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下列任务。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南北朝时期,政治
2、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3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o),争高/直
3、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n)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zhu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天山共色 共色: (2)任意东西 东西: (3)窥谷忘反 反: (4)互相轩邈 轩: 邈: (5)争高直指 直指: (6)泉水激石 激: (7)疏条交映 交映: (8)蝉则千转不穷 转: (9)鸢飞戾天者 戾: (10)望峰息心 息心: (11)经纶世务者 经纶: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探究案阅读与朱元思书,探究下列问题。1.梳理文章结构。与朱元思书总写奇山异水,(1) 厌倦仕途寄情山水分写异水水清正面描写:(2) , 静态侧面描写:(3) , 水急急湍甚箭,(4) 动态奇山视觉负势竞上,(5) 山之形(6) ,千百成峰听觉(7) ,好鸟相鸣山之声蝉转不穷,猿叫无绝。视觉(8) ,在昼犹昏山之幽疏条交映,(9) 2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3.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
5、感想?三、质疑案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点拨要点一、预习案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共色: 同样的颜色 (2) 东西: 向东或向西 (3) 反: 同“返”,返回 (4)轩: 高 邈: 远 (5)直指: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6)激: 冲击,撞击 (7)交映: 互相掩映 (8)转: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9)戾: 至、到达 (10)息心: 指平息名利之心 (11)经纶: 筹划、治理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水都是
6、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3)(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4)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二、探究案阅读答谢中书书,探究下列问题。1.梳理文章结构与朱元思书总写奇山异水,(1)天下独绝厌倦仕途寄情山水分写异水水清正面描写:(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静态侧面描写:(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4)猛浪若奔动态奇山视觉负势竞上,(5)互相轩邈山之形(6)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听觉(7)泉水激石,好鸟相鸣山之声蝉转不穷,猿叫无绝。视觉(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山之幽疏条交映,(9)有时见日2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3.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