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31KB ,
资源ID:15337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337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七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B)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C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解析:从材料中的“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来看,表明列宁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答案为B项。“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无关,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A、D两项;新经济

2、政策是从1921年开始实施,排除C项。2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满足前线工人生活和军需需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一切企业实行国有化措施,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化措施并不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工业化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满足前线国内战争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

3、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3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幻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C)A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B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C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D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解析:材料中的“1920年12月”“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等信息,说明列宁注意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当时新经济政策尚未推行,但从材

4、料可以看出,列宁认为应当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4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B)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的形成,而且19211923年新经济政策没有被取代,故A项错误;当时由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苏联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重新焕发了活力,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基本实

5、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不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斯大林之后,故D项错误。5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B)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解析:新经济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A项和C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措施;D项属于工

6、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政策,都属于B项特点。6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B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推动解析:材料“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使苏联经济特别是工业迅速发展,这是由于斯大林体制

7、能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优先发展工业而导致的,故B项正确;1928年至1952年不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不合史实,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D项排除。7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D)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解析: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1925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B项错误;

8、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C项错误;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发展工业化时期,从外国大量进口机器设备表明苏联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故D项正确。8右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B)A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C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D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苏联工业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最大,说明了苏联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故B项正确;苏联在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实现工业化,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农业规模的变化,故C项排除

9、;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生活的状况,故D项排除。9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D)A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C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发展,D项正确。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10月24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工业化建设,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苏联

10、工业化建设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C。10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B)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解析:由材料“1928年初”“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个体小农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

11、,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这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B项正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故A项排除;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排除C、D两项。11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12、C)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C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解析: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了计划性的一面,但新经济政策却主张用市场货币手段发展经济,这体现出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中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国际形势的情况,故B项错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故D项错误。12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

13、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B)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解析:由材料中的“规定对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可以看出,苏联正在力图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衡的国民经济结构,故答案为B项。材料表明只是有所调整,并非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忽视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义务交售(主要为谷物、畜产品、土豆等)之后,义务交售价格除了在1935年提高了

14、18%,以后十六七年也没有变动。这种做法(C)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经济的高度稳定C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D基本承认了市场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义务交售(主要为谷物、畜产品、土豆等)之后,义务交售价格除了在1935年提高了18%,以后十六七年也没有变动”这主要是为了建设工业化,对农产品定低于其价值的价格,然后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购买机器的资金,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苏联发展工业化,无法实现经济的高度稳定,排除B项;材料是运用

15、国家行政命令来发展经济,未承认市场的作用,D项错误。14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C)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析: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

16、除。15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C)产品种类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5171615113生铁(百万吨)31471039钢(百万吨)4159952A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B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C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D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28年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出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B两项排除;D项是19291933年,排除。16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

17、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D)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C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 D肯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工业成就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1918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可知,材料强调的是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成就,没有否定列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发展重工业和科学,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为二战胜利和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奠定

18、基础,故D项正确。17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D)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苏联“二五”计划尝试调整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但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说明

19、调整结果不理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没有体现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信息,而是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息,而是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C项错误。18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D)A体制改革

20、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19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C)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

21、展 D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解析:材料中反映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材料均大幅度超过美国,并且国民生产总值大规模上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在位,其在位期间苏联改革的重点在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因此当时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这也是使得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是外部因素,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才在美国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0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订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

22、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C)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解析:苏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中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等字眼意在强调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过激的倾向,即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经济学家只是理论者,并非改革的主导力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物价问题也并非苏联改革的重中之重,新经济政策也并未重新成为苏联改革路径,选项B、D两项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

23、题,第21题8分,第22题16分,第23题24分,第24题12分,共60分)21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过多次调整,耐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

24、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2分)(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2分)(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2分)(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

25、题是什么?(2分)答案:(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

26、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

27、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答案:(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

28、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相同: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不同: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

29、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解析:(1)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可以得出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由“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等信息可以得出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

30、益);根据所学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知识可以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同点:可以从两国政策与经济规律、当时的现实以及具体内容角度进行归纳和概括。不同点:需要从背景和目的、手段、性质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进行对照和比较即可。注意表达要一一对应,结构要大体一致才好。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

31、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二: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

32、美国有1 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三:(日本)自民主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33、.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8分)(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三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答案:(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商品和市场;强调独立自主;优先发

34、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问题:高度集中管理使经济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2)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渡过危机。保存: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社会趋于稳定。(3)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减轻税收。(4)启示: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从斯大林体制的特点、罗斯福新政、日本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

35、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中可以概括出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从材料“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可以概括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由材料“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社会趋于稳定。(3)从材料“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

36、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中可以概括出答案。(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策创新;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4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

37、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要求:提炼信息准确、说明清楚,结论要紧扣信息与说明)(12分)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

38、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与中国相当,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至1964年粮食产量回升。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以后,中央在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粮食产量开始回升。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协调好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