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3188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课时达标训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达标(二十)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

2、的作用。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

3、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 (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1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

4、,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解析:A自然世界“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错,原文说的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B.把“自然规律”的作用嫁接到了“社会世界”。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D.“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

5、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错,原文说“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是“求价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答案:C2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C漂亮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解析:原文中说“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

6、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据此,A、B、C三项中人物的言行,体现的分别是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个人的“价值世界”,只有D项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性问题。答案:D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价值”与“意义”分别是区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关键词。B“人文世界”是人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人文世界”即“人的世界”。C人类介入“自然世界”,构建“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社会价值,完善人生意义的过程。D“人文世界”体现出

7、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解析:把“人文世界”扩大说成“人的世界”错,原文说人文世界“是一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答案:B二、(2015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

8、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

9、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

10、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1、。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

12、析: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而选项说成是“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

13、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解析:因果关系颠倒,原文第四段说“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

14、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解析: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第一种关系就是“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答案:B三、(2015哈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

15、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词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

16、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

17、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

18、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解析:“鉴赏

19、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词汇”。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作者这样说,是在证明当时的鉴赏家对诗歌本身内容的鉴赏不够重视。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D宿府一诗

20、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解析:原文说的是“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由此可知,唐诗说没有突破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

21、,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解析:文中没有对比的写法,也没有否定历史的鉴赏法。答案:D四、(2015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

22、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

23、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

24、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

25、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

26、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解析:“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错,原文第七段说“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

27、的。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解析:将原文第四段中“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的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解析:“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原文第五段是“只有才”。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