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1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焦作市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内战结束后,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它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这说明当时苏俄()A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B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解析:材料反映出苏俄合作社有一定的自主权,能根据需要收购和销售商品,并且可以承租企业,可知苏俄允许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合作社管理体制
2、发生变化,没有涉及对国民经济即工业、农业的布局进行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苏俄合作社“可以承租中小企业”,但这只是合作社的一部分变化,材料中还有关于合作社自主收购和销售的内容,故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排除B项;从材料“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可知材料仅表现了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改变,没有涉及合作社对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调整和完善,排除D项。答案:C22020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二)1924年5月,苏联将对农民征收的实物税全部改为征收货币税,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这一举措()A促进了商品市场活跃 B减轻了广大农民负担C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了工
3、业建设资金解析:材料中实物税改为征收货币税,国家通过市场收购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可知新经济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市场的活力,故选A项;材料强调税收方式而非税率的多少,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政府的收入,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下通过农业发展为工业建设提供资金,排除D项。答案:A32020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1925年5月2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监督,最初只限于“地方流转”。这些举措()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衡过渡C打击
4、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解析:由材料“实物税”“自由交换、买卖”可知为利用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排除D项。答案:B42020河南省中原名校第五次质量考评通过观察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C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解析: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美、英、德三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5、其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都有所减少,而唯一上升的是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体现了其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故选A项;经济危机对于各国的破坏程度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美苏关系恶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确立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排除D项。答案:A52020洛阳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 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解析:据材料可知
6、19291933经济危机下美国失业人口激增,出口设备的一半卖给了苏联,这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进行经济建设,故选C项;材料强调苏联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看不出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排除A项;从一则材料得不出“依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是出口设备而不是技术转让,排除D项。答案:C62020洛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这种现象表明苏联()A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C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D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解析:20世纪30年
7、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比例失衡,所以为了保证国内人民对轻工业产品的需要,苏联采取限制消费品出口、补贴奢侈品进口的措施,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于进出口消费品的规定,没有体现出苏联鼓励发展轻工业,排除A项;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的差别,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故不是意识形态对苏联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进出口消费品的规定,看不出苏联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且斯大林模式促进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排除D项。答案:B72020肇庆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测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提高75种农产品
8、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这些做法()A极大危害了世界经济B缓解了各国的经济危机C符合各国的民族利益D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试图转移经济大危机对本国的冲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没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反而使国际关系恶化,加深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各国”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各国提高关税不会阻断经济全球化,D选项排除。故选A。答案:A82020丹东市高
9、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解析:材料“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说明当时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小规模干预,故选D项。由材料中可见当时胡佛并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
10、项;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B项;胡佛仅是小规模干预而非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答案:D92020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蓝鹰运动旨在()A缓和种族矛盾 B完善能源结构C复兴工业经济 D消除劳资纠纷解析: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凡是愿意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皆可悬挂蓝鹰标志,目的是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复兴,故选C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缓和种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
11、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完善能源结构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欠妥,排除D项。答案:C102020张家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禁止实施,但根据法院的裁决,农业管理局却可以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只不过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即从限制农民生产转移到补贴农民种植土壤保护作物,如草、豆类和饲料作物等等。这一变化()A开创联邦政府有计划介入自然灾害救助的先例B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改变了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D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对罗斯福新政充满了信心解析:种植保护土壤的作物,有利于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B项。“开
12、创”说法欠妥,排除A项;农业管理局工作重心的转移不会改变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排除C项;农业管理局属于政府机关,它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是由于最高法院的裁决引起的,与农民对新政信心无关,排除D项。答案:B112020“皖豫联盟体”高三第二次考试罗斯福认为,建筑业是“一个对从水泥到电器等其他行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的行业”,为此在新政期间大力兴办了以建筑业为主的公共工程。由此可知,当时发展建筑业()A旨在保证公共工程的建设B有利于拉动国内需求增长C抑制了其他工业部门发展D减轻了政府财政经济负担解析:从材料中建筑业对其他行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知发展建筑业可以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在美
13、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可知罗斯福通过发展建筑业带动其他行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危机,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发展的建筑业主要是以兴建公共工程为主,故兴办公共工程不能体现发展建筑业的目的和作用,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建筑业发展有利于其他行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发展建筑业主要是以兴建公共工程为主要内容,而公共工程应由国家管理安排,故发展兴建公共工程的建筑业不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答案:B122020焦作市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体能有效挑战企业权威,对西部、南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协助稳定
14、了以前问题众多的股票市场、银行系统等领域,还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表明罗斯福新政()A是对传统经济政策的根本否定B对经济的发展结构与方式产生影响C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D有效杜绝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困扰解析: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从材料“罗斯福新政使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体能有效挑战企业权威”,可知罗斯福新政提高了工人和农民地位,对美国企业经济发展结构产生了影响,从材料“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还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罗斯福新政使政府对经济干预职能加强,国家福利化程度增加,美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5、)132020重庆市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取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总之,罗斯福新政为人类应对经济危机下的
16、就业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摘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工程及启示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
17、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摘编自张建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3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积累历史经验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
18、据“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从经济危机的打击、传统经济学理论遭遇尴尬、罗斯福新政的尝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角度作答。答案:(1)主要措施:发放救济物品,直接救济;实行“以工代赈”,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怀。(6分)(答出3点即可)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改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
19、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7分)(2)突破: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提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解决,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6分)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带来的惨痛教训;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极干预经济。(6分)142020“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
20、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摘编自沈志华等苏联历史专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确立论题,据材料“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
21、”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推行面临着阻力;据材料“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存在激进。其次,根据论题,在材料中提取相应信息,如“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据材料“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可知在经济建设中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最后根据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表述成文。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2分)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
22、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8分)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
23、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2分)示例二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2分)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货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家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8分)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面临理论上、政治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阻力,使得苏联较早的结束了新经济政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