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同步学案学习提示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紧扣“青春”的主题,将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入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中,号召生命的崭新活力。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素养目标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重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课堂环节2.从写景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
2、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在意象选择上的形象性和抒情性。u 环节一:知人论世1. 伟大领袖与诗人毛泽东毛泽东,字 ,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2. 诗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
3、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基本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3.文体知识定义:词,又称 ,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
4、: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
5、,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u 环节二:初读感悟1.字词正音百舸( ) 怅( ) 寥廓( ) 峥嵘( ) 方遒( ) 浪遏( )2.朗读技巧指导:l 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四字句,二二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五字句,一四式。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七字句,二五式。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七字句,四三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八字句,三二三式。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l 重音: 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强调性重读:红、尽、碧
6、、争、击、翔、竞、主、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l 呼应:上片“看”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字引发的七句,一气相应,渐快渐高,“竞自由”、“万户侯”须收缩有力。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聆听配乐诗朗诵,标划节拍和重音,并练习朗读。任务2:朗读展示,并描述画面和情感。u 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
7、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1:概括画面,把握角度,分析手法,明确形式,并绘制出逻辑框架图。 任务活动二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
8、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思考1: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结合上阕谈谈具体表现在哪里。 词句精彩用字表达效果思考2:沁园春长沙下片的结尾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刚开始用的是“向”,后来改为“到”。为什么要这样改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任务活动三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任务说明: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将情感注入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用文字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即事抒怀,在叙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或咏史抒怀,在古今对比中,寄寓深沉的情感;或托物言志,以物作喻,阐明高洁的志向;亦或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情感寄寓于环境之中,物我合一,天人化境。思考1:融情入理、情景
9、交融是这首词的显著特点,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思考2:“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沁园春长沙描写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为什么? 思考3:沁园春长沙一词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的形象,本词是怎样塑造这一高大形象的? 思考4:词中“同学少年”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10、。思考1: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都写到了“山”,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人物生平,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山”抒情方面的异同。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同异思考2:阅读并回答问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问题: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并与沁园春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 u 环节四:思考延伸任务活动一 你眼里的“秋”“悲秋”与“乐秋”
11、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VS秋色冷并(bng)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陈维崧南乡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赵翼野步【习作任务】“乐秋派”与“悲秋派”对于同一景象的不同认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准确扣题,逻辑清晰,论说详实。 任务活动二 阅读思考毛泽东传序曲(美)罗斯特里尔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12、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
13、圆润下颌。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
14、是“好”书法。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毛泽东诞生于1
15、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
16、统治权。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摘编自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思考: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
17、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u 环节六:课后作业课后反思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收获不足答案1.润之3.长短句、词牌舸(g) 怅(chng) 寥廓(lioku) 峥嵘(zhngrng) 方遒(qi) 浪遏()u 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思考1:答案 远眺仰视景中寓情任务活动二 思考1:答案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词句精彩用字表达效果万山红遍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林尽染层、染层写出了林之密染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江碧透漫、透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百舸争流百、争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18、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鱼翔浅底翔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思考2:答案从内容上看,“到”包含“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这样效果就差了。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遇”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其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握,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任务活动三 思考1:答案u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
19、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u 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高峻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沁园春长沙以情为经线、景
20、为纬线交织而成。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词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思考2:答案秋风萧瑟,万物凋零,古人写秋多愁秋、悲秋,有凄凉、萧条、清冷之意。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秋,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以力量的美。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这与词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词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相关。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思考3:答案词的上阕,
21、主要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独立”二字,让我们看到了词人的卓然超逸;“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政治眼光;一“怅”一“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敢于担当的非凡气魄与胆量。词的下阕,主要通过再现“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来表现。这里虽无一处写词人自己,但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这样,词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思考4:答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与气概,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
22、发,热情奔放。表明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运的壮志豪情。 总结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所表现的,不是长沙的秋景,不是他观赏长沙秋景引起的感受,也不是对“中流击水”伟大斗争经历的回顾,而是以长沙秋景的描写表现了强大的斗争精神,以宏大的空间意象表现了博大的心胸,又以“浪遏飞舟”等意象表现了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 占有宏大空间的博大胸怀沁园春长沙上阙写景部分有两种特征: 一是大自然“竞自由”的勃勃生机,二是由“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的宏大的意象。正是这两种意象特征有着超越所谓一般秋景描写的艺术意蕴:“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
23、激情澎湃的主体精神;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意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而这两者的融合则表现了一种主宰“苍茫大地”的伟大理想追求。秋天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毛泽东激情澎湃主体精神的艺术符号。 主宰苍茫大地的伟大理想沁园春长沙下阙“携来百侣曾游”等句,正是对上阙以长沙秋景为符号表达的对空间占有思想的承续。那是一种对“往昔岁月”主宰“苍茫大地”理想追求的满怀激情的回顾: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青春年少时,我们风华正茂,激情奔放,以青年知识分子单纯炽热的理想追求,以激烈的文字评论国家大事,批判社会时弊,抨击达官贵人。下阙以“直抒胸臆”方式回
24、顾的这段文字恰好是对上阙以意象方式隐喻意蕴的直接表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实回答的是“我们”。主宰苍茫大地是我们的伟大理想,我们曾经为实现这伟大理想而热血沸腾,我们曾经为主宰这苍茫大地而斗争。任务活动四 思考1:答案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优美异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万物的探索,对山的描写细致入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体现了中年毛泽东的形象: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雄视天下。用粗线条审视世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庞然大物在伟人眼中都成了芥子一样的东西。思考2:明确 第一首词抒发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
25、豪迈雄壮之情;第二首词抒发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u 环节四:任务活动一:【范例】有人沉郁悲凉,触秋景,伤秋怀;有人豪放旷达,赏秋色,悦秋意。正如,同是半杯水,有的人说“唉,只剩半杯水了”,有的人却说“还剩半杯水呢!” 由此看来,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和状态。在生活中,偶尔发发牢骚,感叹一下“命运弄人”,倒也无伤大雅。但凡事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永远被负面的情绪包围,就只会固步自封,无法前行。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经历苦难的人很多,扛过苦难的人很少。学会用积极的心态、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的人生!任务活动二:答案 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既有虎气,又有猴气;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爆发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