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诗经所称的“因以其伯”是指周王授予诸候管治封城内士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依旧保留其宗族组织,在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理B. 土著邦族堀起成为新兴政治力量C. 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邦族的融合D. 土著邦族完全接纳周代礼乐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理封城内的土著邦族,但各土著邦族保留其宗族组
2、织,形式上践行周礼,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促进邦族的融合,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土著邦族崛起,选项B排除;土著邦族是一定程度实施周礼,而非完全接纳,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尤其是诸侯和土著邦族在分封制下各自扮演的角色。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春秋这种“记事”特点表明孔子A. 注重对人物的客观评价B. 表达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C. 默认当时时代的变迁D. 寄予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可见周天子实力下降,但是孔子却用“天王(天
3、子)狩(视察)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表明孔子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选项B正确;孔子的评价并不客观,选项A排除;孔子想要恢复传统礼乐秩序,这说明其不认可当时的社会变迁,选项C排除;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专制制度,选项D排除。3.2010年,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捐赠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简牍。这批简肢出土于同一地点,抄写的字体主要是隶书,只有一小部分是篆书。由此推知该批简牍抄写于A. 战国B. 秦代C. 汉代D. 唐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断这一时期隶书流行,逐渐取代小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隶书为主,逐渐取代小篆,因此选项C正确;战国时期主要是金文和大篆,选项A排除;秦朝以篆
4、书为主,选项B排除;唐代各种书法均有,其中楷书最为著名,与材料不符,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我国书法发展演变情况的熟练掌握。4.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综合下列材料结论最为准确的是“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西汉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龙”的节日闻一多端午考考证的结论:五月初五端午节,最早原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组举行图腾祭的节日”。A. 端午节起源于西
5、汉时期B. 史料记载均不可信C. 端午节历史的内涵丰富D. 史料愈近愈为可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月初五端午节,最早原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组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可知,端午节起源早于西汉,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端午节内涵包括图腾祭祀、保健、以及民俗,足见这一节日内涵丰富,选项C正确;史料是否可靠是通过不同史料相互印证判断,而非愈近愈可靠,排除选项D。5.日知录序言中记載:“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由此可推断顾炎武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縛C. 具有革命进取的精神
6、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序言所言可知日知录实用性较强,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这一点摆脱了理学空谈心性天理的束缚,选项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顾炎武思想影响有限,排除选项A;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而非革命进取精神,选项C排除;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理学空谈心性的批判,因此选项D排除。6.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明清小说A. 满足底层百姓的文化需求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C. 充满现代主义的风格色彩D. 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
7、知,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市民阶层的需求,通过小说更能够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且“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B选项正确;“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能够更具体的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体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故A选项错误;明清小说为体现现代主义的风格,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选项错误;小说是适应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故D选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清小说的兴盛,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崛起。 7.“两年间,北
8、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元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材料中的军事行动A. 震摄了清廷心脏地区B. 撼动了北洋军阀统治C.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D. 瓦解了北方封建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咸丰帝”“进逼天津”信息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根据所学可知这次北伐运动震慑了清廷的心脏地带,选项A正确;此次军事行动所处时代为太平天国时期,选项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而非帝国主义,选项C排除;此次北伐运动失败,因此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
9、键是通过材料中“咸丰”“进逼天津”等信息解读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北伐。8.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洋务派秉持着“中体西用”的思想,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没落中的清帝国,使得蓬勃一时的洋务运动,最终只能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几儿无法飞期,随着那个时代一起下沉。以下言论与洋务派思想一致的是A. 底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B.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C.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D.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答案】A【解析】【详解】“中西西用”思想强调用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选项A认为应当
10、维护孔孟传统儒家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富强,符合洋务派思想,为正确选项;选项B认为圣人教导众生的方法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导众生的方法也要变移,与洋务思想不一致,排除;选项C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与洋务思想中维护旧制度的主张不一致,排除;选项D认为应当变革,这与洋务派思想中保守一面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即用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强。9.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主张效仿日本,实施君主立宪制。这表明维新派A. 放弃了变法维新
11、主张B. 逐步向革命派转化C. 以开发民智作为终极目标D. 坚持建立近代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梁启超“主张效仿日本,实施君主立宪制”,这依然坚持了维新变法时期的主张,选项A排除;梁启超认为通过“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可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种方式不属于革命手段,排除选项B;开发民智只是其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不是其终极目标,选项C排除;梁启超最终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即实现政治制度的近代化,选项D正确。【点睛】解题关键是把握好“开发民智”和建立君主立宪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手段。10.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由国家管理
12、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一思想A. 完全继承了儒家大同思想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C. 与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D.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信息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内容,这些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而非孙中山提出,选项B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其革命纲领不可能和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排除选项C。11.十九世纪末,在西学东新的浪潮中,“个人主义”一词虽传入中国却遭时人诟病。但新文
13、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却广为流传,大行其道。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 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B. 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C. 促使启蒙思想开始传擂D. 促进了君主制度的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选项A排除;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大行其道,广为流传,选项B正确;新文化运动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但并不是促使启蒙思想开始传播,选项C排除;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制,选项D排除。12.1922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向中国共产党发出如下指
14、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箋后,应根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的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并与马林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材料中的“党的一切工作”应包括A. 讨论组建中国共产党B. 等划国共两党合作事宜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D. 开辟敌后根据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并与马林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筹划与国民党合作,因此选项B正确;中共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西安事变”发生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敌后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内容
15、,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马林”、“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解读,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13.“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精神穹宇方面的建设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井冈山创业时期,共产党就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材料中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A.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走向成熟D. 克服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可知材料中所说“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指的是中共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
16、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选项A正确;北伐战争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且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井冈山创业时期不符,排除选项C;遵义会议克服了王明等于“左”倾错误,与材料中井冈山创业时期不符,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的解读。14.1937年9月,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一条爆炸性新闻“皇军最老的王牌第五师团在山西北部山岳地带遭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该事件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 粉碎了日军侵占华北的企图C.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D. 揭开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序幕
17、【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37年9月”“山西北部”“ 遭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可知这是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选项A正确;1937年9月,华北地区基本沦陷,选项B排除;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台儿庄是山东峄县的一个小镇,而材料中日军遭受袭击的地点是山西北部,故C排除;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会战发生地在武汉,与材料中提到的山西不符,故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1937年9月”“山西北部”“ 遭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解读出这次战役是平型关战役。15.50年代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往
18、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双重角色。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产生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A. 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B. 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C.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 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外交政策的转变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需求,材料时间是5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需要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因此在外交对象方面发生了转变,选项B正确;50年代世界政治形势依然是两极格局,并未有重大变化,选项A排除;外交文化交流对象转变本身是外交政策调整的一部分,因此选项C不是原因,排除;改革开放是在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外交政策的转变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需求,结合50年代国家利益诉求解答即可。16.两弹城指的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两弾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溢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迹。他们的成就A.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根本条件B. 改变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C. 是新中国走向强国的有力支柱D. 直接促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的提升,选项A排除;中国在核能和航天领域的成就并未改变美苏对峙格局,选项B排除;“两弹一星”成就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是
20、我国走向强国的有力支柱,选项C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时间是1995年,与两弹一星成就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17.台湾同胞为祖国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就。从1992年到1997年,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増长了124.7亿美元,在大陆投资项目增至20125个,总额约110.34亿美元。这直接得益于A.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 “九二共识”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C. 两岸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从1992年到1997年”,联系教材内容可以知道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对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
21、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台湾赴大陆探亲运动,时间是198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选项A排除;至今台湾当局仍未接受“一国两制”构想,选项C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点睛】.18.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学生普罗狄克思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他们的观点A. 倡导人人之间平等B. 摆脱古希腊神话影响C. 更加关注人类自身D. 奉行神权至上的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普罗塔戈拉对人的认识和普罗狄克思对神的认识可知,两者都在强调人的价值,
22、更关注人类本身,选项C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选项A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古希腊哲学家并未摆脱希腊神话的影响,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人而非神,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9.在德国哥庭根市公墓内,一块简单的矩形石碑上面刻着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名字,他的墓志铭就是一行字:h6.63X100341S(普朗克當数),这是对他毕生贡献的最大肯定。他的贡献A. 推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B. 完善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C. 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D. 促进了相对论的提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普朗克常数”可知材料提到科学家是普朗克,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量子理论,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选项A正
23、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善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选项B排除;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解释了光电效应,选项C排除;量子理论是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而相对论是对宏观世界的研究,因此前者不能促进后者的提出,选项D排除。20.2019年4月15日,著名古迹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卡西莫多心爱的钟楼建筑尖塔在大火中倒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中那令人动容的场景不复存在。与巴黎圣母院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 唐璜B. 红与黑C. 约翰克里斯多夫D. 等待戈多【答案】A【解析】【详解】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作品唐璜也属于浪漫主义文学,选项A正确;红与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排除选项B;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现实主义文学,选项C排除
24、;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选项D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 21.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威参与中枢政要,外進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幸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
25、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家时,内周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乘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駐,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那(实訴略多),那下为县,那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者,充分体现出大一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夫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
26、“藩镇割据”。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答案】(1)特点: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3)
27、规律: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启示:政治制度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政治制度的调整必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汉武帝时期“用宗亲、外威参与中枢政要,外進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以及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可知,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从唐朝宰相数量、明代内阁“互不统属”、清代军机大臣“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駐”,可见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特点:根据材料从秦到元,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并未改变,因此可知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
28、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可知,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根据所学知识,秦朝郡县制到东汉州郡县、唐代的道州县制、宋代的路府州县一直到元朝实行行省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不断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能够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3)规律:根据材料一中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和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启示:开放性试题,从国家需要和国家统一角度解答。政治
29、制度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政治制度的调整必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2.近代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科学信念和思想的转换。人们的思想从传统束縛中解放出来,重视实际和理论,从而促进科学革命的发生,而科学革命通常又会带来新的思想产生。材料一 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科学革命)会出現在画方呢?一个原国在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不再布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眼镜来看古人,而是直接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据起雕像、阅读原文。若无画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泊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
30、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春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呈竟会服从水恒的法时,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顺这些法则,完全接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决定人美事务的这些水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摘自(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革命”为什么能够在文艺复兴时代发生?(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商品
31、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刺激了对科技的需求;人文主义的宣扬促进了思想解放;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论点论据(史实)论证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思想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是近代科学产生、发展重要条件。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紧扣主题,观点准确、全面;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近代科学的发展丰富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印刷术等科技进步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解析】【
32、详解】(1)原因:从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材料“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可知,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促进了思想解放;结合材料信息“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象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可推出工匠地位的上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刺激了对科技的需求。(2)论文:材料一的主旨是思想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是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材料二的主旨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丰富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将两则材料综合起来可以得出论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论证过程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的两个角度结合史实分别进行论证,具体论证
33、如下: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等科技进步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最后结论升华,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两者相互存进,共同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23.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靠却又矛盾重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都发生了朝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
34、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摘自社会科学(1996年09期)材料二 艾森豪成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范军事包国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句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动。美苏争霸态势改变,陷入越南战争的美国实力有所制弱,苏联开始转守为攻。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新力量。此时,中国外交机构的正常秩序得以初步恢复。毛泽东看到了美苏联手、南北夹击可能带来的成胁。苏联正通过集结重兵,联络蒙古、印
35、度等从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而美国则在继续越南战争的同时,与日本、韩国、台湾一起,从东部和东南部成胁中国大陆地区的安全。 摘自茅文婷尼克松访华前中关秘密渠道考察请回答(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的观点。(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中美关系的改善给中因带来怎样的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答案】(1)痛苦:美国参加
3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效仿: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效仿美国,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对抗:朝鲜战争(2)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3)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转守为攻,美国实力有所下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4)认识:中美两国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不同,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中美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合作共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痛苦”可从近代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
37、不平等条约进行列举,如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效仿”指的是中国对美国的模仿,结合所学可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三权分立体制就是对美国的效仿。“合作”可结合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关系,如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对抗”可结合朝鲜、越南问题进行回答,如朝鲜战争。(2)政策:结合材料“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国的政策”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是对立的,采取敌对态度,意图封锁中国。方针: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为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在外交上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实行“一边倒”方针。(3)变化:根据材料“美国实力有所制弱,苏联开始转
38、守为攻。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新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可从世界局势、美国和中国三个角度进行解答。从世界局势来看,20世纪6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从美国角度看,苏联转守为攻,美国实力有所下降;从中国角度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面临美苏双重军事威胁,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4)认识:根据中美两国关系演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从对立到关系缓和,可知中美两国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不同,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从中美两国国际地位看中美关系,两国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两
39、个大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合作共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氧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摘自苏联史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波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加
40、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国为买了士地,他们就揉现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摘自二一九法令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成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摘自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类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有何不同。材料二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合实际?请结
41、合史实予以说明。(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答案】(1)心理: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不愿解放农奴并给予土地。原因: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地主阶级政治属性决定的。(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拥有一定数量土地及附属地的权利,但还必须履行一定的封建义务;完全自由农民拥有居住的房屋和一部分土地,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不符合实际。这两类农民仍然要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的管理,对地主仍然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3)改革维护地主和贵族的利益,带有封建残余;成为后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隐患。【解析】【详解】(1)心理:材料信息“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假使要我签字连
42、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可以分析出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即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不愿解放农奴并给予土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地主阶级政治属性决定的。(2)不同:根据材料“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这里提到的就是暂时义务农,他们只有使用房屋和拥有一定数量土地及附属地的权利,但还必须履行一定的封建义务;完全自由农民通过购买拥有居住的房屋和一部分土地,可以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是否符合实际: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结论不符合实际。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类农民仍然要受地主控
43、制的村社的管理,对地主仍然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因此农奴法律地位并未如材料中所言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局限性:根据材料“农民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可知改革维护地主和贵族的利益,带有封建残余;结合所学可知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成为后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隐患。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簡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1893年,为了修建唐骨铁路需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铁路大桥),詹天佑临危受命,以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实地调查、量研究,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基融获得成功,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京张铁路是国内
44、首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筹资、勘测、设计、施工建造和投入营运的铁路干线。它的工程难度之高在当时的筑路技术条件下堪称之最。在詹天估的主持下,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胜利通车。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铁路早期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詹天佑将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草叔的毕业生升转“帮工程司”暨递升“副工程司”办法,以及应具备合格之品行及学识的要求,正式规定章程。这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05年,詹天佑大力倡导全国铁路采用1.435米(4英尺8英寸半)的国际标准轨距。1918年在交通部公布的国有铁路建筑标准及规则中有明确規定了这一标准。以后中国各时期的政府均以此为据。摘编自
45、刘宁非凡的詹天佑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詹天佑在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简析其时代意义。(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的优良品质,并指出“人物传记”对史学研究的价值。【答案】(1)贡献:修建重大工程;制订行业标准;培养后继人才。意义:培育了创新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2)精神情怀:爱国精神、实干精神、坚强的决心、强烈的自信心、严谨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价值:有助于拓宽史学研究视野,使得史学研究更加丰富多元。【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基础获得成功”“倡导全国铁路采用1.435米(4英尺8英寸半)的国际标准轨距”“中国铁路早期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等可从人才培养角度、专业化角度、国际化角度进行分析; 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近代化角度、发展民族精神角度、国家主权发展等角度进行评价。 (2)良好品质:根据材料“以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应具备合格之品行及学识的要求”等可从爱国角度、实干角度、工作态度进行分析; 价值:可从专业性角度、丰富史学角度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