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衡水中学2018语文押题卷第三套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语言文字运用)和第卷(阅读写作)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一部分(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
2、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
3、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
4、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5、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
6、阐述了其原因。 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7、6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
8、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选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围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
9、水村的耻辱。“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
10、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
11、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
12、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 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4.下列对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
13、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C.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老实胆小怕事、朴实木讷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D.节选部分中,双水村的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小说借此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5.小说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实用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
14、料一: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 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
15、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材料二: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材料三: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
16、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
17、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阅读答案。(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
18、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B.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C.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D.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
19、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B.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C.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D.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9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20、题。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
21、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
22、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
23、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D.梓官,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
24、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5分)(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水调歌头宋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霜降碧天静,秋事
25、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注】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永抗匈奴。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B.上片前四句写寒霜遍地,碧天清肃,风声一响而过,诗人漫步梧桐树下,为下文设置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C.“寥落”意为冷落,衰败。既写出关河深秋景象,也表现诗人目睹国土沦丧
26、、山河破碎,内心无比沉痛,只好借酒消愁,与客同醉。D.“争”字写出座中宾客正当盛年,习射武场得胜,嘲笑衰翁“病不能射”,顿生衰病之叹。E.词中上片言“回望”江山壮美,结句说“回首”云中郡许多感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15.词中叙述了什么事?结尾两句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2)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又怎么会灭亡呢?(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窝
27、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第二部分(表达题)三、语言运用题目(20分)17(成语单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日期日益迫近,国民党和民进党相互攻讦愈演愈烈,已成掎角之势。B.按照现有的社保体制,投保人要累计缴费15年,退休后才能拿到养老金。在外打工的农民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的工作朝秦暮楚,养老保险不强制不流转,因此,他们除了退保,别无选择。C.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D.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宽带,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
28、可谓咫尺天涯。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王德宸原创】A.讲解工作是沈从文的分外之事,但他很愿意承担。这主要是由于他认为讲解和研究相结合,能快速帮助他发现问题,并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B.为了尽可能地笼络住用户,共享汽车平台对用车者的資格审查非常宽松,因此成为很多新手练车的选择,这存在巨大交通安全隐患。C.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经济发展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历程。D.中国画的用笔,实际上就是考验一个画家驾驭毛笔的能力,这种能力早已受到西方画坛的有识之士所推崇。真正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19(诗句)下列画线诗句的意境,
29、与“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一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A.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B.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C.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D.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20(新闻标题)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5分)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审、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30、。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答:21.【毕玉原创】人与自然和谐带给我们身心的健康生活,带个我们美的享受,“诗佛”王维参禅悟理,对此有深刻体悟,其诗作如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请你细细体悟以下诗句,将其首联或颔联改写为一段写景文字,展现你眼中的自然之美。(要求:不少于80字,合理想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鹞。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22.阅读下面的材料
31、,按要求作文。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被尊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教授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武则天上面几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问题要
32、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衡水中学押题卷第三套答案1.B;2.C;3.A【解析】:1.A项强加因果,“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公共福利刚性特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项“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错,主要因素是没有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D项“发展中国家”错,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2.“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错,应是为了推出“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的结论。3.“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错,根据原文,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4.D
33、【解析】A项“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说法错误,孙少安并不是想到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才来到儿子读书的村小学的,原文是“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此项错误,不得分;B项过度延伸。双水村人对神鬼问题是不敢有所非议,不是“精神生活空虚”;C.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老实胆小怕事、朴实木讷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没有心理描写。5.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清醒地知道世上没有鬼神,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
34、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超常的勇气和胆量:敢于和“建庙会”唱对台戏;对故土的挚爱和依恋: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故土做点事,饱含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先进的思想观念”的性格特征。6.甲处: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井为下文他决心重建学校做铺垫。乙处:此处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其作用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
35、懒,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录,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补充答案:1.语言特色:语言风格、遣词(叠词、表现力强的词语、拟声词、数量词)造句(长短整散、对偶、回环复沓甚至感叹句)、各种手法、地域方言口语、书面文言典雅、谚语俗语民谣,表达方式结合,富有哲理,人称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职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悲
36、慨、俊爽旷达率性、冲淡、音律和谐、整散结合2.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故事发生的环境概括小说主要事件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贯穿个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一语双关7.D【解析】“率先”“成效显著”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信息。8.B【解析】A项,“持反对态度”错原文是说“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C项,“任何都是徒劳无效的”过于绝对;D项“最重要”错,材料一提及“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支撑点但并没有说哪一个最重要。9.重“道”轻“术”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提供合理的课程设置、足够的启动资金及专业师资。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
37、方法。采取具体的做法加以落实做到“入脑入心”,(每点2分,任意三条得六分;意思相近或其他出自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这是一道紧扣文本的探究题要求从文本中找答案。材料一阐述当今传统文化进校园“重术柜道”的误区从中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二、材料三提及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从中可概括出第二点、第三点答案材料四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阐释从中可概括出第四点答案。10.A【解析】文言文断句很注重语感能力,但断句处理的一般性原则也要把握:明词性,特别要区分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找句式,要能结合平时学习的文言句式作判断;看对话,寻找一些对话的基本标志,如云、曰等;据修辞,利用文言文中
38、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这个特点。原文标点为: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11.C【解析】各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12C【解析】考生要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细心辨析。C项曾开“因此被贬知婺州”错,依据原文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13.(1)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苟”“愿”“所以”各1分,句意2分)(2)所以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不可夺”“固”“有所自”各1分,句意2
39、分)参考译文: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做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
40、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应当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不听从,于是请求罢免,改兼侍读。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
41、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
42、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14.BD15.在深秋寒夜,一位老人带病登城,回望中原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心情沉重而且惆怅,尽管他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但在西风萧瑟、与客习射的背景之下,身老志不衰,一心收复中原。结尾两句塑造了一位心念国事,收复失地,欲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老矣真堪愧”直抒胸臆,自己因年老体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反复言说,心念国事。“望云中”用典抒情
43、,再次表达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风声”并非一响而过,而是直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D项,座中宾客欢谈笑语,争相夸美,无“嘲笑”意。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都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试题分析:题干问“词中叙
44、述了什么事?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对诗词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诗词人物形象的赏析。对于词中事件的分析概括要结合诗人的形象,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作答时细读诗词内容,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上片,首四句写与客习射西园的时间。“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浇愁。在宴饮之后,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令人振奋不已。下片写西园习射。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
45、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那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最后用典,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直抒胸臆。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16.【答案】(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跃”“璧”“阙”“津”等,要理解字义
46、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17.答案:C解析A.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指两方相互配合呼应,此处有误。B.朝秦暮楚:一时倾向桊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人反复无常。此处错误。C“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指雅正、文雅大方。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此处正确。D.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形容难以相见或隔膜很深。不合语境。18.答案:A【解析】B成分残缺。第二句的主语为“共享汽车平台”,
47、第三句的主语应该是“共享汽车”,所以“閃此”前应该补全主语。C成分赘余。删去“历程”,“实现”与“跨越”搭配。D句式杂糅,应将“受到”改为“被”.。19.答案:B。解析:题干“空翠渺烟霏”出自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意境特点是空灵优美。B.“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王维的终南山,写青山上笼罩的雾气若有若无,意境与题干最为相似;A.“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出自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意境特点雄浑开阔;C.“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出自隋朝孔德绍赋得华亭鹤,有较强的愁怨色彩;D.“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出自李白零句,强调了“暮”的时间特征,且和“三山凌苦雾”同样未涉及景物的具体色彩。
48、20答案:参考示例:安徽淮河、巢湖的治污步伐加快。安徽淮河、巢湖治污提速安徽强化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共5个信息点:安徽省、淮河、巢湖、治污、加强或提速)21.参考示例1.骤雨初歇,林间的积雨静静地躺在地上,天边透露出了一丝霞光,眼看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袅袅的飞上霄汉。远方的妇人,携带者佳肴的醉香,步入东边田间,嘴角的微笑未曾遗忘,温暖的触碰仍存天空,飘舞出星星点点的希望。2.农家的谈话透着丰收的喜悦,把酒话桑麻的安逸,躬耕田园的怡然,广漠无际的水田,飞向自由天空的白鹭,再绊不了的心灵于一瞬之间衔走了郁闷,引去了烦心,鸣叫动听的黄鹂栖息在茂密繁盛的枝头啭出快乐的歌声。3.细细的雨不
49、紧不慢的一丝丝从天空中被阳光抽走,广漠无际的水田,几只白鹭悠然自得的飞过,幽幽密密的夏木,黄鹂清脆婉转的叫声点亮了心中那份闲适宁静,独坐山林之中,幽栖松林之下,怡然自乐悠然千年。前两联诗歌注解(1)积雨:久雨。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2)空林:疏林。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3)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4)漠漠:形容广阔无际。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
50、萧萧别有声。”(5)阴阴:幽暗的样子。唐李端送马尊师诗:“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啭: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黄鹂:黄莺。22.参考立意:做人要有教养。【试题分析】材料作文比较简单,题中四则材料,引用了名家名言和名家故事,通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表达一个相同的道理。材料中关键句“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立意很明确:教养。参考文章: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前,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摆在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
51、目相看。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上有餐巾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的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需要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的门帘,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沾上。可据我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一样
52、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的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在丢弃时可以有教养。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力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跟文明都差距。在干净的教室,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有小婴儿的场合,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中。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还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真假教养的地方。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节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依然保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得多,也可持续得多。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其实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更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