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90分钟,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包含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现象不能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来解释的是(C)A在28 时,鲜牛奶约3 h变酸,但在5 的冰箱中,鲜牛奶48 h才变酸B加热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很小;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产生氧气的速率明显加快C将大小相等的镁片和锌片投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前者产生氢气的速率明显大于后者D将大小相等的铁片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0.1 molL1及1 molL1盐酸中,后者产生的速率明显大于前者解析: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低温下,反应速率较慢,鲜牛奶在低温条件下变质比较缓慢是外部因素导致;催化剂影响
2、反应速率,加热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很小,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产生氧气的速率明显加快,二氧化锰在其中起催化剂的作用,为外部因素;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大小相等的镁片和锌片投入同浓度的稀硫酸,外部因素相同,但镁比锌活泼,故产生氢气速率更快,为其内部因素;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1 molL1盐酸浓度大于0.1 molL1盐酸,铁片大小相等,浓度大的盐酸反应速率更快,为外部因素。2对于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2N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增大N2浓度可以使H2转化率达到100%D合成氨反应的限度可以随着条
3、件的改变而改变解析:增大压强相当于减小体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大,反应速率也增大,故A正确;升高温度可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提高反应速率,故B正确;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故C错误;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被破坏,平衡移动,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故D正确。3某温度时,N23H22NH3的平衡常数Ka,则此温度下,NH3H2N2的平衡常数为(A)Aa BaCa Da2解析:某温度时,N23H22NH3的平衡常数Ka,则该温度下,2NH3N23H2的平衡常数K1,NH3H2N2的平衡常数为K2()a。4将1 mol N2O5置于2 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
4、反应:2N2O5(g)2N2O4(g)O2(g);N2O4(g)2NO2(g)。达到平衡时,c(O2)0.2 molL1,c(NO2)0.6 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B)A3.2 B0.2C D解析:N2O5分解得到的N2O4部分转化为NO2(g),平衡时c(O2)0.2 molL1,c(NO2)0.6 molL1,则:平衡时c(N2O4)2c(O2)c(NO2)0.2 molL120.6 molL10.1 molL1,平衡时c(N2O5)2c(O2)0.5 molL10.2 molL120.1 molL1,故反应的平衡常数K0.2。5下列说法可以证明H2(g)I2(g)2HI
5、(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百分含量w(HI)w(I2)c(HI):c(H2):c(I2)211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A BC D6下列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A使用铁触媒,加快合成氨反应速率B过量空气有利于SO2转化为SO3C打开汽水瓶盖,即有大量气泡逸出D将盛有NO2气体的密闭容器浸泡在热水中,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解析:使
6、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所以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选;增加氧气的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开汽水瓶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2NO2N2O4H0,N2O4无色,加热平衡逆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深,故D不选。7(2021广东,14)反应X=2Z经历两步:XY;Y2Z。反应体系中X、Y、Z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a为c随t的变化曲线Bt1时,cccCt2时,Y的消耗速率大于生成速率Dt3后,c2c0c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反应X=2Z经历两步:XY;Y2Z。因此,图中呈
7、不断减小趋势的曲线a为X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呈不断增加趋势的曲线为Z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小的线为Y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X是唯一的反应物,随着反应的发生,其浓度不断减小,由图可知,a为c随t的变化曲线,A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t2时刻以后,Y的浓度仍在不断减小,说明t2时刻反应两步仍在向正反应方向发生,而且反应生成Y的速率小于反应消耗Y的速率,即t2时Y的消耗速率大于生成速率,C正确;由图可知,t3时刻反应完成,X完全转化为Y,若无反应发生,则cc0,由于反应Y2Z的发生,t3时刻Y浓度的变化量为c0c,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Z的浓度的变化量为2c0
8、c,这种关系在t3后仍成立, 因此,D不正确。8在盛有足量A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保持压强一定,加入B,发生反应:A(s)2B(g)4C(g)D(g)H0,在一定温度、压强下达到平衡。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当温度升高后,则图中45B若再加入B,则正、逆反应速率均逐渐增大C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50%D上述反应只能在高温下才能自发进行9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pC(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对K的说法正确的是(A)AK值越大,表明该反应越有利于C的生成,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B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K增大C温度越高,
9、K一定越大D如果mnp,则K1解析:K越大,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A项正确;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K只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一定,K一定,与压强无关,B项错误;因该反应的热效应不确定,故C项错误;K,故由mnp,无法判断K的大小。10在某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g)符合图中()所示关系,(C)表示C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由此判断,对图像()说法不正确的是(B)Ap3p4,Y轴表示A的转化率Bp3p4,Y轴表示B的质量分数Cp3p4,Y轴表示B的转化率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解析:据图像(),在压强不变时,由曲线斜率知T1T2
10、。降温(T1 T2)时,(C)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温度不变时,由曲线斜率知压强p2p1,增大压强(p1p2)时,(C)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故x2。由图像()知,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B的转化率、(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减小,而A、B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B。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含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11(2021湖南,14)铁的配合物离子(用LFeH表示)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和相对能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该过程的总反应为HCOOHCO2H2BH浓度过大或
11、者过小,均导致反应速率降低C该催化循环中Fe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D该过程的总反应速率由步骤决定解析:由反应机理可知,HCOOH电离出氢离子后,HCOO与催化剂结合,放出二氧化碳,然后又结合氢离子转化为氢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HCOOHCO2H2,故A正确;若氢离子浓度过低,则反应的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若氢离子浓度过高,则会抑制甲酸的电离,使甲酸根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所以氢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导致反应速率减慢,故B正确;由反应机理可知,Fe在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数目发生变化,则化合价也发生变化,故C正确;由反应进程可知,反应能垒最大,反应速率最慢,对该过程的总反应起决定作用,故
12、D错误。12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0,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C)A图研究的是t0时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图研究的是t0时增大压强(缩小容积)或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图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使用了催化剂D图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解析:速率由于这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所以t0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左移动,此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A项错误;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但反应速率增大,B项正确;如
13、果图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则平衡时甲、乙两条件下的CO转化率应相等,C项错误;如果图研究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是乙条件下温度高于甲条件,那么从甲升温到乙,平衡向左移动,CO的转化率下降,D项正确。13.25 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所示:物质XYZ初始浓度/(molL1)0.10.20.0平衡浓度/(molL1)0.050.050.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60%B该反应可表示为X(g)3Y(g)2Z(g),其平衡常数为1 600C增大压强,平衡常数增大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解析:X的浓度变化了0.05
14、molL1,所以达到化学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05 molL10.1 molL1100%50%,A项错误;Y的浓度变化了0.15 molL1,Z的浓度变化了0.1 molL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3Y(g)2Z(g),其平衡常数K1 600,B项正确;对于一个确定的可逆反应,平衡常数与浓度、压强无关,只与温度有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14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NH4I(s)NH3(g)HI(g);2HI(g)H2(g)I2(g)。达到平衡时,c(H2)0.5 molL1,c(HI)4 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C)A9 B16C20
15、 D25解析:由c(H2)0.5 molL1可知反应所消耗的c(HI)1 molL1,而平衡时c(HI)4 molL1,则c(NH3)4 molL11 molL15 molL1。即平衡体系中c(NH3)5 molL1,c(HI)4 molL1,那么反应的平衡常数Kc(NH3)c(HI)5420,故正确答案为C。15(2021江苏,13)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烷的反应体系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反应:CO2(g)4H2(g)CH4(g)2H2O(g)H164.7 kJmol1反应:CO2(g)H2(g)CO(g)H2O(g)H 41.2 kJmol1反应:2CO(g)2H2(g)CO2(g)
16、CH4(g)H247.1 kJmol1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CO2和4 mol H2,平衡时CH4、CO、CO2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B图中曲线B表示CO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C提高CO2转化为CH4的转化率,需要研发在低温区高效的催化剂DCH4(g)H2O(g)CO(g)3H2(g)的H205.9 kJmol1解析:化学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反应中H2O为气体,应代入平衡常数计算式中,故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A错误;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由反应、和可知,温度升高反应正向移动,反
17、应、逆向移动,CO的物质的量增大,CH4的物质的量减小,故曲线C为CO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曲线A为CH4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则曲线B为CO2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B错误;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为吸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反应正向移动,反应逆向移动,即可提高CO2转化为CH4的转化率,高效催化剂可提高CO2转化为CH4的选择性,所以需要研发在低温区高效的催化剂,C正确;(反应反应)得到目标方程式,则CH4(g)H2O(g)CO(g)3H2(g)的H41.2 kJmol1(247.1 kJmol1)205.9 kJmol1,D错误。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16(8分)在某一容积为5 L的
18、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0。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根据上图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0.003_molL1min1_;反应达到平衡时c(H2)_0.03_molL1_。(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CO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和CO2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解析:(1)由图可知10 min时达到平衡,v(CO)v(CO2
19、)0.03 molL110 min0.003 molL1min1。由化学方程式得c(H2)c(CO2)0.03 molL1。(2)达到平衡的标志是各物质的百分组成不变,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CO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正反应速率,CO2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是逆反应速率。所以可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17(10分)有一化学反应:aAbBC,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得v(Ckcm(A)cn(B),其中k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为测得k、m、n的值,在298 K时,将A、B溶液按不同浓度混合,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编号A的初始浓度/molL1B的初始浓度/molL1生成C的初始速率/m
20、olL1s111.01.01.210222.01.02.410234.01.04.910241.02.04.810251.04.01.9101(1)依表中数据可求得m_1_,n_2_,k_1.2102_,k的单位是_L2mol2s1_。(2)若am,bn,当c(A)c(B)2.0 molL1时,求以B表示的初始反应速率_v(B)1.92101molL1s1_。解析:(1)将1、2数据代入v(C)kcm(A)cn(B)可得解得m1,将表中1、4数据代入v(C)kcm(A)cn(B)可得解得n2,将m1,n2及数据1代入v(C)kcm(A)cn(B)可得:k1.011.021.2102,解得k1.
21、2102(L2mol2s1)。(2)将(1)得出的m1,n2,k1.2102L2mol2s1和c(A)c(B)2.0 molL1代入,v(C)(1.2102L2mol2s1)(2.0 molL1)(2.0 molL1)29.6102 molL1s1,由于bn2,所以v(B)2v(C)9.6102molL1s121.92101molL1s1。18(14分)用活性炭还原法处理氮氧化物,有关反应为C(s)2NO(g)N2(g)CO2(g)。某研究小组向某密闭的真空容器(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中加入NO和足量的活性炭,恒温(T1 )条件下反应,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表:
22、物质浓度/molL1时间/minNON2CO201.0000100.580.210.21200.400.300.30300.400.300.30400.320.340.17500.320.340.17(1)1020 min的时间段内,以C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0.009_molL1min1_。(2)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_。(3)下列各项能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CD_。(填序号字母)A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B2v正(NO)v逆(N2)C容器内CO2的体积分数不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4)30 min时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分离出CO2_。(5)一
23、定温度下,随着NO的起始浓度增大,则NO的平衡转化率_不变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解析:(1)1020 min以内v(CO2)表示的反应速率0.009 molL1min1。(2)固体物质不代入表达式,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3)C(s)2NO(g)N2(g)CO2(g)。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平衡状态压强相同,所以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错误;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当v正(NO)2v逆(N2),反应达到平衡,故B错误;容器内CO2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混合气体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反应中碳是固体,平
24、衡移动气体质量变化,体积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4)已知T1 时该反应平衡浓度为c(N2)0.3 molL1;c(CO2)0.3 molL1;c(NO)0.4 molL1;K0.56;而30 min时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依据平衡常数计算得到c(N2)0.34 molL1;c(CO2)0.17 molL1;c(NO)0.32 molL1;K0.56,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平衡常数不变说明改变的条件一定不是温度;依据数据分析,氮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浓度减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分离出CO2。(5)一定温度下,随着
25、NO的起始浓度增大,C(s)2NO(g)N2(g)CO2(g)。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一氧化氮浓度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平衡不移动,一氧化氮的平衡转化率不变。19(14分)(2021广东,19)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a)CH4(g)CO2(g)2CO(g)2H2(g) H1b)CO2(g)H2(g)CO(g)H2O(g) H2c)CH4(g)C(s)2H2(g) H3d)2CO(g)CO2(g)C(s) H4e)CO(g)H2(g)H2O(g)C(s) H5(1)根据盖斯定律
26、,反应a的H1_H2H3H5或H3H4_(写出一个代数式即可)。(2)上述反应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AD_。A增大CO2与CH4的浓度,反应a、b、c的正反应速率都增加B移去部分C(s),反应c、d、e的平衡均向右移动C加入反应a的催化剂,可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D降低反应温度,反应ae的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3)一定条件下,CH4分解形成碳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该历程分_4_步进行,其中,第_4_步的正反应活化能最大。(4)设K为相对压力平衡常数,其表达式写法:在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用相对分压代替浓度。气体的相对分压等于其分压(单位为kPa)除以p0(p0100 kP
27、a)。反应a、c、e的ln K随(温度的倒数)的变化如图所示。反应a、c、e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有_ac_(填字母)。反应c的相对压力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在图中A点对应温度下、原料组成为n(CO2)n(CH4)11、初始总压为100 kPa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H2的分压为40 kPa。计算CH4的平衡转化率,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见解析(5)CO2用途广泛,写出基于其物理性质的一种用途:_做冷冻剂_。解析:(2)增大CO2和CH4的浓度,对于反应a、b、c来说,均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增大,A正确;移去部分C(s),没有改变反应体系中的压强和反应物浓度,反应的正
28、逆反应速率均不变,平衡不移动,B错误;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平衡转化率不变,C错误;降低温度,体系的总能量降低,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D正确。(3)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出现了4个峰,即吸收了4次活化能,经历了4步反应;且从左往右看4次活化能吸收中,第4次对应的峰最高,即正反应方向第4步吸收的能量最多,对应的正反应活化能最大。(4)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a和c的ln K增大,说明K的数值增大,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a和c为吸热反应,同理反应e的ln K减小,说明K的减小,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反应e为放热反应。由图可知,A处对应反应
29、c的ln K0,即K1,解方程得p2(H2)p0p(CH4),已知反应平衡时p(H2)40 kPa,则有p(CH4)16 kPa,且初始状态时p(CH4)100 kPa50 kPa,故CH4的平衡转化率为100%68%。(5)固态CO2即为干冰,干冰用于制冷或人工降雨均是利用其物理性质。20(14分)(2021浙江6月)含硫化合物是实验室和工业上的常用化学品。请回答:(1)实验室可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少量SO2:Cu(s)2H2SO4(l)=CuSO4(s)SO2(g)2H2O(l)H11.9 kJ mol1判断该反应的自发性并说明理由_任意温度下都能自发,是因为H0,S0_。(2)已知2SO
30、2(g)O2(g)2SO3(g)H198 kJmol1850 K时,在一恒容密闭反应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SO2、O2和SO3的浓度分别为6.0103 molL1、8.0103 molL1和4.4102 molL1。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6.7103_mol1L_。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88%_。(3)工业上主要采用接触法由含硫矿石制备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C_。A须采用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使SO2氧化为SO3B进入接触室之前的气流无需净化处理C通入过量的空气可以提高含硫矿石和SO2的转化率D在吸收塔中宜采用水或稀硫酸吸收SO3以提高吸收速率接触室结构如图1所
31、示,其中14表示催化剂层。图2所示进程中表示热交换过程的是_BDF_。Aa1b1 Bb1a2Ca2b2 Db2a3Ea3b3 Fb3a4Gab4对于放热的可逆反应,某一给定转化率下,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宜温度。在图3中画出反应2SO2(g)O2(g)2SO3(g)的转化率与最适宜温度(曲线)、平衡转化率与温度(曲线)的关系曲线示意图(标明曲线、)。(4)一定条件下,在Na2SH2SO4H2O2溶液体系中,检测得到pH时间振荡曲线如图4,同时观察到体系由澄清浑浊澄清的周期性变化。可用一组离子方程式表示每一个周期内的反应进程,请补充其中的2个离子方程式。 S2H=HS;_HS4H2O2=
32、SO4H2OH_; HSH2O2H=S2H2O;_S3H2O2=SO2H2O2H_。答案:(3)解析:(1)由实验室制备SO2的热化学方程式知,H0,S0,结合GHTS0反应可自发进行知,该反应在任意温度下均可自发进行。(2)由题给平衡时反应器中各反应物的浓度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6.7103 mol1L。平衡时n消耗(SO2)n生成(SO3)n平衡(SO3),故充入的n(SO2)n平衡(SO2)n平衡(SO3),SO2的平衡转化率为100%100%88%。(3)工业上将SO2氧化为SO3在常压条件下的转化率已经较高,故不需要采用高压条件,A错误;进入接触室之前的气体需进行净化处理,避免杂质使
33、催化剂中毒,使催化剂活性降低甚至失活,B错误;通入过量空气,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可提高含硫矿石和SO2的转化率,C正确;吸收塔吸收SO3时用98%的浓硫酸吸收,可避免形成酸雾,同时能提高吸收效率,D错误。SO2氧化为SO3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为避免温度过高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反应过程中需进行热交换处理,降低体系的温度,结合图2可知,降温的过程为b1a2、b2a3、b3a4,故图2所示进程中表示热交换过程的是BDF。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随温度的升高,平衡转化率降低;相同转化率时,因为要考虑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活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反应所需的最适宜温度应低于此时达平衡时所需温度,由此可得反应转化率与最适宜温度的关系(曲线)和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4)由“在Na2SH2SO4H2O2溶液体系中”和题给反应进程中pH由大小大周期性变化,说明H浓度在变化,结合“体系由澄清浑浊澄清的周期性变化”与方程式可知,溶液变浑浊是由于生成S,再变澄清是由于S被消耗,方程式消耗H,方程式得到H,方程式得到S、方程式应消耗S,并得到H,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4H2O2=SO4H2OH;S3H2O2=SO2H2O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