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34650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

2、,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3、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

4、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

5、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混淆关系。原文第2段中说“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

6、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前提,并没有说“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强加因果。原文第4段中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选项中“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曲解文意。D.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说法绝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

7、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观点。并不能得出“论证了正面人物体现”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

8、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在“质”上下功夫,而没有说“少”,故选D。二、(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

9、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

10、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

11、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

12、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

13、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来源于第2段,原文说“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是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并不是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

14、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3段是说“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人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选项中说“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属强加因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

15、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是对立论前提即第1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其之前的诗人进行论述,属无中生有。B项,是对第2段一处细节所作的推断,原文说“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并没有“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的相关论述,属无中生有。C项,是对第3段相关论述的推断,原文说“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

16、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然而”表示转折,说明杜甫与前两种态度不同,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之情,故“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的推断不正确。三、(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

17、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

18、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

19、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B春晚优秀的民

20、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该项是对文章第3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应当避免西式改编”分析错误,作者列举“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要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不能理解为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

21、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第4段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且只是列举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故“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等说法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

22、很难获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对原文第2段结尾内容的推断,原文是说“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未指明“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且第3段说“其成功之作会”,故“很难获得成功”的说法也不正确。B.是对文章第2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用“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来说明“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

23、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并没有说“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C.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推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以偏概全,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四、(2019广东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24、。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

25、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

26、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

27、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是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是一

28、种自由财产”,不是物权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有的学者”和“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不等于“守旧学者”,且第一段没有涉及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

29、,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查,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肢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理解有误。“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错,原文第五段,国家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有托管的权力。五、(2019兰州市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数据

30、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可以说,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人类诠释世界等的调节,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就人类存在的境遇而言,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之外,还有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自然界的数据化处理后所呈现的世界,与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数据世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场所。这

31、个过程中,即使是“原始性”的数据都是被“加工过的”,因为数据从来都不是“先于事实的”。实际上,就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对数据的处理既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处理过程,有意地隐藏一些东西,这也正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调节。就人类存在的方式而言,数据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的轨迹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存在的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与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不在场的在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据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

32、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进而一方面,可以将在场的转换为不在场的,如图像数据挖掘技术对图像中信息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在场的转换为在场的,如通过对某人身体数据的采集,商场可以为不在场的某人提供在场的服务:基于某种软件显示其与某物的契合度、匹配度等,让某人产生了在场的感觉。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调节着人对自身存在的认同,例如“刷存在感”这一词语就透露出人对自身存在认同的一种新方式,“点击率”则被视为自身被认同的一个重要考量。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当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的时候,其所看

33、到的车载导航所呈现的图景来自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世界的诠释,是世界被数据化的一种虚拟呈现,驾驶员对世界的感知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着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摘编自闫宏秀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世界、世界的诠释与伦理的内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项关于数据处理的技术,基本目标为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挖掘潜在的知识和信息。B人类存在场所之所以被调节,与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的

34、处理具有选择性有关。C“不在场的在场”指人类存在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后,让历史得以再现而带来的现场感。D数据挖掘技术既参与世界的构建与诠释,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提取挖掘潜在的知识和信息”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C项,“让历史得以再现而带来的现场感”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与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不在场的在场”。D项,“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说法错误,原文第

35、四段说的是“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的特征,分析了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人感知世界的方式。B通过论述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及人类诠释世界的调节,文章将论证推向了深入。C文章提出了数据自然界里的“在场”与“不在场”两种存在形式,并举例说明了二者可以互相转换。D文章通过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现象,对技术与人的关系作了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对技术与人的关系作了论证”不准确,应是“对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作了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自然界是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呈现,与现实世界并非一一对应关系。B由“刷存在感”“点击率”等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借助数据考量自身存在认同这种方式的认可。C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时,是依靠数据与其所呈现的图景,来感知世界、了解环境的。D如果现实世界没有提供有用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者就不能发现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如果就”说法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