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36233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教学设计: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设计2.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整体设计教学分析 教材把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从正弦、余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对其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对于三角函数变形中,角的变换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实践的机会.也可以说本节并不是什么新的内容,而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而已.在探究中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于公式成立的条件

2、,可以在学生自主推导公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在掌握公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加以讨论解决. 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有许多优美的三角恒等式,包括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它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教学中要注意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其结构、变形之美.本节作为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时可以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作一个小结,从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探究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揭示它们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用分析的方法寻求解题思路.三维目标1.会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能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及三角恒等证明.2.通过两角

3、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运用,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观察问题,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在公式变形美的熏陶下提高数学审美层次.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逆用及变形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思路1.(问题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求出tan15的值?学生很容易转化为30、45的正弦、余弦来求.教师进一步提出:能否直接利用tan30和tan45来求出tan15呢?由此展开新课,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思路2.(直接导入)在研究了和与差角

4、的正弦、余弦与单角、的正弦、余弦间的关系后,能否探究出tan()与tan、tan间的关系?是否与sin()公式相似?如何推导呢?由此展开新课,揭示课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利用所学两角和与差正弦与余弦公式很容易求出tan15的值,那么怎样直接利用tan30和tan45来求出tan15呢?利用所学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对比分析公式C-、C+、S-、S+,能否推导出tan(-)=?tan(+)=?分析观察公式T-、T+的结构特征与正、余弦公式有什么不同?前面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是恒等式,和与差的正切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前面我们推出的公式C-、C+、S+、S-,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探

5、究tan(-),tan(+)究竟如何,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就行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通过除以coscos即可得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想不到讨论coscos等于零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己悟出来才有好效果.对coscos讨论如下: 当cos(+)0时,tan(+)=.若coscos0,即cos0且cos0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cos,得tan(+)=.根据角、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用-代之,则有tan(-)=.由此推得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T+”.tan(+)=;(T+)tan(-)=.(T-)我们把公式T+

6、,T-分别称作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与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并且从推导过程可以知道、,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即+k(kZ),+k(kZ),+k(kZ),这样才能保证tan()与tan,tan都有意义. 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反思探究过程,点明推导过程的关键是: tan(+)sin(+),cos(+)sin、sin、cos、costan、tan.我们学习公式一定要掌握公式成立的条件、公式的形式及公式的作用三个方面: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提示学生从公式的形式和推导过程看)tan、tan、tan()都有意义,且1tantan0;注意公式的形式:公式右边分子是单角、正切的和与差,分母是1减(或加)单角、

7、正切的积公式,右边分子的符号与公式左边的符号相同,公式右边分母的符号与分子的符号相反;公式的作用:将复角的正切化为单角、的正切形式,用于角的变换.(基本关系式用于三角函数的变形)可用于三角函数的计算、化简、证明. 至此,我们学完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统一叫作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一般地,我们把公式S+,C+,T+都叫作和角公式,而把公式S-,C-,T-都叫作差角公式.要让学生明晰这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晰逻辑关系主线.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

8、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tan=tan(+)(1-tantan),tan-tan=tan(-)(1+tantan),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公式的魅力.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tan或tan()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处理某些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因为tan的值不存在,不能应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来处理.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例1 已知tan=2,tan=-,其中0,.(1)求tan(-);(2)求+的值.活动:本例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直

9、接运用,教师可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判断角的范围,这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三角函数值求角必先找出所求角的范围.解:(1)因为已知tan=2,tan=-,所以tan(-)=7.(2)因为tan(+)=1,又因为0,所以+.在与之间,只有的正切值等于1,所以+=.例2 计算的值.活动:教材安排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公式的逆用,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思路受阻的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与T-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tan45=1,原式化为,再逆用公式T-即可解得.解:因为tan

10、45=1,所以=tan(45-15)=tan30=.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全面理解上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tan105的值.解:tan105=tan(60+45)=.2.不查表,计算:(1)tan22+tan23+tan22tan23;(2)tan17tan43+tan17tan30+tan43tan30.解:(1)原式=tan(22+23)(1-tan22tan23)+tan22tan23=tan45(1-tan22tan23)

11、+tan22tan23=1.(2)原式=tan17tan43+tan30(tan17+tan43)=tan17tan43+tan30tan(17+43)(1-tan17tan43)=tan17tan43+tan30tan60(1-tan17tan43)=1.例3 若tan(+)=,tan(-)=,求tan(+)的值.活动:本例是教材和与差角公式的最后一个例题,需要用到拆角技巧,对此学生是熟悉的.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但要提醒学生在以后解题时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着的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细微而敏锐的观察、联想、转化等思维活动,以实现解题的突破.解:因为+=(+)-(-),所以tan(+)=ta

12、n(+)-(-)=.点评:本题是典型的变角问题,就是把所求角利用已知角来表示,具有一定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角的变换,使之明白此类变角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变式训练已知sin=,(,),cos=-,(,).求tan(+).解:由cos=-,(,),sin=,(,),sin=-=-=-,cos=-tan=,tan=-.tan(+)=.4(1)已知+=45,求(1+tan)(1+tan)的值.(2)已知sin(+)=,sin(-)=,求.活动:对于问题(1),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已知条件.通过分析题意可知,+是特殊角,可以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得ta

13、n,tan的关系式,从而发现所求式子的解题思路.在问题(2)中,我们欲求,若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tan,tan的值有一定的困难,但细心观察公式S+、S-发现,它们都含有sincos和cossin,而化切为弦正是,由此找到解题思路.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教师不要及早地给以提示或解答.解:(1)+=45,tan(+)=tan45=1.又tan(+)=,tan+tan=tan(+)(1-tantan),即tan+tan=1-tantan.原式=1+tan+tan+tantan=1+(1-tantan)+tantan=2.(2)sin(+)=,sin(-)=,sincos+cossin=.s

14、incos-cossin=.+,得sincos=,-,得cossin=,=5.点评:本题都是公式的变形应用,像(1)中当出现+为特殊角时,就可以考虑逆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tan=tan(+)(1-tantan),这个变形式子对我们解题很有用处.而(2)中化切为弦的求法更是巧妙,解完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真总结反思,熟练掌握其变化的思想方法.变式训练1.求(1+tan1)(1+tan2)(1+tan3)(1+tan44)(1+tan45)的值.解:原式=(1+tan1)(1+tan44)(1+tan2)(1+tan43)(1+tan22)(1+tan23)(1+tan45)=22

15、22=223.2.计算:tan15+tan30+tan15tan30.解:原式=tan45(1-tan15tan30)+tan15tan30=1.知能训练课本练习1、2、3、4.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推导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研究了公式成立的条件、公式的形式及公式的作用;学习了公式的应用,通过公式的推导,加强了对“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探究公式的方法,学会应用公式的三种基本方式;通过例题我们对公式不仅要会正用,还要会逆用,有时还需要适当变形后再用,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公式.作业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c0)的两个根为tan,tan,求tan(+)的值.解:由

16、韦达定理,得tan+tan=-,tantan=,tan(+)=.2.课本习题31 A组6,7.设计感想1.因为本节内容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最后一节,所以本节教案的设计目的既是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继续,也注意了复习巩固两角和差公式.设计意图在于深刻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利用公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节课安排的几个例子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的,它们的解题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公式的灵活运用.另外,通过补充的例题,教给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2.对于本节课来说,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智能,由学生唱好本

17、节的主角.在设计例习题上,也是先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探究解法,然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点评.重在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点拨解法,争取一题多解,拓展思路,通过变式训练再进行方法提升,开拓题型.总之,本节教案的设计思想是把本节操作过程当作提升学生思维、运算能力的极佳载体.备课资料备用习题1.已知A、B、C是斜ABC的三个内角,求证:(1)tanA+tanB+tanC=tanAtanBtanC;(2)tantan+tantan+tantan=1.2.设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2m-1)x+(m+1)=0的两个实根为tan与tan,求tan(+)的取值范围.3.求tan70+tan50-tan50t

18、an70的值.4.已知sin=msin(2+),求证:tan(+)=tan.5.化简-2cos(A+B).6.已知5sin=sin(2+).求证:2tan(+)=3tan.参考答案:1.解:(1)A、B、C是斜ABC的内角,A+B+C=,即A+B=-C.由题意可知,A、B、C都不为,因此有tan(A+B)=tan(-C)=-tanC.=-tanC,去分母,移项,整理可得tanA+tanB+tanC=tanAtanBtanC.(2)+=,+=-.tan(+)=tan(-).去分母,移项,整理可得tantan+tantan+tantan=1.2.解:由题设可知m0,且=(2m-1)2-4m(m+1

19、)0.由解得m(-,0)(0,.根据韦达定理可得则tan(+)=2m-1.m(-,0)(0,2m-12-1=-,且2m-1-1.tan(+)的取值范围为(-,-1)(-1,-.3.解:原式=tan(70+50)(1-tan70tan50)-tan50tan70=-(1-tan70tan50)-tan50tan70=-+3tan70tan50-tan50tan70=-.原式的值为-.4.证明:由sin=sin(2+)sin(+)-=sin(+)+sin(+)cos-cos(+)sin=sin(+)cos+cos(+)sin(1-)sin(+)cos=(1+)cos(+)sintan(+)=tan

20、.点评:仔细观察已知式与所证式中的角,不要盲目展开,要有的放矢,看到已知式中的2+可化为结论式中的+与的和,不妨将+作为一整体来处理.此方法是综合法,利用综合法证明恒等式时,必须有分析的基础,才能顺利完成证明.5.解:原式=点评:本题中三角函数均为弦函数,所以变形的问题只涉及角.一般来说,三角函数式的化简问题首先考虑角,其次是函数名,再次是代数式的结构特点.6.解:=(+)-,2+=(+)+,5sin(+)-=sin(+)+,即5sin(+)cos-5cos(+)sin=sin(+)cos+cos(+)sin.2sin(+)cos=3cos(+)sin.2tan(+)=3tan.点评:注意到条件式的角是和2+,求证式中的角是+和,显然“不要”的角和2+应由要保留下来的角+与来替代.三角条件等式的证明,一般是将条件中的角(不要的)用结论式中的角(要的)替代,然后选择恰当的公式变形.三角变换中经常要化复角为单角,化未知角为已知角.因此,看准角与角的关系十分重要.哪些角消失了,哪些角变化了,结论中是哪些角,条件中有没有这些角,在审题中必须对此认真观察和分析.常见的变角方式有:=(+)-;2=(+)+(-);2-=(-)+.当然变形的方式不唯一,应因题而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者:郑吉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