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反思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定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习比的知识。这样的课前热身
2、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又提出了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习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平均分,不公平。这是学生就会思考,
3、那怎样分就公平呢?思考后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平。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习、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4、。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生活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在尝试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精心
5、设计了三个相关的生活情境:开联欢会买水果、开元旦晚会布置教室、开晚会的主人六三班全班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这三个练习有基础,也有扩充。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仅有趣味性,也感不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看清,明白比的应用
6、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通过三道题,当堂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节课的练习课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生活也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60元的零花钱,你怎么分配呢?有学习用品,爱心储蓄、其它等三部分。”既达到了巩固、应用比的目地,同时还进行了“爱的教育”。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像这样的按比分配的问题,应该要归纳出其他的解题方法。当然这一点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