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27385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据学者考证,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祭祀天地神鬼的祭祀用器;而西周时青铜器在生活中得到大量使用花纹已经摆脱饕餮纹的狰狞形态,转而变成柔和抽象的图像。这反映出A. 礼乐制度的重要影响B. 青铜器工艺的不断提高C.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D. 王权神秘色彩逐步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青铜器的形态和功能的转变,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创立礼乐制度,青铜器形态上的礼乐功能强化,生活中的使用变多,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青铜器功能和形态改

2、变,并没有体现工艺的进步,排除B项;生产关系领域的根本变革出现在春秋战国,排除C项;商周时期王权神秘色彩一直浓厚,排除D项2.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亡国之地设县管理;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楚、晋县制的推行A. 强化了楚晋两国国君权力B.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 推动了社会关系发生变动D. 导致了分封制的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兼并之地设县管理,强化了中央的权力,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增强了国内卿大夫的力量,为地主阶

3、级力量上升奠定了基础,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动,C项正确;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削弱了国君权力,A项错误;秦朝建立才最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B项错误;分封制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3.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滇王之印” 的金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卧羊纽“汉归义羌长”印沙雅遗址(新疆沙雅什格提)出土汉书匈奴列传“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这些体现了A. 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B. 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D.

4、 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云南的“封王”、羌族的“归义”、匈奴的“赐玺”等,反映汉朝加强对西南、西北和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故B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汉王朝内部有限范围内实行分封制,而不涉及边疆地区,故A错误;“封王”、“归义”、“赐玺”等反映的是政治关系,体现不出文化交融,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其内部具有时间空间线索上的逻辑联系,故无法推断形成惯例,故D错误。故选B。【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

5、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4.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而地方的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下县县令是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是七品。由此可知,古代监察职官的设置A. 说明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B. 体现了古代监察的重点是地方C.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权D. 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两点,一是监察官员以小治大,二是监察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控制,体现的是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A项的“逐步加强”材料无法体现;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D项与材料没有内在关系。故选C。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内

6、部形成了某种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力量,从而使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了一定的内在(虽然不是外在的)约束、校正和调节机制,增加了复杂因素,减少了风险系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弥补了君主制度的先天性缺陷,在一定水准上保证了政治统治的效能。下列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是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所说的机制,是弥补君主制度“先天性缺陷”的,即可以对君权形成制约,最起码是能够帮助皇帝做出正确决策的机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可以参与决策,这既对皇权有制约,也有益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个人专权造成的

7、失误,C项正确;A项虽然不利于皇权,但它所起的作用不是正面的,无益于保证政治统治的效能,排除;BD两项都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排除。故选C。6.读明代兵部尚书籍贯分布图:由图中兵部尚书籍贯分布情况可知A. 明朝中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B. 南北方分布越来越趋于平衡C. 分布与地域政治经济变化关系密切D. 北方地区后期战乱更为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观察图表分析可知,明朝兵部尚书籍贯的分布前期以南直隶和江浙居多,而中后期主要分布在北直隶等北方各省及湖广、江浙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有政治中心的迁移(首都由南京迁北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正确

8、;明朝中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虽然加强,但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从体重图是信息分析可知,北方人数占多数,南北没有趋向平衡,故B错误;明朝采用文官政治,即使兵部尚书也由文官担任,不负责具体军事战役,与北方战乱频繁无关,故D错误。故选C。7.公元前480年,波斯皇帝率领大军沿水陆两路进攻希腊,虽然希腊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带给他们决定性胜利的不是自备武器的重装步兵,而是在海战中立下大功的雅典海军水兵和桨手,他们是由第四等级的无地贫民和城市游民组成。这场战争A. 促使了第四等级公民获得统治权B. 削弱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C. 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向前发展D. 体现了重装步兵的突出作用【答案】C【解析】【详

9、解】立下大功的水兵和桨手是由第四等级的无地贫民和城市游民组成,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城邦中的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向前发展,故C项正确;雅典城邦的统治权掌握在包括第四等级公民在内的所有公民手中,而且十将军的选举依然有财产限制,财产多的第一、第二等级依然占优势,故A项错误;平民在希波战争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地位,而不是削弱,故B项错误;公元前480年的这次希波战争希腊陆军的重装步兵相对于海战中立下大功的水兵和桨手,后者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8.在拿破仑时代,参与制订民法典的普雷阿梅纽说:“这是令人钦佩的上帝秩序,符合所有人的理性和内心的原则。正是在这里,在公平中

10、,在良心上,罗马人发现了这种教义”。据此可知A. 古罗马自然法等思想影响深远B. 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C. 基督教教义影响民法典的制定D. 罗马法与宗教改革思想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符合所有人的理性和内心的原则”“在公平中,在良心上,罗马人发现了这种教义”等信息可知,自然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公平公正,材料体现了拿破仑时代的民法典受自然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民法典受自然法的影响,无法得出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自然法对民法典的影响,而不是基督教教义对民法典的影响,C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提倡因信称义,罗马法不提倡因信称义,D项错

11、误。9.20世纪初,内阁成为英国宪政制度的核心。内阁将一些有可能发挥多种职能的不同权力结合在一起,使英国政府体系达到了统一。英国强化内阁制A. 使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 破坏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 偏离了正常民主政治轨道D. 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阁将一些有可能发挥多种职能的不同权力结合在一起,使英国政府体系达到了统一”可知,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掌握英国行政权,因此英国强化内阁制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D项正确;议会是英国最高权力机关,A项错误;英国强化内阁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没有破坏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仍是权力中心,B项错误;20世纪初英国内阁权力的加

12、强体现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没有偏离正常民主政治轨道,C项错误。10.1895年,经过工人罢工、暴动和社会动荡,参议院不得不通过了所得税法,让富人多纳税。但是最高法院法官认为这个提案是“这支6000万的大军这个得意洋洋和蛮横无理的多数的新理论。他们要惩罚富人,没收他们的财产”(施瓦茨美国法律史),并宣布议会宪法修正案无效。这说明A. 最高法院与参议院矛盾尖锐B. 美国体制为保护富人利益设置了多重保障C. 权力天平已偏向最高法院D. 美国人民无法通过合法斗争维护自己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的众议院相对代表基层民意,而参议院代表社会上层,损害富人利益的法案通常会在参议院遭到阻挡,这是保护富

13、人利益的第一道屏障,最高法院享有法律的解释权和裁决权,这又是一道屏障,材料就显示了这一屏障的作用,B项正确;参议院代表富人利益,材料显示最高法院也代表富人利益,两者并不矛盾,排除A项;一个案例并不能表明权力天平失衡,排除C项;历史事实证明,工人斗争还是取得了不少成果,D项错误。故选B。11.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道:“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一旦政府解决事务能力低于人民的期待,就会激起无论是特权等级还是平民阶级的不满,政府与人民之间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说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 )A. 旧君主制下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B. 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度C

14、. 法国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较低D. 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的简单分析,他认为“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低于人民的期待,就会激起无论是特权等级还是平民阶级的不满”,所以爆发革命就是因为政府问题和制度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旧君主制下的社会矛盾,而突出的是政府与人民的矛盾,不选A;C选项是表面现象,没有挖掘出实质;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宗教改革问题。12.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等作了规定。这反

15、映出晚清时期A. 天朝体制趋于瓦解B. 传统社会彻底终结C. 中英邦交实现平等D. 外交政策基本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等作了规定”等信息可知,天津条约中规定中英两国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对驻外公使的待遇、礼节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中国天朝体制的瓦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内容对传统社会一定的冲击作用,但不能表述为彻底终结,B项错误;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中国和英国之间没有实现平等的邦交关系,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势,但当时中国外交政策不能达到基本成熟,D项错误。13

16、.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A. 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 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D. 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运输难以与外国铁路竞争,致使沿岸城市和百姓生活的衰败,增强了民众的反帝情结,特别是助长了义和团盲目排外情绪,故C项正确;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17、始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外国资本输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且题干不能反映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14.下图为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分布图。据此可知当时 A. 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 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C. 政治变革的氛围逐渐形成D. 改良已成为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896年后,国内知识分子成立的政治性社团数量急剧增加,说明这时期政治变革的氛围较浓厚,政治变革的氛围逐渐形成,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当时中国政治性社团的成立,不代表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A项错误;维新变法收到光绪帝的

18、支持,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政府对维新变法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的成立情况,无法得出改良思潮成为社会主流的结论,D项错误。15.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孟子)一书的诸大夫,就相当于西方的上议院,而所谓的国人,类似于西方下议院。他旨在A. 宣传传统文化维护君主制度B. 托古改制宜传民主共和思想C. 寻找立宪历史依据推进变法D. 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运动可知是为立宪运动寻找历史依据,故选C项;梁启超宣传的君主立宪不是民主共和,同时其目的

19、也不是宣传传统文化,排除A、B两项;“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是他在寻找立宪的历史依据,而不是鼓吹西学中源,排除D项。16.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A. 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B.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 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清帝退位标志封建帝

20、制的结束,A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在清帝退位前,B错误;清帝退位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筹码,清帝是否退位都不影响袁世凯去窃取革命果实,D错误。17.如图是创作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A. 农民运动促进革命蓬勃开展B. 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热情C.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获得成功D. 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农民”和“锄”,说明农民运动推动革命的发展,故选择A项;土地革命发生在国民大革命以后,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失败而告终,排除C项;材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漫画,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D项。18.1943年,

21、毛泽东在论合作社的报告中强调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来发展农业生产;到1944年,边区的各种劳动合作组织增长了四五倍;陕甘宁边区参加互助的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这一运动有助于A. 农村生产关系深刻变革B. 根据地渡过严重经济困难C. 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造D. 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来发展农业生产”可知,互助合作运动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是大生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根据地渡过严重经济困难,B项正确;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从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

22、时间错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抗战期间中共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合作组织运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19.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A. 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B.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C. 遵循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D. 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此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要允

23、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A项正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B项错误;此决策是基于对自身国情的认识,不是遵循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的1953以后进行的,D项错误。故选A。20.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A. 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的需要B

24、. 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C. 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D. 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1949年3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即将面临由革命时期转向建设时期,因此提出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这是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B正确;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不是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推动的,两者不具备因果联系,排除A;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区进行,1947年就已经开始,但从材料看,解放军转化为地方工作队是对后续工作的一种提前安排,排除C;D中“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21.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

25、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A.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B. 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C. 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D. 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从“选民无财产限制”和“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此举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故答案为D项;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工农联盟,排除C项。22.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时间外交活动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

26、芳中午11:40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50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A. 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B. 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C. 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D. 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中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英国外交大臣、苏联外长、越南代外长、法国总理兼外长,可以看出其中柬埔寨和越南属于印度支那,英国、法国、苏联属于世界五大国中的三个,由此可知是解決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与五大国身份参加会议,在会议中周恩来与

27、苏、美、英、法以及朝鲜半岛、印度支那相关国家针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开展会谈,故D选项正确;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主要是在中国与印度、缅甸三个国家,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无关,A错误;中国争取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的对象主要是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依靠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并未争取苏联、美国支持,故B选项错误;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万隆会议中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并未参与,故C选项错误。23.下图为中国著名漫画家江敉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杜鲁门的群众。该漫画反

28、映 A. 美苏两国的直接对抗B. 日本积极响应杜鲁门主义C. 亚太地区局势的紧张D. 美国对法西斯主义的纵容【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中漫画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把日本作为其对抗社会主义、对抗苏联的堡垒,使日本的法西斯势力有所复活,从而造成了亚太地区局势的紧张,故C正确;图中漫画能够反映当时世界的紧张局势,但不能体现美苏的直接对抗,故A错误;漫画带有深刻的时代性与主观性,该漫画内容为杜鲁门兜里揣着侵略计划,日本法西斯之墓中的亡灵纷纷举手,成为杜鲁门的群众,这体现了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对杜鲁门的响应,且侵略计划并不完全等同于杜鲁门主义,B错误;据图画不能断言美

29、国纵容法西斯主义,D错误。【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侵略计划”“日本法西斯之墓”,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发表的,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的开始,24.王逸舟教授指出:“不能不承认,多极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带来机会,也可能造成麻烦和不确定性。”下列属于消极面的是A. 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单一霸权B.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被少数大国控制C. 导致国际社会领导权的逐步削弱D. 个别国家处心积虑地谋求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随着日本国家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试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甚至扩充军备,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

30、安全的重要隐患,印度等国也积极谋求地区霸权,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是对美国建立单一霸权的抑制,A项排除;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个别大国对联合国的影响力会遭到削弱,B项排除;多极化趋势加强只是使国际社会领导权由个别国家独享到多国共享,而不是削弱,C项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4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当时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都还是区域性的。中国15世纪举行的从东亚到非洲东海岸的多次对于当时来说极为遥远的探险,没有给中国人留下这个世界上存在任何严重的,即使是潜在性的挑战的印象。接下

31、来便有16世纪的带有区域不平衡性的繁荣。在这种繁荣中,明朝国家正在遵循以往的周期性规律,失去行政有效性。在稍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17世纪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中国人的主要注意力。18世纪的中国则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个成就和15世纪的远洋探险一样,带来的是新的安全感和对更大外部世界的忽略。与西方局部接触的中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19世纪的中国又开始了国家行政效率严重降低的危机,而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正在这个时候,爆发了鸦片

32、战争和接踵而来的民族危机及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更尖锐起来的国内矛盾。这时候中国人除了学习西方别无选择。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材料二 作为世界文明中唯一长期延续、不曾中绝的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19世纪前的三个世纪内,这种优势地位仍然存在。烂熟的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虽显沉暮但仍不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几乎使所有在1619世纪与中国打交道的西方人,无法不感觉到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强大与魅力。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世界历史的

33、三个重要发展趋向,并概括中国面对15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三大趋向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9世纪中国面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向表现的原因。【答案】(1)趋向一: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由相互孤立到联系加强。中国表现:中国曾一度远洋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为世界联系加强做出重要贡献:后来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与外界的交流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趋向二:西欧崛起,中国衰落。中国表现:不能正确认识西欧的发展成就,更认识不到国际竞争的含义:鸦片战争前后,先进中国人才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西欧的先进,提出“师夷长技”。趋向三: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表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尚不具

34、备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条件:鸦片战争后,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才正面接触工业文明,先进的中国人才开始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努力。(2)古代史上中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缺乏竞争意识:国内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统治阶层的注意力,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缺乏关注:封建王朝的重建与秩序的重建,使人们重新获得安全感,从而忽略了外部世界:在清朝走向衰落的时候,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顺差,国际贸易的收益使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中国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仍能使中国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取得令西方羡慕的成就,从而使中国人保持着天朝上国与妄自尊大的心态【解析】【详解】(1)趋向及表现:趋向一,根据材料“1

35、4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当时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都还是区域性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趋势一是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由相互孤立到联系加强,关于中国的表现可从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趋势二,根据材料“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趋势二是西欧崛起,中国衰落,关于中国的表现可从天朝上国的观念、新思想萌发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趋势三,根据材料“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趋势三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关于表现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

36、化进行分析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17世纪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中国人的主要注意力”、“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在其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烂熟的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虽显沉暮但仍不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进行归纳即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温铁军认为,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秦晖进一步将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

37、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侵蚀导致传统基层宗族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对当前基层社会自治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摘编自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等从材料中提取关于中国基层治理的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1:宗族自治家户制度伦理教化乡绅引导是中国传统基层自治主要模式。

38、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受宗法观念影响的宗族体系长期存在,构成古代社会地方以宗族自治的主要形式;从政治层面看,统治者长期推行的户籍制、保甲制、什伍连坐制等,进一步稳固了地方统治;地方乡绅往往是地方宗族内有影响力、有威望的传统知识分子,通过乡绅宣扬用于维护统治、凸显等级观念的儒家伦理观念,从思想层面形成对基层民众的思想控制,形成以基层乡绅为桥梁,沟通基层治理与国家威权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稳定基层秩序、巩固统治的真实意图。纵观中国古代,这种模式基本实现了对地方基层的治理,保证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其他角度:论题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主要是以

39、自治管理的形式为主。论述要素应涵盖:中国古代社会因受制于版图较大、交通通讯条件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等因素,统治者一般都采用以地方乡绅为桥梁,沟通中央威权与地方治理,形成地方自治管理模式。若学生答出秦朝史实可酌情给分:秦朝在郡县制下的地方基层,形成了三老掌教化、游缴掌治安、啬夫掌税收的局面。论题3:近代化冲击传统基层宗族社会。论述要素说明:此论题应从近代、现代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以突显近代化冲击。近代以来,外受资本主义侵略、内有近代经济发展,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政治社会变革推动,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不断变动,瓦解了传统的宗族体系和乡绅阶层,传统地方基

40、层乡绅自治不断瓦解;受外来资本主义观念和国内思想解放影响,社会治理观念不断变化,民众思想不断解放,传统天下观向近代民族国家观转变,从思想上进一步瓦解传统基层社会乡绅自治治理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农村改革,先后采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进一步调整地方基层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基层管理制度。论题4: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在不断调整中发展演变。论述要素说明:此论题应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进行论述,以突显社会治理与时俱进的特点。古代社会,政府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和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化尊卑等级观念,最终形成了以乡绅自治为主要形式的治理模式;近代以来,受

41、外来侵略影响,中国社会内部政治社会变革推动,传统天下观逐渐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观,基层社会治理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清除落后因素,基层治理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现代村民自治和居委会自治相结合的城乡管理模式。论题5:基层社会自治要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解析】【详解】根据“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主要是以自治管理的形式为主。论述:可从中国古代社会因受制于版图较大、交通通讯条件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居住分散、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影响等角度,说明统治者一般都采用以地方乡绅为桥梁,沟通中央威权与地方治理,形成地方自治管理模式。其它论题,言之成理即可

42、。27.中华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建设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1930年,农村红色政权遍及十多个省份,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达十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二百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重新调整划分了行政区域,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发挥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作用。摘编自金冲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等材料二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华苏

43、维埃政权继续延续和发展。1935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西北办事处的成立,实现了陕甘宁苏区内原来几块根据地领导权的统一,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贺永泰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条件,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转

44、变说明了什么?【答案】(1)背景: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红军的壮大;苏维埃运动的高涨;反“围剿”的胜利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尝试;有利于加强对革命的统一领导;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职能;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改变为抗日民主政权;土地革命转变为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调整政策;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解析】【详解】(1)条件:依据材料“农村红色政权遍

45、及十多个省份,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达十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红军力量逐渐壮大;依据材料“有二百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来看,苏维埃运动不断高涨;依据材料“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来看,反“围剿”的胜利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依据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来看,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尝试,依据材料“发挥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作用”来看,中华苏维埃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对革命的统一领导,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转变:依据材料“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来看,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职能,依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来看,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改变为抗日民主政权,依据材料“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来看,从没收地主土地转变为减租减息;说明:综上并结合中国史实来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形势的需要调整政策,而且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