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人体内的红细胞、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组织液B. 组织液、血浆C. 血浆、细胞内液D. 血液、组织液【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人体内的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人体内的肌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其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选A。2.人剧烈运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pH会A. 远大于7.45B. 远小于7.35C. 维持在7.357.45D. 稳定在34【答案】C【解
2、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详解】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剧烈运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A、B、D均错误。3.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 脱落酸B. 赤霉素C. 乙烯D. 细胞分裂素【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
3、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详解】成熟的苹果可以产生乙烯促进香蕉成熟。故选C。4.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A. 生产者B. 分解者C. 初级
4、消费者D. 次级消费者【答案】D【解析】【分析】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详解】A、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A 错误;B、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B错误;C、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D、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故选D。5.人体的脂质代谢也受激索调节,能促进糖转变成脂质的激素是( )A. 胰高血糖素B. 胰岛素C. 肾上腺素D. 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理清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
5、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据此结合题意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A错误;B、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其中促进降低血糖浓度的途径之一是促进糖转变成脂质等非糖物质,B正确;C、肾上腺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错误。故选B。6.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共同点是A. 元素组成相同B. 合成部位相同C. 生理功能相同D. 运输途径相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
6、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其组成元素有C、H、O、N、I,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功能;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其组成元素有C、H、O、N,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固醇类激素,其元素组成为C、H、O,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素都通过血液运输,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7.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 抵抗力稳定
7、性较弱【答案】A【解析】【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说明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详解】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草木枯萎后,即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由此看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故选A。8.进入20世纪后,凡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8、。导致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 干旱少雨,淡水缺乏B. 食物不足,缺少能量输入C. 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D. 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物种的绝灭。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绝灭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详解】天敌、水和食物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进入20世纪后,由于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植被大量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因此缺水、缺少食物也都是
9、由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造成的。可见,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 故选D。9.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因此,A正确;B、C、D均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理解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至低浓度,同时知道O2的运输方向。10.手术摘掉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A. 大脑功能出现异常B. 下丘脑功能出现紊乱C. 缺乏促甲状腺激素D. 缺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的
10、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详解】A、B、摘掉垂体后,大脑与下丘脑的结构完好,大脑与下丘脑的功能正常,A、B.错误;C、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会使机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进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使甲状腺功能衰退进而引起甲状腺功能衰退,C正确;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摘除垂体后,不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缺乏,D错误。故选C。11.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危险的情景时,血液中肾上腺素迅速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中( )A. 只有神经调节,没有体液调节B. 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C. 先有神经调节,后有体液调节D. 先有体液调节,后有神经调
11、节【答案】C【解析】【分析】当人遇到危险时,会产生紧张、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反应,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此外,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多种生理反应,这属于体液调节。【详解】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故选C。12. 某海域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乌鱼的生物学数据是A. 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D. 捕获量和捕获率【答案】C
12、【解析】【分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S型增长曲线中,在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要研究乌鱼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不符合题意;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B不符合题意;C、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与种群数量无关,C符合题意;D、捕获量一般不能超过K值的一半,因为在K/2处种群增长速
13、率最大,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 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 缺少生产者B. 分解者很少C. 没有消费者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必须要由分解者,将其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再回到无机环境参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
14、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详解】由于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而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故选:B。14.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温度、食物B. 光照、温度C. 湿度、温度D. 光照、食物【答案】D【解析】【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15、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详解】引起森林群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故选D。15.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缺乏淡水而出现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
16、激素增加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泌尿量减少,较少水分的流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故选B。1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不正确的是( )A.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B.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C.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D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
17、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包括: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故选D。17.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导致( )A. 顶芽向光一侧含成生长素的能力减弱B. 幼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向光侧C. 生长部位两侧细胞分裂素分布不均匀D. 感光部位由茎的尖端转移到尖端下部【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的产生的机理如下图所示:【详解】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茎尖端感受到光的刺激,使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同时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还向尖端下部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
18、光一侧,使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故选B。【点睛】识记并理解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机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18.棉农栽培棉花时常常会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其目的是( )A. 保持顶芽的顶端优势B. 增加侧芽的生长素浓度C. 保证侧芽能接受更多光照D. 促进侧芽发育使植株多开花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的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从而出现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顶端优势现象。【详解】A、摘除棉花的
19、顶芽,可以解除顶芽的顶端优势,A错误;B、C、D、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以降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使植株多开花结果,B、C错误,D正确。故选D。19.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A. 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物质,种类多且含量较高B. 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C.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 健康人体内,各种激素的含量是固定不变的【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但是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快【详解】激素只能起调节作用,不是细胞的组成物质,A错误;激素分子弥散在
20、体液中,只对特定的靶细胞起作用,B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C正确;人体内的激素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列表比较,明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并且识记各自的调节特点20.冬泳爱好者进入低温水浴后,机体不会发生的发应是( )A. 温度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分泌TRH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 通过调节使肝脏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如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详解】A、在
21、寒冷环境中,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A正确;B、在寒冷的刺激下,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B正确;C、在寒冷的刺激下,通过调节使肝脏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如,C正确;D、促进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错误。故选D。21.如图所示,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和D均属于衰退型,其中D的衰退速度最快,最容易灭绝。【详解】A、种群中幼年组个体很多,老年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
22、来越大,A错误;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B错误;C、种群中老年组的个体数较多,使得种群密度减少,但幼年组的个体数也不少,使得种群不容易灭绝,C错误;D、老年组个体数太多、幼年组的个体数目太小,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最容易灭绝,D正确;故选D。22.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 K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B. 达到K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 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D. 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答案】A【
23、解析】【分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随时间的递增而逐渐降低。【详解】A、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在S型曲线中,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小,A错误;B、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达到K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正确;C、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C正确;D、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D正
24、确。故选A。2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维持内环境中Na+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D. 组织液中O2浓度相对稳定有利于丙酮酸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详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能
25、够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稳态可以为酶促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pH,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密切相关,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膜外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所以维持内环境中Na+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C正确;D、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D错误。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等相关知识,并与有氧呼吸建立联系。24.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
26、是( )A. 激素由体液定向运输到相应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的B.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C. 内环境成分影响细胞代谢,但细胞代谢不影响内环境成分D. 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3)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详解】A、激素由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27、而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内环境成分影响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产物(如CO2等)也会影响内环境成分,C错误;D、HIV是一种病毒,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进而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因此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故选D。25. 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B.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C. 链球菌的抗原
28、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D.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答案】D【解析】【详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直接观察即可;A错误。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C.链球菌是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C错误。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故选D。【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涉及蛋白质的鉴定原理、组织水肿的成因以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生的相应变化等知识点。26. 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B. 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
29、中枢也位于下丘脑C. 出现尿量异常增大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答案】C【解析】【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C、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与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如果下丘脑或垂体受损,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会出现尿量异常增大,C正确;D、感受到寒冷或炎热是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7
30、. 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B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同时迅速分裂形成浆细胞B. 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相比前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C. 病毒侵入细胞后B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D. 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答案】B【解析】【分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功能较强的细胞中数量较多;抗原侵入细胞后引发的是细胞免疫【详解】A、B细胞受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故A错误;B、浆细胞的功能是分泌大量的抗体,记忆B细胞受到刺激后迅速分裂成大量的浆
31、细胞,所以浆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故B正确;C、病毒侵入细胞后引发的是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发挥作用,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C错误;D、记忆细胞是不能产生抗体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B。28.下图表示几个神经元及其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和3个完整的突触B. 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膜外电位由负变正C. 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可在点测到膜电位变化D. 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上传导的速度与突触数量多少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1)图示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2)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成的突触小体与其他
32、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和2个完整的突触,A错误;B、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膜外电位由静息时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错误;C、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导到、和点,但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到点,所以可在点测到膜电位变化,但不能在点测到膜电位变化,C错误;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比在神经纤维上仅以“电信号”传导的速度慢,因此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上传导的速度与突触
33、数量多少有关,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并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29.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项目昆虫摄食量昆虫粪便量昆虫呼吸散失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能量(kJ)41021013070A. 昆虫的粪便量是属于植物流向分者能量的一部分B. 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都属于未利用的能量C. 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
34、生长发育和繁殖D. 一般来说昆虫最多有40kJ的能量能够流向后一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植食性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下:【详解】A. 昆虫的粪便量是植物同化能量的一部分,属于植物流向分者能量的一部分,A正确;B、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即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还有一部分是未利用的能量,B错误;C、昆虫同化的能量昆虫摄食量昆虫粪便量410210200(kJ),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70(kJ),因此昆虫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其同化的能量的百分比为(70200
35、)100%35%,C正确;D、一般来说昆虫最多有20020%40kJ的能量能够流向后一营养级,D正确。故选B【点睛】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30.运动时汗腺大量分泌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B. 大量出汗不利于机体体温维持稳定C. 大量出汗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 汗腺导管重吸收Na+、Cl-需要载体协助【答案】D【解析】【分析】(1)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6、的刺激增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2)炎热环境皮肤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大量出汗,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则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B、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体中,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增多,通过调节作用使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导致散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可见,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维持稳定,B错误;C、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
37、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D、汗腺导管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重吸收Na+、Cl-,需要载体协助,D正确。故选D。31.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B.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C. 可促进T细胞和浆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D. 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反应,其过程如下:【详解】A、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但高度分化的效应T细胞不能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A错误;B、抗狂犬病毒抗体是由浆细胞
38、产生的,B错误;C、T细胞能够释放出淋巴因子,但浆细胞不能释放出淋巴因子,C错误;D、注射疫苗后,机体能够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正确。故选D。32.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A. 甲向右侧弯曲生长B. 乙直立生长C. 丙向左侧弯曲生长D. 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甲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因此生长素向下运输,将促进幼苗左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可能发生,A错误;由于乙幼苗的琼脂块放在茎中间,因此生长素均匀分布,幼苗茎将直立生长,可能发生,B错误;
39、丙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右侧,因此生长素将促进幼苗右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可能发生,C错误;由于琼脂小块不感光,单侧光不起作用,只有丙向左侧弯曲生长,因此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不可能发生,D正确。【点睛】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由于幼苗去除尖端,又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小块不感光,因此生长素只发生极性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判断甲丙均弯向对侧生长,而乙将直立生长。3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
40、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B. 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C. 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更低【答案】B【解析】【分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丰富度是
41、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详解】A、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B、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恢复林的形成都是在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部分植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正确;D、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更低,D正确。故选B。34.某农田生态系统种的两条食物链如图,如果大量捕食青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 蛇的数量大大增加B. 虫害严重,水稻减产C. 老鼠大量增加,粮食减产D. 青蛙减少,影响水稻传
42、粉【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的食物网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老鼠蛇,水稻害虫青蛙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制约,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大量捕食青蛙,蛇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蛇的数量减少,A错误;B、大量捕食青蛙,可致使害虫数量增加,进而引起水稻的数量减少,即造成虫害严重,水稻减产,B正确;C、大量捕食青蛙,导致蛇捕食的老鼠数量增多,虫害严重,水稻减产,由于缺乏食物而使老鼠的数量减少,C错误; D、水稻花为两性花,风媒传粉,青蛙数量减少,对水稻的传粉几乎无影响,D错误。故选B。3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
43、种群,其数量在近期内恒定不变B.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可表示杂草的种群密度C. 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可改变演替速度【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的龄组成若为稳定型,则种群中幼年、成年、老年的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2)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
4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幼年、成年、老年的个体数目比例相当,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草地中的杂草包含了多种植物,不能构成种群,B错误;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D、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也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D错误。故选C。3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 狼和云豹占有多个不同的营养级D. 鹰体内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答案】C【解析】【分析】(1)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每条食物链的起点
45、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2)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的积累量就越多。【详解】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昆虫蛇鹰,绿色植物野兔鹰,绿色植物野兔狼,绿色植物野兔云豹,绿色植物鹿狼,绿色植物鹿云豹,A正确;B、野兔、鹿及昆虫都以绿色植物为食,均为初级消费者,B正确;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处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D、在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鹰,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所以鹰体内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D正确。故选C。3
46、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B. 能量在相邻两营级之间的流动是单向不可逆转的C.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营养结构越复杂D.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分析】(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2)碳循环的过程: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群落内部,生产者体内含碳有机物中的碳,通过消费者的摄食而流入消费者体内;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通过呼吸作用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等有机物中的碳,又会通
47、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3)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能量流动是单向的。(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二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A错误;B、由于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在相邻两营级之间的流动是单向不可逆转的,B正确;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
48、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C正确;D、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A。38.下列生产实例中,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措施是( )A. 利用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果树传粉率B.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大量诱杀害虫,减少农作物的虫害C. 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率D. 芦苇生长期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
49、制。【详解】A、化学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利用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果树传粉率,属于利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措施,A错误;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大量诱杀害虫,减少农作物的虫害,这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传递”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实例,B错误;C、光为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率,该措施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C错误;D、赤霉素属于植物激素,芦苇生长期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这是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实例,D正确。故选D。39.下图为四种生物种群关系的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
50、、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故选,如狐与兔;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如青霉菌与其他细菌;表示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寄生关系,如细菌与噬菌体;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如藻类和真菌。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40.下列关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生产者能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B. 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C. 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土、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可以降低环境温度D. 流经任何一
51、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来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答案】A【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与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它们所利用的能量和有机物几乎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生产者所转化的光能和所制造的有机物。(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之一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详解】A、生产者通过光合
52、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B、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仅实现了物质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没有实现物质的循环,B错误; C、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是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具体体现,不能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D、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总能量都来自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但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总能量则来自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将无机物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41.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53、与各系统功能的联系。请据图回答:(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_ 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是_的物质。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中,主要成分包括_ 。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系统和_系统的参与。进行气体交换时,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吸入的中机体需要的主要成分是_,向外界环境排出的中主要废物是_。(3)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_ 才能完成。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 调节网络。【答案】 (1). 消化 (2). 未被吸收 (3). 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4). 呼吸 (5). 循环 (6). 氧气 (7).
54、二氧化碳 (8). 内环境 (9). 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题图为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为循环系统;表示未被吸收的物质;是呼吸系统从外环境吸入的空气,其中机体需要的成分主要是氧气;是机体向外界环境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为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详解】(1) 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没有被吸收的物质最后以粪便的形式由大肠排出,因此是未被吸收的物质。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是尿液,其中主要成分包括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2)无机环境中的氧气被呼吸系统吸入后进入循环系统,由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的各部位,进而被组织细胞
55、利用,而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先进入循环系统,再由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进而排到外界环境中。可见,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参与。进行气体交换时,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吸入的所示的空气中,机体需要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向外界环境排出的所示的气体中,主要废物是二氧化碳。(3)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相
56、关的基础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据此明辨图中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2.下图表示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 (2)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骨骼肌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_。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该物质由释放进入中,然后与上的_结合,从而引起肌肉收缩。(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产生了一种特殊抗体,该抗体与某种递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过程中,_信号向_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4)兴奋在神
57、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向的。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速度较慢,原因是_。【答案】 (1). 反射 (2). 效应器 (3). 外正内负 (4). 神经递质 (5). 特异性受体 (6). 化学 (7). 电 (8). 单 (9). 神经递质的释放及与受体的结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为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详解】(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触的部位构成了突触,在突触处依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58、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中,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引起肌肉收缩。(3)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产生的一种特殊抗体与某种递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该递质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的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因此会导致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过程中,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神经递质的释放及与受体的结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
59、以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速度较慢。【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自身免疫病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4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a、b、c代表三种不同的激素,请据图回答: (1)激素a、b、c依次是_激素、_激素、_激素。若用“+”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中处的作用为_ (填“+”或“-”)。(2)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随_运到全身传递信息。因此,临床上检测甲状腺功能时常用的方法是:_。(3)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60、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_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4)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因素。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血液中_激素(填图中字母)的含量会升高,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促甲状腺 (3). 甲状腺 (4). + (5). 血液 (6). 抽取血样来检测 (7). 神经系统 (8). 降低 (9). a、b (10). 反馈【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a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与表示促进,与表示抑制。【详解】(1)由图可知:a、b、c依次
61、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激素、甲状腺激素。图中处的作用为促进。(2)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4) 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阻,导致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使血液中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这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
6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图示信息准确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激素的名称与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含义。4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回答:(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_。b细胞是提取细胞膜的最佳的材料,该细胞的名称是_,它在人体内的功能是_。(2)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_免疫。产生的细胞e叫做_细胞。在a、b、c、d、e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3)如果X是HIV,其大量增殖会导致_(填图中字母)细胞大量死亡,使患者最终几乎全部丧失免疫能力而死亡。若X是禽流感病毒,请
63、简要叙述患者免疫系统消灭细胞内X的主要过程:_。【答案】 (1). 细胞分化 (2). 红细胞 (3). 运输氧气 (4). 体液 (5). 记忆B细胞 (6). a、c、e (7). a (8).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解析】【分析】图示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及体液免疫的过程。表示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增殖分化为aT细胞,表示造血干细胞迁移到骨髓中增殖分化为b血细胞和cB细胞,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d浆细胞和e记忆B细胞,表示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d浆细胞,表示浆细胞分泌Y抗体,表示Y抗体与X抗原特异性结合
64、。【详解】(1) a是T细胞,b是血细胞,c是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细胞分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是制得纯净的细胞膜的理想材料。若b细胞是提取细胞膜的最佳的材料,则该细胞的名称是红细胞,它在人体内的功能是运输氧气。(2)图中的表示cB细胞在X抗原的刺激下,在a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d浆细胞和e记忆B细胞的过程,这属于体液免疫的范畴。aT细胞、cB细胞和e记忆B细胞能识别抗原,但b血细胞和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3) 如果X是HIV,由于HIV主要侵染T细胞,因此HIV大量增殖会导致a
65、T细胞大量死亡,使患者最终几乎全部丧失免疫能力而死亡。若X是禽流感病毒,当X侵入机体细胞时,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等知识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明辨图中数字表示的过程,字母表示的细胞或物质名称,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45.下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1)比较图中根、芽、茎三条曲线的差异,能说明_。(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
66、素浓度应为_(填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作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顺序。 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图丙中X处应放置_,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则假设成立;若_,则假设不成立。【答案】 (1).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
67、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2). f (3). 两重性 (4). 空白琼脂块 (5). 有无生长素 (6).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7).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解析】【分析】(1)分析曲线图:每一条曲线均显示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在浓度最适时促进生长的作用最大。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说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敏感性的大小为:根芽茎。(2)由实验操作处理图可知:探究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情况。乙去顶芽的部位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设置丙组的目的
68、是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详解】(1) 比较图中根、芽、茎三条曲线的差异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所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2) 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的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从而使植物出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顶端优势现象。由此可推知,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f(抑制侧芽生长),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
69、由实验操作处理图可知:甲中的顶芽完好,起对照作用;乙中去顶芽的部位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为了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丙中X处应放置空白琼脂块。可见,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生长素。若假设成立,即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则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若假设不成立,即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没有抑制作用,则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点睛】理清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相关知识,据此对比分析曲线图中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上各字母所对应生长素浓度的生理效应及横、纵坐标的含义,对(1) (2)题进行解答。解答(3)题,需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据此结合实验操作处理图呈现的信息
70、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46.下图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图中A代_。(2)据图分析,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 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保留1位小数)。(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_法。(4)在我国古代就有“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桑基鱼塘”主要利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
71、【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 (2). 呼吸作用散失 (3). 25 (4). 156 % (5). 竞争 (6). 标记重捕法 (7). 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输入到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用于自身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其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的能量。(2)分析题图:输入“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此外还有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A代
72、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详解】(1)题图显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依据题图呈现的信息可推知: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 分析图示可知:第三营养级即肉食性动物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5.12.10.050.2552.5 Jcm2a,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为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该能量940.52.516Jcm2a,所以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 草鱼与白鲢都能以水草为食,说明草鱼与白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草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4) 由题意“利用桑叶喂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可知,“桑基鱼塘”主要利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