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344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成了企业的合并。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

2、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全面掌握世界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样走,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主张,也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探索。对

3、此,应当采用归纳法全面掌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分析归纳时,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要注意国内与国际的层面。(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

4、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东欧、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做法: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

5、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导致了苏联的解体。(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7)邓小平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三)中外关联1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名称比较苏俄新经

6、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续表名称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

7、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社会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2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模式比较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

8、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学前沿百家争鸣1对“自由放任主义”的理解和认识(1)“自由放任主义”是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在大萧条时期,政府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自由放任让经济听其自然。只要不对价格、工资率和商业的清算进行干预,必要

9、的调整过程就会平稳而迅速地进行。否则,会加剧恶性经济环境,如抬高工资率会造成大量失业,抬高价格会带来商品的滞销并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此外,大量削减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开支将必然加速调整的过程,因为这使社会的选择更倾向于储蓄和投资,而不是消费。因此,在萧条时期政府要做的就是削减预算和让经济自行其是。(2)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当代经济学界有争论,一些人认为它是消极的、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但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长期持续得不到缓解,就是没有实行自由放任主义。他们还举了美国1837年、1920年、1921年危机的例子说明,自由放任理论是正确的。胡佛的错误不是实行

10、了自由放任主义,而是粗暴地干预了经济和市场的运行规律。2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1)美国国内有两种极端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很多保守派人士(如前总统胡佛)担心罗斯福将银行、铁路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国有化,并最终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比较激进的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2)中国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认为罗斯福并没有放

11、弃其阶级属性,“新政”仍是为加强大企业主的地位,符合大资本家的利益,罗斯福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80年代以后,这一评价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学者在承认罗斯福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对罗斯福“新政”做出了肯定评价,认为罗斯福虽仍信奉自由企业制度,却也信仰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其推行的“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而是进步的。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现在史学界基本有三种观点:(1)第一种观点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生产力,保全了遭受战争

12、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提供了前提。(2)第二种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领导人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其“直接过渡”的思想,功绩有限,错误较大。(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否认它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种种严重后果的根源,就不是对历史问题的正确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年到1919年底,主要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克服战争造成的各种困难;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以求“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适得其反。4对“斯大林模

13、式”的评价(1)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总的看来功大于过,成绩是第一位的。该模式在前期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后期消极方面已阻碍生产力发展,也很难适应科技革命。(2)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学者们指出,“斯大林模式”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飞跃。该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曾起了巨大作用,主要是:它保证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取得胜利的、成功的一种模

14、式、一条道路,它“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苏联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非常时期,对于客观环境险恶复杂的过渡时期,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3)关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学者们认为它“局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这主要归因为一个“权”字,即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和对外霸权。具体表现在三点:一是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领导干部易于脱离群众;二是统得太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差;三是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从而难以防止国家机构的官僚化。上述弊端的存在,给苏联社会主义的

15、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它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不能适应当代迅速发展的世界科技革命。也有学者认为“它的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政治上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严重的家长制;经济上各部门发展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5关于苏联改革失误及原因(1)传统观点认为,苏联改革失误主要包括:一是从纠正党的历史错误滑向否定党的历史成就。二是从批判停滞的社会主义理论滑向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三是从发扬党内民主滑向否定党的民主集中制。四是从划分党内职能区分开始,把党政分工变为党政分家。五是模糊和抹杀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2)一种观点认为缺乏理论创新是阻碍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3)此外,另有学者从文化角度分析苏联改革失误的原因,认为:苏共文化、知识分子政策失误根源于诸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革命极端主义。革命极端主义在改革不可避免的条件下,又转化成政治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贻误、阻挠了一系列改革及其机遇,造成苏联改革失败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