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695.38KB ,
资源ID:1537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37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统编版).docx)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统编版).docx

1、课 题 题西林壁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缘”,会写“题、侧”等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大量的古诗词,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应以读促讲,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2.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读懂题目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对,庐山瀑布。唐代诗人李

2、白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庐山的景色不只是瀑布,你看那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如此壮丽迷人。北宋诗人苏轼,游览庐山之后,就写下了一首名篇题西林壁。2.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3.思考:从题目题西林壁中,你读出了什么?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壁,墙壁。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2.学习生字“缘”。缘,左右结

3、构,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纟”两个撇折平行;“彖”整体紧凑,头部宜小,中横稍长,下部三撇平行、均匀。3.理解诗意。(1)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哪两个字体现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明确:横看、侧看两个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2)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考: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一样吗?明确: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3)前两句大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4)想一想,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明确:观察的角度不同,

4、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思考: 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明确:“缘”的意思是因为。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学习任务三:感受全貌,领悟道理1.欣赏视频:庐山全貌2.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明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3.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4.在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示例:我们

5、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5.归纳总结。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主题思想题西林壁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拓展延伸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然十分兴盛,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则是宋代题壁诗中的佼佼者。黄鹤楼【唐】崔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2.搜集整理苏轼的诗,感受其诗歌特点。板书设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明理:观察问题,客观全面写景:角度不同,结果各异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