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常识。2.领会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2、。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2.学生展示朗读。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3.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音频),指导朗读。要求: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1)生字的读音馨(xn) 苔痕(ti) 鸿儒(hn r)调(tio)素琴案牍(d)(2)朗读节奏划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n)。苔(t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hn r),往来/无白
3、丁。可以/调(ti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方法指导: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则”是连词,前面或后面部分要停顿。(3)句式特点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句尾押韵:名、灵、馨、青、琴、丁、经、形、亭;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师小结:文章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是由它的文体决定的。陋室铭是一篇铭文,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文体。4.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之意。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难点词句,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指导)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指导下列重点词句。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重点词语:名(出名,有名)灵(灵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5、经。重点词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鸿儒 (博学的人。)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 (调弄)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译文: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重点词语:无丝竹之乱耳(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诸葛庐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西蜀子云亭 (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何陋之有(有什么
6、简陋的呢?)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活动四、探究主旨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陋室的语句,批注出陋室的特点,并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他的房子“陋”还是“不陋”?(不陋何陋之有?)(2)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作用: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
7、现陋室的不陋?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雅致恬淡 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景,突出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运用对偶、衬托的手法,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
8、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从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呼应开头“惟吾德馨”,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2.知人论世,探究主旨(1)了解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交谊很深,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后世尊称他为“诗豪”。(2)拓展资料资料一:陋室的来历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
9、,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
10、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资料二:刘禹锡被贬期间的部分诗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感悟作者志趣文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结合以上资料,说一说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铭文中描绘陋室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陋室的主人刘禹锡
11、是一个安贫乐道、情趣高雅脱俗的人。他不愿意过那种在喧嚣闹市里为官场所累的生活,也不愿意被繁杂的公文所打扰,表现出他高洁傲岸、不随流俗的节操。(4)联系现实,以古推今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明确:作者恪守“惟吾德馨”的情操,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3.全班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积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活动五、探究写法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对偶,
12、比兴,以虚衬实,以山水作比喻,引出陋室,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运用类比手法,作者用“山、水”类比陋室,“仙、龙”类比“吾”,表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观点。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类比“室有吾而不陋”。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2.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类比,作
13、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类比: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叫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3.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引用孔子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以此来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陋室不陋,是因为自
14、己的德行高尚。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绘和赞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课堂小结本文虽只有81字,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运用托物言志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乐于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恬淡闲适的高雅生活,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并以古代贤士自况,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充满了自信与豪情。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陋室铭全文。2.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3.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身边的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板书设计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