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选择题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B)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ABCD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首先排除第项。第项的实质是生物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是在环境因素诱导下的定向变异,这与拉马克的观点是一致的,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下图是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C颈和前肢
2、长些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后代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环境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所解释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3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
3、的动力4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A项错误。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和非耐药性两种类型,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可能是耐药菌,B项正确。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将会导致体内的致病菌数量增加,但不会增加其耐药性,耐药性的增加是药物对致
4、病菌进行选择的结果,C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对该类细菌产生免疫力,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繁殖,但不会导致耐药菌的形成,D项错误。5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A中间体色与环境色彩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方可被保留并繁殖后代,否则将被淘汰。6每条雌鲫鱼一年可产很多卵,约有3 000个受精卵孵化成小鱼。小鱼经一年
5、成熟后就可繁殖下一代。理想状态下,一对鲫鱼三年后可产后代几十亿条,但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个体生存下来。该生物现象体现了(D)过度繁殖削弱生存斗争的强度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激烈的生存斗争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BCD解析过度繁殖会产生大量的个体,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有限,故生存斗争加剧;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或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被保留下来。激烈的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二、非选择题7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
6、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
7、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的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选择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不定向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前_(填“前”“中”或“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_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单位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
8、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_。解析(1)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论有无选择,变异都是存在的。因此果蝇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产生。(2)该案例中实验一没有对照,不能说明问题。两实验对照可知,自变量为实验中果蝇是否接触DDT,因变量是实验后果蝇的存活情况。从实验结果看,二者结果一致,说明抗药性的变异与是否接触DDT无关。8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甲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分析说明:(1)甲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差异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不定向_的;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选择_作用。(2)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叫_生存斗争_。在害虫进化过程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具有抗药性的_个体。(3)下图中能反映甲虫的变化曲线的是_c_。(纵坐标表示个体数目,横坐标表示抗药性由弱到强,表示最初状态)(4)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_前_(填“前”“中”或“后”)。 (5)现代研究表明,_生物杀虫剂_必将代替化学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