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5175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2、”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3、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3.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

4、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4.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 所

5、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

6、新性,不能受制于人。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5.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

7、,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6.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

8、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7.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理念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

9、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8.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答案】D【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0、故D项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C项错在“世界各国”。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不满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答案】C【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

11、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10.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

12、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11.1882年,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并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A. “设厂自救”B. “西体中用”C. 突破“器物”限制D. “求富”以“自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获利,再把获利所得投入到洋务运动中,故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故D项正确;不是洋务派的

13、主张;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洋务派并不主张突破“器物”,且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ABC三项。12.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预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C. 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D. 彻底地改变了使社会风俗【答案】C【解析】“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说明辛亥革命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错误;国民素质当时并没有大幅度提高,错误;

14、D中彻底用法绝对,排除。13.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吾国

15、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孙中山序(1921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答案】(1)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2)

16、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可知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实

17、行思想上的统一等方面的措施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主要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美国联邦制积极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

18、族的国家。”“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得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即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百官公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

19、密,表述清楚)【答案】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自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示例1 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

20、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示例2 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西学东渐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清政府由反对政治变革逐步转变为推行政治变革”或者“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影响等视角进

21、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

22、行学术传播和交流。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

23、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答案】(1)特点:“官师合一”(教师监管教学和国家事务);教学场所兼行国事。变化:平民教育兴起;私学出现并迅速发展。原因: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2)特点:主动性(派遣学习)、示范性(言传身教)、实践性(各地实践);贡献:教育选拔出大量人才;推动了蜀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解析】试题分析:(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24、识不难发现,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在材料一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即“官师合一”、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日常国事的场所。从材料一来看,发生的变化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平民教育,二是私学出现。变化的原因从材料一也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即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2)“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并不容易概括,要具有一定的阅读材料的功力才可以,例如,“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就属于派遣性学习。从具体的例子去概括出相应的特点即可,不一定非那么的准确。“贡献”主要从对国家的贡献“郡国皆立学校(即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对蜀地自

25、身的贡献“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即蜀地的教育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等多角度的去回答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西周的学校教育西周的学校教育特点、变化及原因;历史上重大改革文翁兴办教育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名师点睛】本题用材料形式为素材命题是一种新的创意,材料型试题是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好题型。如何才能有效地解答历史材料型试题呢?可以采取“一看二审三作答”的步骤,解答材料型试题。“一看”是指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二审”是指审问题,明确解答方向。“三作答”是指回归教材,落实组织答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联盟约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做是“在现代

26、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同时,这一监护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受托者”来“监护”的规定并没有扩大到获胜的协约国的殖民地,虽然这些殖民地的居民在许多方面都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或缺少发展。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了以英国外交家李顿为团长的五国调查团来华实地调查,该团调查后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的侵略是正当防卫,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从而破坏了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进而成为远东

27、战争策源地。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的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强调“十四年抗战”的意义。【答案】(1)实质:国联是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说明:国联借“委托”之名行殖民统治之实,存在缺陷:没有规定“受托国”在委任地的具体权力;没有确定关于委任地人民“有无自立能力”的标准;没有明文规定国联结束委任统治的时间;没有对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殖民地区分对待和处置;没育对日本侵华采取任何实际措施。(2)意义: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

28、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彰显国际正义。【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国联是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由材料“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这一监护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和“否认日本的侵略是正当防卫,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可见国联借“委托”之名行殖民统治之实,存在缺陷。没有明文规定国联结束委任统治的时间;没有对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殖民地区分对待和处置;没育对日本侵华采取任何实际措施。(2)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

29、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所以“十四年抗战”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所以“十四年抗战”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1931年,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所以“十四年抗战”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

30、彰显国际正义。【详解】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

31、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注意根据材料一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得出增加御史人数; “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扩大御史的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信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 ,根据材料二信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得出强调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政治家唐太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