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27479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6宁波模拟)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

2、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

3、”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北京东城二模)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铁犁牛耕开始出现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 B.C. D.解析根据题干中“谨视天时”可知其特征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故正确;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末期,而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错误;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在明代人们使用的耕作技术依然是铁犁牛耕,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故正确;根据题干中“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可知其特征为精耕细作,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4.(2015雅安三模)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时间人口

4、(百万)粮食总产出(千吨)种植面积(百万公倾)粮食单产(千克/公倾)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 52019.824.71 038165012335 05532.040.01 095175026074 10048.060.01 5441820381108 58559.073.71 840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 B. C. D.解析14001820年属于中国的明清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错误;明清时期仍旧重农抑商,推动农

5、业的发展,故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故错误;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明清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5.(2016淮安质检)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解析“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体现出封

6、闭性,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重农的必要性,但与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土地私有的不合理性,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浙江宁波调研)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用麻做纺织原料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用丝做纺织原料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A. B.C. D.解析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7.(2015资阳三模

7、)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解析据材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知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故B项

8、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可知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8.(2015宜宾二模)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的铜立人着装不同侧面示意图,作为历史材料()A.从侧面反映了巴蜀服饰文化的多样性B.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C.此图可作为研究巴蜀文化第一手史料D.解决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诸多质疑解析依据单一的三星堆青铜立人着装,不能反映巴蜀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故A项错误;三星堆铜立人着装不同侧面示意图,能够证明先秦时期

9、不同于中原文明的巴蜀文明的存在,说明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故B项正确;仅仅根据着装作为研究巴蜀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不具有说服力,故C项错误;依据铜人着装不能完全解决巴蜀文化的史学质疑,故D项错误。答案B9.(2015大连二模)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解析图片中从“家庭成员、学徒”到“工人”的变化,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已经消失,故B项错误;图片中从“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到“全部产品进入市场”,反映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图片中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反映出

10、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无法说明机器工业开始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5广东肇庆三模)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土地兼并激烈,主要影响农业赋税收入,不能反映北宋商业税超过农业收入的情况,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故B项正确;明朝实现海禁政策,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1、,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5郴州二模)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D.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解析踹匠罢工,要求“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虽然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但这点不是本质上要说明的问题,只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故A项错误;把踹匠的罢工放在康乾盛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手工业者提出一些不被理解的要求,说明当时农

12、耕文明高度发展,分离出某些变异,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命令禁止了踹匠罢工,这不是本质问题,依然浮于表面,故C项错误;禁止踹匠罢工,不满足工匠的要求,这不是保护工商业,而是伤害工商业,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5黄山二模)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13、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解析郑和航海的15世纪前期,西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是强于西方的,故A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而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被动”,并没有表达完全停滞的意思,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

14、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5三明二模)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

15、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

16、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抓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见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三大航线”表明贸易范围较广,“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表明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第二小问,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传统悠久,有优越的海洋条件,陆上丝绸之路因辽夏金的存在而被阻断,南方成为经济

17、重心等。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强调明代的新特点,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以澳门为中转港”“墨西哥”“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由此可概括出明代的不同;第二小问,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丝银之路”的兴盛使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徐光启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答案(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2)不同: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

18、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影响:促进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14.(2016南京调研)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

19、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

20、.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

21、辑。)(不超过250字)(9分)解析第(1)问,可由“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等概括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3)问,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

22、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