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42014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在2021年元宵节期间,山西的县城甚至乡镇集市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吸引着观灯的群众。材料反映的是()A.传统建筑的继承B.传统习俗的继承C.传统思想的继承D.传统文艺的继承答案B2.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清廉的象征,正如现代诗人高占祥的咏荷七首中关于荷花与清廉的描写:“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不会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促进时代发展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解

2、析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A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B项表述错误;题干表明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时代性,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D项正确。答案D3.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其中善梳理强调的是()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善于继承、回归传统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解析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回归传统属于文化复古主义,B项说法错误;C项

3、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不符合题意;本题未涉及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应排除D项。答案A4.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在不同时代有共同要求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B.C.D.解析该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气韵”,这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也看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这是

4、他的结论的合理之处,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不符合题意;该学者的观点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不选。答案A二、非选择题5.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福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做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民族节日的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5、性。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仍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国家要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以传统文化来治国理政。”下列对这一观点的科学解读有()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启示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智慧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A.B.C.D.解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国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来治国理政,说明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启示,传统文化蕴含丰

6、富的治国智慧,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不完全是精华,排除;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排除。答案A2.每年春节,海峡两岸的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力争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先进性D.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解析每年春节回家团圆、吃年夜饭,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是传统文化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答案B3.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品酒、写诗、作画、饯行的美谈。但后来“饮酒文化”慢慢异化为另一种社

7、交文化“拼酒式社交”。“拼酒式社交”要改,强迫性劝酒行为也该叫停,这说明()中国的“酒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酒文化”的创新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人们是“酒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酒文化”作为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A.B.C.D.解析题意表明“酒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酒文化中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地方,应创新,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未体现;不能说“酒文化”是落后文化,排除。答案A4.在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重新唤醒。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诗作者、演出者对平凡生命的礼赞,感动了亿万观众,这启示我们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具有对未来的追求和勇气。小诗得以被

8、重新唤醒,是因为()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A.它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决定性作用B.它的内涵与价值在当今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C.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它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解析古诗苔提升了普通人的勇气,说明其作用仍旧具有现实性,B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不起决定作用,A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一首小诗并不能代表整个传统文化,C项与题意不符;小诗得以被重新唤醒,是因为它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非主要途径,D项说法错误。答案B5.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

9、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技艺可能会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这要求我们对待非遗技艺的正确态度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传统技艺不可忘记与遗弃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对其进行根本改造不能只看到其外在用途,更要看到其内在光华要把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和中华文脉传承下去A.B.C.D.答案B6.我国民族特色古建筑众多,因各种原因导致古建筑不同程度的损坏,对此种古建筑的修缮,往往采用最原始最传统的做法,保持其原汁原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C.传统文化才是优秀的

10、文化D.传统文化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解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采用最原始最传统的做法,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体现民族特色,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没有对传统文化作辩证分析,说法错误。答案A7.在中国,李白是当之无愧的“全民诗人”,他的诗每一个人都会念,更是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如同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传统文艺会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统思想对国人价值观念有深刻影响A.B.C.D.解析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艺会增强

11、人的精神力量,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传统思想的作用,与题意不符。答案A8.为让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的转变,南阳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开展“革除婚嫁陋习抵制天价彩礼”专项整治活动。“天价彩礼”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A.B.C.D.解析错误,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旧婚俗仍普遍存在说明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

12、立性,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故入选;表述错误,应该排除。答案C9.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在内的古文书。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这一观点表明()A.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成长起到消极作用B.要全面地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C.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都是错误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0.在现代社

13、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A.B.C.D.解析对仁爱精神作出新诠释和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到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符合题意;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而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题意不符。答案B11.我国地名文化历史悠久,比如武汉市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等地名,承载着中国传统

14、哲学智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对接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营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A.B.C.D.解析老地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价值不可替代,符合题意;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错误;这些老地名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错误。答案C12.清明节又叫踏

15、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清明节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如今,更是成为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都是落后文化的表现民族节日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影响最深远A.B.C.D.解析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更是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故符合题意;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并不都是落后文化;民族节日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不是对思想的影响

16、,故排除。答案B二、非选择题13.民宿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是与宾馆酒店相比的最大优势。我国很多地区民居和城镇建设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给民宿发展赋予了更加宽广的文化支撑。目前,一些地方立足于资源与文化遗存保护,保留和维护村落本真的生产生活形态,推出了乡村文化民宿模式。(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推出文化民宿的意义。(2)有一家以书店为特色的民宿,请你在社交平台上为它拟写两条广告语。答案(1)有利于人们领略当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人们体悟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感悟传统

17、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有利于倒逼当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2)示例:民宿让生活更美好,书香让人民更向往。书店民宿让您在书香弥漫的精神家园中栖息。14.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

18、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哪一方面的内容?(2)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保留还是抛弃?请说出你的观点。答案(1)它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既不能一概保留,也不能全部抛弃。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

19、用”。对于传统习俗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备课资源链接教学设计一、教学重难点1.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二、教学方法1.教法设计本课知识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难度不大,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2.学法设计(1)自主学习法。通过案例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传

20、统文化的辨析能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体验生活(3分钟)中秋节刚过去不久,相信大家对全家的团圆还有深刻的印象,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西方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充斥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却不被我们许多中学生欢迎。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持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的内容。2.自主学习,回归生活(12分钟)第一环节:寻找传统文化(举例)教师:第二单

21、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从横向看是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的第三课。那么从纵向看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的一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我们先看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师: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那么大家觉得哪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请举例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回答教师的提问。节日(春节、中秋)、故宫(建筑)、书法(兰亭集序、西安碑林)、戏曲(京剧、秦腔)、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谐、仁、礼)。第二环节:了解传统文化(表现)教师: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板书)大家举了很多传统

22、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我们的课本和课堂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选取其中的几个角度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1)传统习俗(板书)。教师: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春节和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吗?学生:放鞭炮、吃月饼、赏月等。教师:那么大家是怎样看待这些传统习俗的?它们是不是都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学生:鞭炮、烟花等带来空气污染,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老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传统习俗?它们对个人和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地位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问。教师:传统习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

23、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传统习俗有精华也有糟粕,应一分为二地、具体地分析。(2)传统建筑(板书)。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故宫的例子,它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除了故宫,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传统建筑?学生:北京四合院、万里长城、苏州园林、蒙古包、布达拉宫等。教师:我们的家乡又有什么样的传统民居呢?学生:如陕北窑洞、关中的厦子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教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是传统建筑?它们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呢?学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板书

24、)。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兰亭集序、西安碑林、京剧、秦腔等例子,那么它们概括起来可以称为什么?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举例分析。学生:中国的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板书)。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41页的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除了“大同”思想,在我国还有“和为贵”的思想仍被继承,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思想和政策。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传统思想?它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和为贵”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

25、生: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它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3.合作探究,学会思考(25分钟)第三环节:认识传统文化(特点)教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那么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共同点呢?导学案合作探究一:传统文化既然有相对稳定性,就是固定不变的。(辨析)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正文部分和相关链接,结合导学案合作探究一,按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提问。教师:总结归纳。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和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26、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即与时俱进则促进发展,一成不变则阻碍发展。第四环节:评价传统文化:论传统、谈弃留(正确态度)。教师: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那么认同。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参照课本第43页的观点一、观点二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二进行讨论。导学案合作探究二: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学生“读四书五经”

27、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文明进步背道而驰。(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议一议:燃放烟花:禁止?允许?四合院:拆除?保留?京剧:国粹?守旧?传统思想:精华?糟粕?学生:按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观点陈述。教师:(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从社会角度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保持和发扬;糟粕部分(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移风易俗”,改造或剔除。4.课堂总结,回归生活(5分钟)(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