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总分数:10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
2、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
3、,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
4、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今天,我们讲“仁义
5、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6、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仁”的具体外化。“忠”和 “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
7、多文化融汇其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
8、线、重视诚信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
9、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
10、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
11、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
12、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
13、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
14、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
15、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贞麟力白其诬。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坐月及为首者。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康熙九年,授直隶盐山知县,地瘠而多盗,立法牌甲互相救护。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盗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
16、悉与豁除,不期年,流民复业数百家。十二年,旱,谓父老曰:“大吏使勘灾者至,供给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及秋征,吏仍以旧额进。贞麟曰:“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立令除之。又永革杂派陋例,民皆感其惠。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B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C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
17、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D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顺治十二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B“授”“拜”是授予官职,“辟”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职,“权、署、摄、领”都有代理官职的意思。C.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其长官为户部尚书,即现今的财政部长。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D擢,古代辞官的别称,还有致仕、乞身、解印等。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18、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贞麟嫉恶如仇。在任安徽凤阳推官时,严惩了为非作歹的讼师,使全郡风气纯正。后来又惩治了诬陷他人的“土猾”范之谏。B在吴月一案中,捕快因索要钱财不得而诬陷百姓为吴月同党,黄贞麟查得实情,惩治了捕快,释放了被诬陷的人。C黄贞麟爱护百姓任直隶盐山知县时,因发生旱灾而下令免除部分赋税,又永远革除不合理的摊派,并请求减免山西闻喜邑的徭役。D盐山多盗贼,黄贞麟就制定牌甲互相救护制度,一旦有警报,全村人就“半守半援”,使偷盗现象一天天减少。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2)大吏使勘灾者至,供给惟官
19、是责,不费民一钱。(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对雪 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
20、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3、补写下面句子中空缺部分。(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2) ,复得返自然。(3)我有嘉宾, 。(4
21、)无边落木萧萧下, 。(5)何以解忧? 。三、作文(满分5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岁月如梭,时光飞逝,2019年10月1日祖国母亲迎来她的第70个生日,关于庆祝建国70周年。你有什么想法和感触?请结合自身见闻,写一篇演讲稿。1.D(偷换概念。对原文“其”字理解错误。“其”不是指代“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 而是指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 “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损益”后,到周公时,“礼”不可能只是“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了)2C(曲解文意。“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错误,孔子反对把“礼”仅仅看作形式化
22、的东西不是针对周礼而言的,也不意味着周代的礼“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不然的话,孔子就不会“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了。)3C(无中生有。“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列举了学说或文化冲突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冲突最激烈,哪种冲突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4B【解析】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D和C项理解不准确。 试题分析: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 诚恳老实,知恩图报; 坚强,不妥协。 5.【解析】根据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概括。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
23、象。 6.第一次是马兰花的男人得知马兰花借钱给麻婶,一直没有向麻婶要。得知麻婶死后,马兰花的男人 大怒而走,马兰花伤心而哭。第二次马兰花的男人一直叫叫马兰花索取,马兰花不应,男人再次而怒, 马兰花痛心。第三次,马兰花收的麻婶女儿寄来的钱和钥匙。喜极而泣,三次流泪,变现不同,心情也 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7A8. C A西汉汉武帝始创年号。B领,兼任的意思。D擢,升官。9.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说法错误,请求减免山西闻喜邑的徭役是发生在黄贞麟任山西司主事的时候。10.(1)等到审讯时,那些文吏
24、有的胡乱给他们捏造姓名,有的误报姓名,黄贞麟查清后都原谅、释放了他们,得以保全的有五百多家。(2)大官派察看灾情的官员来了,所需要的只要求官府供应,不耗费百姓一文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语句的关键是抓住其中的重要词语,重要词语有:(1)及:等到,或:有的。妄:胡乱。(2)勘:察看。惟官是责:只要求官府供应。译文:黄贞麟,字振侯,是山东即墨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被授予安徽凤阳推官,严厉惩罚为非作歹的讼师,全郡风气很正。遇上大旱,祈祷上天降雨没有灵验,黄贞麟说:“难道是有旧冤未能申雪,冒犯了上天吗?”于是就在坛下祈祷下雨,立刻判决诸多大案件,三天之后果然下了雨。江南拖欠赋
25、税的案件发生,蒙城、怀远各地各自逮捕了士绅百姓百余人囚禁在狱中等待调查。监狱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人们只能站着,黄贞麟认为他们拖欠赋税都没有审验查实,不忍心让他们死在狱中,就让他们全部回家。等到审讯时,那些文吏有的胡乱给他们捏造姓名,有的误报姓名,黄贞麟查清后都原谅、释放了他们,得以保全的有五百多家。河南优人朱虎山,游历就食于太和,头发长达数寸,当地狡猾的人范之谏和昝姓有矛盾,诬陷说昝姓家窝藏原明朝皇族朱虎山图谋不轨。事情被检举,江宁推官不敢审问,把案件委托给黄贞麟。黄贞麟极力申明这是诬告。等到到京师重新审查,审讯没有不同,就释放了昝姓,治范之谏的罪。颍州百姓吴月用邪教迷惑民众,被株连的有千余人,
26、黄贞麟查验实情为百姓愚昧无知,只判决吴月及为首的几个人有罪。捕快向水姓人家索要钱财,不得,就指证水姓人家为吴月的同党,到新蔡追杀水姓人。乡人来救水姓人,也一并被诬为吴月的同党。抚镇发兵包围了他们,逮捕了许多人押解到凤阳。黄贞麟查得实情,惩治了捕快,全部释放了蔡乡人。他审理冤枉的案件救活人们大多像这样。不久因为其他事情被解除官职,后来又得以辩白。康熙九年,被授予直隶盐山知县,当地土地贫瘠,盗贼很多,黄贞麟就制定牌甲互相救护制度。一旦有警报,全村人中一半在家坚守,一半出去帮助捉拿盗贼,偷盗现象一天天减少了。清查乡里劳役,逃亡的全部免服徭役,不满一年,逃亡的百姓回家以农为业的就有几百家。十二年,大旱
27、,黄贞麟对百姓说:“派察看灾情的官员来了,所需要的只要求官府供应,不耗费百姓一文钱。”等到秋季征税时,官吏仍然按照原先的数额上报。黄贞麟说:“百姓向上交税容易,官府返回给百姓就难了。等到批准免除的数额定下来再退还赋税,这一来一回之间,百姓一定会受损失。”立刻下令免除部分赋税。又永远革除各种不合理的摊派,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的恩德。又被提升为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人丁徭役重,黄贞麟极力请求减免。担任京左、右翼仓的监督,因为被盗失察被罢免职务,后来在家中去世。1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
28、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1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赏析:对雪,这首诗写于中唐“安史之乱”之时,作者杜甫为叛军所羁押,而又听闻唐军新败,愁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感受着冷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感情油然而发。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的鬼,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好像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的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