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战2023年中考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一部分 文言文第四讲: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侧重考查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命题难度适中。课外文言文重点考查的也无非是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在文中的意义;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并分析材料的基本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等。文言断句与划分朗读节奏理解文意通读全文,明白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借助标志词 断句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 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找名词(或代词)名词、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确定停顿的位置。明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 名,以后就省略主语只出现“曰”。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看虚词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 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 前面一般都要断开。句尾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
3、可以在其后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其他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完整或较长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该断开。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借助修辞断句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 / 孙又生子 / 子又有子 / 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 / 日
4、出而 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词句选填整体把握,理解文意。分析题干,辨析句式。针对填句子类题,需要分析该句前后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分析是否运用排比、对偶等句式,分析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对应关系)。抓关键词,揣摩语序。如表示时间的词、提示结论的词(如“是故”等)、发语词(如“夫”等)、结尾词(如“耳”等)。代入原文,确定答案。将词句代入到原文空白处,检查句意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全文意思,得出答案。实词解释的基本方法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
5、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例 如:“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扩充为“鲜少”,即可明确其义为“少”。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例如:“走马观花” 的意思是骑着奔跑的马儿观花,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事物。其中“走”就是跑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走” 字的常用义不一样。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方法留: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可照抄不译。补:补写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流畅。补充部分一般加小括号。例如:“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一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
6、客”,翻译时都应补写出来。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等作用。对于这些虚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课删去不译。换:一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现在指“长”,句中指身高。调:将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先改为常规语序“有何陋”。文意理解、归纳与概括概括内容定位:针对题干中涉及的内容
7、细读相应句段,理解文章内容。提炼:摘取原文表述,提取关键词句。概括:归纳概括要点信息,确定答案。提炼主旨全面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探究相关语段,筛选有用信息。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关键词句可为表议论的判断句,或者表总结的关键词。分析人物看标题,有些标题直接点出了人物特点。看事例,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看细节描写,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内容分析人物。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看他人评价,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中分析人物。谈启示感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谈。紧扣问题,挖掘原文。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答题层次。先回答“我得到启示”“我认为”等,再写出感受或理由。5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