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发展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2014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受到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故选D项。五四运动由陈独秀等领导,A项错误;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要参加者来源于学生、工人、商人,并没有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C项错误。答案:D2(2
2、013韶关第二次调研)孙中山在南方建立革命政权对抗北洋政府。1919年,北、南政权各派代表组团参加巴黎和会,共同拒绝和会签约。对此解析最合理的是()A南北政权均坚持中国权益B列强扶持各派分化瓦解中国C南北消除对抗实现国家统一D革命党和北洋军阀同流合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当时中国北、南政权各派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共同拒绝和会签约,直接表明南北政权都维护中国的主权利益,故A项正确。答案:A3(2013汕尾摸底)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解析:本题考
3、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的标题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以及材料中“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见胡适并不希望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故选择A项。答案:A4(2013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A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B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阐述了五四运动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干部,说明了五四运动对国民大革命的作用,B项正确;A项无从反映,
4、排除;五四运动是爱国反帝运动,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B5中共“一大”党纲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定党在当时的奋斗目标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说明()中共“一大”尚未真正认识中国国情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是为了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二大”否定了“一大”的纲领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制定了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把具有革命性的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这脱离了国情;中共二大制订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是中共三大,排除;中共二大
5、是对中共一大的继承与发展,排除。故选A项。答案:A6(2013广东百校联考)观察右侧的政治宣传画,其表达的主题是()A反封建、反侵略B政治独立、经济自主C国共合作,民族抗战D武装民众,农村割据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图片信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打倒残杀北方民众的罪魁张宗昌,可知图片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主题是反封建、反侵略。故选A项,其它三项均与国民大革命的主旨不符。答案:A7(2013广州一模)1925年9月,现代评论杂志刊文指出:现在社会里面尤其是在知识阶级里面,有一个流行名词,专用以加于政敌或异己者。只这三个字便可以完全取消异己者之人格,
6、否认异己者之举动。这个名词应该是()A卖国贼 B反革命C顽固派 D“走资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925年”可知与国民革命有关。结合所学可知自辛亥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革命共和是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故选B项。卖国贼应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流行词之一。顽固派应属于晚清时期。走资派属于“文革”时期。答案:B8(2014惠州第二次调研)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下列属于“右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7、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右倾”的含义。A项应是认识高于实际,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符合认识落后于实际的特征,故C项正确。答案:C9(2014广东十校联考)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寇患及匪祸二者”以及蒋介石的态度“前一项,加强防
8、御;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可知反映的是蒋介石对于日本侵略(寇患)和中国共产党(匪祸)的态度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前期。答案:B10(2014烟台模拟)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A1921年和1922年 B1937年和1938年C1927年和1928年 D1949年和1950年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图片显示a年党员数量减少,工人占半数以上;b年党员数量不断增长,农民占多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年应该是国民革命运动后期,由于国民党右派对中国共产党实行屠杀政策,故党员数量在下半年减少,且这时期党员主要是工人。b年党员中农民占
9、多数,并且不断增长,这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有关,应该是1928年,故C项正确。答案:C11(2014吉林模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针对土地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D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做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经济封锁,军事进攻,从材料“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可
10、以看出主要目的是调动有能力的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物质,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故B项正确。答案:B12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萧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此社评()A批评了蒋介石的“剿匪”政策B表达了民众要求合作抗日的心声C对红军战略运动方向判断正确D站在公正立场报道国共间的冲突解析:根据时间“1936年8月24日”可知此时红军长征至四川、陕西、甘肃一带,这和材料中“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是相吻合的。另从材料的“窜往西北”带有明显的贬义,可知大公报是站在蒋介石的立场上的,故选择C项。答案:C13(2014湖北百校联
11、考)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
12、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解析:本题考查列强的侵略与中国革命的转型,旨在考查历史线索的梳理、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
13、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等知识回答“准备”。第(2)问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
14、“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14(2013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
15、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问题:(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16、(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历史地位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