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36577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解析》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1.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 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答案】B【解析】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对“王城”“国都”“都城”的城墙高度、道路的宽度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礼制,故B项正确;A项概念太大;CD项材料总没有体现。2.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

2、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 重视选拔法律人才B. 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C.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D.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制考试要求标准很高,不仅仅是对“礼”有所要求,还对“身、言、书、判”有要求,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身、言、书、判”没有体现法律要求;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3.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D. 开始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

3、】概括材料“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可知,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关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可知,理论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支持和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故BD项排除。4.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传统的自然经济已

4、经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可知,清代广东地区在农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农户种植的相互竞争,没有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没有体现农产品的集约化,故BC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5.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18738.891.9190315.085.0192028.571.5194752.847.2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C. 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D

5、. 居民消费更加理性【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能够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进口商品由原来的以消费资料为主到以生产资料为主,这说明中国自身能够生产一定的商品,体现出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自然经济的内容,故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给出了进口商品信息,没有涉及到各个产业,故排除;D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是消费结构的变化,故排除、6.甲午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A. 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B. 使国

6、人学习的对象从西方转为日本C. 使传统儒学的地位遭到全盘否定D. 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可知许多中国人对传统反思,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习对象的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传统文化反思,并没有全盘否定,故C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A. 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B. 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

7、军C.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答案】C【解析】题目考查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做本题要找准关键词“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进行游行的爱国运动,从中则体现了五四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时间错位。B项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该项表述不准确。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D项材料中未体现。所以答案选C。8.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

8、,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这些尝试A.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B. 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C. 削弱了政府的经济权力D. 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介绍的经营模式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市场改革的一种尝试,这一举措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放宽了计划的比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仍然存在,并没有改变;C选项错误,政府依旧对其拥有控制权;D选项错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9.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

9、。笛卡尔的这一“方法”A. 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B.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D. 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答案】B【解析】“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说明不是盲目尊崇过去的权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属于理性思维模式,B正确;A中消除说法绝对;材料中思想是有益于启蒙运动思想发展,C错误;D是宗教改革作用。10.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改革A. 否

10、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B. 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C. 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D. 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故选C项。材料没有表明这一改革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这一选举制度的改革,人民主权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这一改革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D项。11.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往一系列渐进变化

11、的积累”。下列各项属于这种“积累”的有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应用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民主共和制度普遍实施海外殖民带来丰厚资源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是科技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排除。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英国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正确。故答案选D。12.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

12、调A.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C. 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D. 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是要由多数人和国家来确立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旨在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故ABD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同样,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

13、,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于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禀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的坏事来。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材料二 “天理变易无穷。由一阴一阳,生生不穷。继之者善,全是天理,安得不善!孟子言性之本体以为善者是也。二气相轧相取,相合相乖,有平易处,有倾侧处,自然有善有恶。故禀气形者有恶有善,何足怪!语其本则无不善也。”曰:“此却无过。”丁按之曰:“先生解中庸大本”云云。曰:“既谓之大本

14、,只是理善而已。才说人欲,便是气也,亦安得无本!但大本中元无此耳。”“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子语类(卷四)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苏格拉底和朱熹的基本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和朱熹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3)分析苏格拉底

15、和朱熹思想的相似点。【答案】(1)基本思想: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或有美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2)背景:过分强调民主和人的地位作用,使希腊社会风气败坏。北宋经济发展、政治腐败,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3)相似点:都主张通过教育学习而掌握知识,树立美德。【解析】【详解】(1)思想:苏格拉底:概括材料“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可知美德即知识。朱熹:概括材料“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2)背景:苏格拉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导致雅典社

16、会世风日下。朱熹: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作答,如北宋政治腐败和统治危机;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过甚;佛道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等。(3)相似点: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通过教育学会怎样做人,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故二者都主张不断学习来掌握知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下表为1840年以前中外科技成就所占比例表年代科技数量中国科技数量及比重西方及其他地区数量及比重1至400年452862%1738%401至1000年453271%1329%10011500年673857%2943%15011840年472194%45396%请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本题为开放性主观题,学生可围绕1500年前中国科技发展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1500年后科技发展则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阐述即可。在阐述中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试题以“1840年以前中外科技成就”为主题,考生需要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来提取看法,在提出看法时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看法要具体明确,如1500年前中国科技发展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考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政策角度作答,如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皇权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海禁的长期

18、推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等。考生在论证看法时要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历史上的“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裁一方、能世袭的官员,其割据性特别强,在自己辖地内随意搜刮掠夺致民怨沸起,也常因争夺财产和土地而互相攻杀,甚至时常起兵叛乱,对抗中央政府。改土归流政策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是在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到雍正时,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鄂尔泰认为改土归流主要就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县等,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

19、度,如设立保甲、编制户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税、清查钱粮、建立学校、推广儒学等。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但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摘编自曹相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革滇西南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历史意义。【答案】(1)内容:改土归流;推行和内地相同的管理制度。特点:招抚与武力兼用;政策具有连续性;改革具有不彻底性。(2)历史意义: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0、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由材料“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可归纳出内容。第二小问,由材料“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可见招抚与武力兼用。由“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可见政策具有连续性,但改革具有不彻底性。(2)改土归流作为主要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地方管理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由“土司割据性特别强”可见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除此,还可以从经济文化交流和

21、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在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的国际审判。历时两年,其判决书长达1213页,28名日本战争首恶分子被列为甲级战犯接受了法庭的审判。在审判中,中国委派法学家梅汝璈为法官,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向法庭提出起诉书。起诉书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也应看到其不足。比如,没有追究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是东京审判最大的不足。这使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诚心的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此

22、外,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诸多罪行,如生化武器罪行、七三一部队罪行、强征和迫害“慰安妇”罪行、强征劳工罪行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和追究。摘编自简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并举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认识。【答案】(1)破坏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罪:南京大屠杀。违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2)清算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一些依据;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揭露了日本侵略战争罪行,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史料。但也放松了对部分战犯战争责任的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京审

23、判的应有效果;没有清除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容易导致军国主义的复活。审判涉及范围过小。【解析】【详解】(1)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侵华战争,破坏和平环境。例证: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细菌战和毒气战等。(2)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考生可从正反两面作答,如正面:概括材料“东京审判是二战后在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的国际审判”可知是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罪行的清算;是对战犯的公平审判;是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揭露;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性;反面:概括材料“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可知,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根据材料“没有追究天皇裕仁的

24、战争责任”可知没有追究天皇的责任;没有清除帝国主义残余;概括材料“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诸多罪行,如生化武器罪行、七三一部队罪行、强征和迫害“慰安妇”罪行、强征劳工罪行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和追究”可知,审判涉及范围过小等。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吴宓,1894年生于陕西泾阳。他曾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

25、学研究之先河。1922年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吴宓因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受到残酷批斗,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以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之类的文字。1978年1月逝世,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鲁迅将吴宓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宓先生。【答案】(1)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学;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国初年思想解

26、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评价:吴宓先生学贯中西,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他反对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全盘否定,坚持儒学为立国之本,体现了他冷静、理性的学术精神;“文化大革命”中他用生命守护中华传统文化,表现了崇高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析】【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传统儒学的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产阶级呼唤新的思想。(2)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即可得到答案,如概括材料“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可知吴宓先生学贯中西;概括材料“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可知开创比较文学;概括材料“1922年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可知,坚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概括材料“以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可知,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