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城镇化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1.了解城镇化概念、特点。【区域认知】2.掌握城镇化的利弊。【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综合思维】4.认识到城镇化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城镇化及其过程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特点:城镇化可以用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来描述。3.主要标志: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4.进程
2、:城镇化进程曲线像被拉平的“S”形。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特点产业结构缓慢发展阶段低于30%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以第一产业为主加速发展阶段30%70%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上升成熟阶段高于70%城镇化率的增长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5.利弊(1)有利影响:利于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2)不利影响: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问题交通拥堵社会问题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等。在发达国家一些外来移民多的城市,会导致种族纠纷、社会秩序混乱等知识清单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起步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城镇化阶段发达国家早高70%以上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晚低多在50%以下加速发展阶段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城镇化差异(1)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出现超前(虚假或过度)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等出
4、现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3.郊区化(1)原因:大城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而郊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生活舒适。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现代通信的发展。新商业区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郊区房地产的发展等。(2)影响:郊区人口增加,中心城区衰落。知识清单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的城镇化。2.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富余
5、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2)利于开拓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3)缩小工农差异和城乡差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城镇化的表现城镇化不只是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城市病”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郊区化: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逆城镇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
6、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再城镇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镇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镇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任务清单一城镇化进程及地区差异情境探究 情境 美、日、德三国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城市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大城市集聚发展在日本城镇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较大城市的人口仅有2 500万,占总人口的
7、30%左右。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读图完成(1)(3)题。探究 (1)甲、乙、丙依次表示()A.美国、日本、德国 B.美国、德国、日本C.日本、德国、美国 D.德国、美国、日本(2)图示三个国家中()A.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目前德国城镇化水平最高C.美国城镇化起步最早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镇化速度最快(3)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明显优点是()A.城市数量少 B.城市间竞争小C.“大城市病”不严重 D.城市功能区多提示(1)B(2)D(3)C素养凝练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
8、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50%)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所处阶段成熟阶段缓慢和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镇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判断城镇化水平。(2)根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镇化速度,或根据城镇化进程的斜率来判断城镇化速度。(3)根据
9、城镇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镇化速度。(4)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镇化进程和特点。(5)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镇化特点。(6)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镇化特点。素养应用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的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数量少C.逆城镇化现象明
10、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镇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故B项正确。第(2)题,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但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镇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A正确;我国人口数量多,B错误;逆城镇化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镇化现象,C错误;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
11、较快,D错误。故选A项。答案(1)B(2)A任务清单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情境探究情境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B.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C.M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D.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2)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A.降低城市化速度B.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C.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D.重视以人
12、为本的城镇化进程提示(1)B(2)D素养凝练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要素成因应对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企业
13、;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有利影响要素影响人口转化城市就业机会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
14、移产业结构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角度(1)全面的角度:要从对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和对人文环境(人口、农业、产业结构、文化交流等)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2)辩证的角度:要从
15、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素养应用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C.资源丰富 D.产业萎缩(2)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A.优化产业结构B.加快工业化进程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乡村集中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
16、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缩减,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C错误;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因此需要相应的减少产量,D正确。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B错误;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A错误。故选D项。第(2)题,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
17、业化进程,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D错误。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C错误。故选A项。答案(1)D(2)A课堂小结考点必背1.城镇化:特点、标志、利弊。2.城镇进程:时间差异及特点、地区差异及特点。3.郊区城市化:原因、影响。4.中国新型城镇化:概念、意义。课堂学业达标读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及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完成12题。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
18、人口普查数据整理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B.城市人口总量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城市用地规模2.关于我国1978年2010年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城市增速最快B.大城市是城市人口的主体C.特大城市增速最慢D.超大城市应严格控制其规模解析第1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城市用地规模是城市化的标志,不是城市化水平的标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选C。第2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1978年2010年城市(镇)数量增速最快的是中小城市,A错;城市人口的主体是中小城市;超大城市
19、增速最慢;超大城市人口多、城市压力大,应严格控制其规模。选D。答案1.C2.D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答34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在1970年前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B.我国1995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年C.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日本D.日本城市化起步晚于韩国,早于中国4.“城市病”实质上是生态问题,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城市生态问题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生态问题,如产业结构、生产
20、布局不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A. B.C. 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日本的城市化起步最早,1970年前城市化速度较快,但目前速度较慢。我国城市化起步晚,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城市化速度较快。韩国城市化起步比日本晚。第4题,“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包括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等。“城市病”并不是城市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问题。答案3.D4.A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其目的主要是()A.快速排除积水 B.汇集地面雨水C.降低土层厚度 D.防止路面被淹6.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对建设
21、海绵城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是()A.水污染加重 B.水处理趋难C.下渗面减少 D.蒸发面增多解析第5题,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其目的主要是汇集地面雨水,增加下渗,B对。雨水汇集,但不能快速排除积水,A错。下凹深度相对于整个土层厚度可以忽略,C错。能减少路面积水,降水量过大,不能防止路面被淹,D错。第6题,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使城市地表硬化面积增大,绿地面积减少,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下渗面减少,C对。城市建筑增多,可能治污设备完善,不表示水污染加重、水处理趋难,A、B错。城市建筑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变,蒸发面就不变,D错。答案5.B6.C7.城市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
22、过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中、英两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读图,对比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升到50%的发展阶段过程中的差异。(2)依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表现。(3)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不少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给政府提出建议。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空间差异。注意从早晚、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方面说明。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的城市化。从人口转化、地域转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三个角度回答。第(3)题,本题考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从城市规划、分散大城市的职能、加强管理和疏导等角度回答。答案(1)从30%到
23、50%该时间段英国比中国早;发展到50%的历时英国比中国长;发展的速度英国比中国慢。(2)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第二、三产业集聚)。(3)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或: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或: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课后质量评估读2015年江苏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完成12题。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B.城市人口总量C
2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城市用地规模2.关于江苏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苏南逆城市化现象严重B.苏中城市化水平处于成熟阶段C.苏北城市化水平全国最低D.经济水平是造成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标志包括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其中最主要标志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但没有出现逆城镇化现象,A错。苏中地区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B错。苏北城镇化水平在江苏省较低,但在全国看,水平较高,C错。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城镇化水平高,经济水平是造成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D对。故
25、选D。答案1.C2.D如图是世界及部分国家城镇化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3.2010年与1950年相比,城镇化率增加值最大的国家是()A.日本 B.中国C.美国 D.马来西亚4.下列因素中,对我国城镇化率偏低影响最小的是()A.自然条件 B.人口政策C.经济政策 D.户籍制度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1950年到2010年,马来西亚的曲线斜率变化最大,故其城镇化率增加值最大。第4题,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小。答案3.D4.A国际形成了两大类城镇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
26、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56题。5.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基于()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6.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解析第5题,“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占地面积大,故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国家。第6题,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
27、美、加、澳的模式,会使城市建设占用土地太多,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D对;与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失业人数增多关系不大,A、B错;城市面积扩大,会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C错。答案5.B6.D2014年北京人口密度位列世界前十。下图为北京市各环路间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7.北京核心区人口密度低于二环路与三环路间区域,主要原因是()A.大气污染严重 B.交通拥挤C.环境承载力小 D.行政区占比高8.关于解决北京城市病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外部转移B.调整产业布局,分散中心城区功能C.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D.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进入北京解析第7题,北京是古都,其市中
28、心目前是行政中心;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以居住区为主,故核心区人口密度低于二、三环路之间区域。第8题,北京人口规模大,城市问题突出,解决措施很多,但控制外来人口进入北京不合理。答案7.D8.D上班时人群集中涌向市中心,下班后又扎堆流向城市郊区,类似的钟摆式生活,已成为大城市中困扰百姓生活的重要问题。据此完成911题。9.钟摆式交通现象反映了城市()A.规模不断扩大,职能得到分散B.城区房价昂贵,职住分离明显C.交通规划不合理,通勤时间短D.控制私家车,保证公交车利益10.钟摆式交通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B.增加交通运输压力C.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11
29、.大城市为缓解钟摆式交通现象,可以()A.强化城市中心区住宅职能B.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C.合理规划,改善交通条件D.迁出部分城市中心区的企事业单位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上班时人群集中涌向市中心,下班后又扎堆流向城市郊区”,可知这些人群选择在城市郊区居住主要是因为城区房价昂贵,人们被迫职住分离,故选B。第10题,由材料中的“集中涌向”“扎堆流向”可推断钟摆式交通增加了交通运输压力,从而会增加大气污染,降低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运行效率,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故选B。第11题,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能减轻城市空气污染,而无法缓解钟摆式交通现象;合理规划,改善交通条件能缩短通勤时间,但不能缓解
30、钟摆式交通现象;城市中心区地价贵,多是商业区,强化城市中心区的住宅职能不现实;迁出部分城市中心区的企事业单位,使部分人不必往市中心上班,可缓解钟摆式交通现象。故选D。答案9.B10.B11.D12.读下图,回答问题。我国近几年城镇化率变化图(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_,它是衡量_的标志。(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对生物:_;对气温: _;对降水:_;对地下水:_。(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
31、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第(1)题,城镇化率的实质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经济因素是推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根本因素。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除了一些典型影响外,城市发展还对生物、气温、降水、地下水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联系相关知识不难回答。第(4)题,城市化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