡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58、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写出该徽标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仔细观察荣誉徽标可知徽标由汉字“乡”、数字“0”和燃烧的蜡烛组成。“乡”又像数字“3”,它与“0”组成数字30整体图形构成汉字“师”,代表乡村教师从教30年。寓意要联系活动主题,指出其普遍意义。八、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著名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9、答案】微笑着面对生活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亦然也会微笑着面对着你。题记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望眼无际的天空,充满了迷茫和奇趣。对于豆蔻年华的我们来讲,它必然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可是对于成年的青年人来讲,它必然也是一把匕首,在伴随他们的使用中,一不小心就会刺伤他们,抹杀了他们励志向上的决心,带给了他们无数的烦恼和挫折春天,漫山遍野含苞待放的鲜花和刚刚冒出头的嫩绿绿的小草,小河边清澈见底的水流哗啦啦的流向那不见尽头的远方,蝴蝶和蜜蜂在一旁嬉戏着夏天,炽热的太阳光强烈的烘烤着大地,我们的额头上冒出了汗水,学校那一簇簇鲜花和小草都枯萎了,茂盛的大树也快要奄奄一息了,这时的我们真希望秋阿姨如闪电般的速度来到
60、我们的身边,为我们带来一丝丝秋的气息吧!秋天,田地里那一片片金黄的麦子,农民伯伯一脸的喜悦,林间枫叶哗哗的飘落冬天,天空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使嘈杂喧闹的城市顿时寂静了下来,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小朋友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毛茸茸的手套,在大地的怀抱中玩起了打雪仗、堆雪人生活就像这变化多端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特点与性格。夏天,微笑面对着生活的人会用别致的眼光去待它,会觉得它不是炎热,不是用炎热来惩罚我们,而是认为它是在考验我们,用我们酣畅淋漓的汗水来浇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在懵懂和挫折中成长,更是因为夏日的辛勤播种,才有了秋天那喜悦的丰收啊!懂得面对生活,懂得迎接生活,懂得与生活和睦相处的人
61、一定会是生活的成功者,因为你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历程,处理过生活中的种种失败,挑战过生活中的处处困难。一次,我在做一次练习中,做到了这样一道题。有三个人同时经过一处荆棘丛中,然而荆棘丛中长出了鲜花。走过的第一个人就说:“荆棘丛中长出了带刺的花。”走过的第二个人就说:“荆棘丛中有刺。”最后一个人就说:“荆棘丛因有花而更美。”三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未来他们的命运也将不同。所以请相信,生活就是一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杯茶,如何去品味这杯茶,就要看我们怎样去对待生活了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亦然也会微笑着面对着你。后记【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展示了著名作家麦家对人生的解读,指出面对人生
62、际遇应持有的态度:看远,看细,看透,看淡与笑看人生等等。面对人生,有时候,我们要用望远镜,看远方,看到前路的希望;有时候,我们要用显微镜,用苛刻的眼光去发现自身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用放大镜,把人生世事都看清楚透彻了,会觉得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有时候,我们要用太阳镜,对功名利禄,保持一种淡然心态;有时候,我们要用哈哈镜,面对厄运困苦,一笑而过考生可从五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来立意,也可以选取几个方面来写,还可以写我们许多人往往拿错了眼镜,该拿太阳镜时拿了显微镜,该拿望远镜时拿了放大镜,所以经常把事情办糟糕,从而提出关键是要选对眼。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就可以多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