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西方文明的传承(1)古代雅典民主为西方代议制奠定了民主基础。例如:分权制衡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国家公职选举制、任期制等。(2)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2宏观把握资产阶级代议制(1)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代议制含义: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间接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立法机构)。即“(公民)间接参政,(议会)权力中心”。(2)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英、德、日等);另一种是民主共和制(美
2、国、法国、中华民国等)。(3)主要特点:议会民主、分权制衡、政党政治。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控(防止绝对权力出现)与制约(最终目的:主权在民)。(4)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代议制政府的原则是间接民主,体现这一形式的最好途径是完善普选制。(5)作用: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果。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三)中外关联1中国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特点续表2.古代东西方形成两种不同类型政治文明的原因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1)中美对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大臣独揽大权,大大加强了专制皇权。故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最终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有效防止专制独裁,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2)17世纪到19世纪,中英两国的政治发展的差异及成因差异: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3)18世纪初英国内阁制与中国明代内阁制的区别性质不同:英国内阁制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中国明清时期的内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内阁权限不同:
4、英国内阁权限比中国内阁权限大。组成方式不同:英国内阁是由选举产生,中国的内阁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影响不同:英国的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内阁制则是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史学前沿百家争鸣1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1)持积极态度的观点认为,古代雅典首创的民主制,极大地调动了城邦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这一制度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城邦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在城邦遇到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在和平年代,为城邦的富强和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每个公民都有担任公职的机会,使得公民的政治素质普遍提高,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兼具有统治与被统治
5、的双重素养。同时,民主政治也为雅典的文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为近代的代议民主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同时,作为古代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其缺陷和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广大奴隶不仅毫无权利而言,而且被明目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第二,民主政治的范围是有限的,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不能参政;第三,雅典虽然对内民主,对外,特别是提洛同盟的盟邦却是极端专横残暴的,毫无民主可言;最后,与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不同,雅典实行的是一种直接民主政体,只能在小范围内实施。(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
6、史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雅典民主政治衰落原因(1)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西方学者说法各异。有的认为是宗教变化引起的,民主时期的政治平等使财产不平等更加明显,于是宗教崩溃了,古代城市也灭亡了。有的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是被希腊的有产者和马其顿人、罗马人一起处心积虑地共同扼杀的。更多的学者从分析城邦危机的社会与经济因素入手来探讨民主衰落的原因。(2)我国学者在探讨民主政治衰落的原因时,大多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城邦出现的危机来分析。他们认为:“城邦危机本身就是奴隶制发展的结果。奴隶制经济要求建立大国甚至帝国,原来小国寡民的希
7、腊城邦却和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城邦体制要被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所抛弃,于是出现了城邦危机,而在危机中,奴隶制经济仍将不断取得进展。另一方面,奴隶制的发展又破坏了城邦的经济基础,公民中的小农和手工业在战乱之中纷纷破产,进一步加深了城邦的危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3“1688:一场真正的现代革命?” 英国学者重新评述“光荣革命”2011年4月,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狄金森先生应邀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做了一场题为“1688:一场真正的现代革命?”的学术讲座。(1)狄金森教授认为,“光荣革命”也可以理解为一场“财政革命”。“光荣革命”后议会掌
8、握了财政大权,并且把关税收系统。在议会批准下,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也为英国的财政带来了生机。这场在1688年以后发生的金融革命使英国真正富裕和强大起来。到1815年之时,英国已经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或许也是世界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国家。也正是从这样一个基点上反过来认识过去的历史,英国人对“光荣革命”的重要意义,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2)“光荣革命”最初引起的变化显然是不稳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普遍认为它是英国稳定、自由、进步以及作为一个强国的最重要的基础。英国被公认产生了一种与欧洲大陆所有国家都不同的政治体制与政府制度。当北美殖民地人民在17601770年代开始行动时,他们赞美的是英国在
9、“光荣革命”期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并宣称他们所要捍卫的,就是英国在16881689年间所要捍卫的权利和自由。同样,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对英国“光荣革命”后的政治制度也是赞赏有加。因而可以说“光荣革命”是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引导者。4美国的建国思想(1)第一种是传统的自由主义观点,认为美国的建国精英们基本上继承了英国的以洛克为代表的政治理念,按照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共和等原则,在北美新大陆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这是史学界的传统理论。(2)第二种理论是左派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美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北美新大陆的延续,在某些理论预设方面与自由主义传统观点是有一致性的。(3)第三种是新共和主义
10、观点,又叫共和修正派,这派观点是新近出现的富有冲击力的一种理论,目前占据了学院派的主流,他们一反自由主义的传统主张,认为美国建国的思想基础乃是共和主义,从伯纳德贝林、戈登伍德到波考克,他们重构了美国的建国思想史。(4)第四种是施特劳斯学派,这个学派虽然在很多方面不认同自由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但在有关美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方面,却是反对共和修正派对于共和思想的片面强调,而是认为自然权利、个人自由等传统价值是美国建国的主要思想前提,在这一点上与自由主义多有叠合共识。5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1)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是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及其实施的“铁血政策”来实现的。过去史学界普遍对此持否定态度
11、。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德国的统一虽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但是却顺应了德国历史的发展。(2)“铁血政策”是统一德国的“高效催化剂”,是德国独立的主要保证,因而应当肯定。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较之以往的德国分裂,乃是一种“革命”;俾斯麦的统一道路较之无产阶级的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则是一种“倒退”。前一种对照体现了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巨大历史进步性,后一种对照反映出俾斯麦道路的历史保守性。(3)总之,不是俾斯麦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德国,而是德国统一的客观需要为他提供了生活的舞台。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俾斯麦采取的“铁血政策”基本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其历史进步性是主要的。学科素养
12、培优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高中历史新课程主要的史学观点有:现代化史观、全球(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1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也称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包括:(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2)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3)文化现代化:主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
13、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2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
14、家的现代化进程。(2)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主要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3)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3对现代化认识的误区警示(1)对亚非拉国家而言,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2)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3)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
15、现代化过程中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5)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例1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从时间来看,19211924年,这正是新经济政策推行期间,B项所述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政策。故选B。答案B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
16、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基本过程是: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
17、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例22013浙江高考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
18、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2)阅读材料二,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第(2)问给出答题思路“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从危害和积极影响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答案(1)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19、。(2)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3)从范围上可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2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1)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2)人类文明存在统一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以宽容精神尊重不同地区不同
20、文明成果。(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4)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3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例32014北京高考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解析本题立意在于东西方文明的联系及影响,落脚点在于近现代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解答时应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21、立这三个历史事件,从各个历史事件的个性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的共性特征角度分析,突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与世界文明的紧密联系。答案参考答案要点: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
22、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史观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
23、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例41932年12月,罗斯福在美国自由杂志上发表的释“新政”一文中说:“代表着各种人口与利益的美国经济生活,可以通过华盛顿政府英明公正而适中的全国性领导,达到和谐之境。”罗斯福在新政中落实这一思想的做法是()A全面整顿美国金融业B加强了社会保障措施C废除了自由主义政策 D实现了国家完全干预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实现全国的和谐。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缓解社会矛盾,给予社会相对稳定的保障制度,故答案为B。A项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项措施,与社会保障无关;C项说法错误;D项错在“完全”两字,市场的作用依然存在。答案B生态史观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
24、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例如以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例5“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
25、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解析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态史观。答案B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的一种史
26、观。2主要观点(1)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
27、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例6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A现代化史观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 D文明史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高潮”据此判断依据的基本史观是“革命史观”。答案B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
28、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29、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
30、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肯定。5原因和结果(1)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引起多种结果: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科学技术的落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盛。(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如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
31、系。本质决定现象。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
32、的。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例7马东玉教授说:“本世纪中期到80年代,大陆是全盘否定曾国藩的,原因是他镇压起义,他捍卫封建传统。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们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学问上肯定曾国藩,并形成热潮。”现在,我们发现“曾国藩身上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其主要原因是对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A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B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的标准C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的观点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解析从
33、材料可见,既看到了曾国藩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其进步性,这体现了唯物史观,即“两点论”观点。答案C 多元史观运用对历史的分析更多的时候不是以一种史观去分析,用不同史观分析同一历史事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有用多种史观去观察分析一个事件时,这一事件才会更丰满,才会更接近真实与客观。例8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之国”,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国中的一员。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解析本题以多元史观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了各种史观的含义,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