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22750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城二中20192020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7*2=34分)1.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方式甲骨卜辞A. 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B. 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C. 使王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 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C项正确。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并不会减少商王决策的盲目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构是否健全的信息,而是强调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B项错误。宗法制的实施有利于解决贵族在

2、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点睛】抓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紧扣材料信息“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即可得出商朝王权充满神秘色彩的结论。2.商代,“王”与侯、伯等称谓一样,同是方国首领的称号,意为一方君长。周王称“天子”,是“天下共主”,并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这表明西周A. 王权与神权开始结合B. 王权比商代得到一定加强C. 地方诸侯离心力消除D. 依靠血缘关系难以维系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商王只是一方君长,而周王是“天下共主”,说明西周时期的王权比商代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故答案为B

3、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

4、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 推动诸侯扩充疆域B. 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故A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4.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

5、,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主要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对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点睛】周代的分封对象主要有三类:宗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宗室子弟被分封的数量最多,所以周代

6、分封的主体应该是宗室子弟,而不是功臣和先代贵族。5.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助理万机的丞相相符,故A项符合题意;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之职,均不是“百官之长”,故BC项不符合题意;“官员”是指经过任命的、有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而皇帝至高无上,故D项不符合题意。6.“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7、.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详解】7.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种现象说明了A.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B.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 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D. 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8、;秦汉实行郡县制,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注重血缘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存在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8.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 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 加强了君主专制C. 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 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

9、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点睛】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9.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

10、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后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朝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B. 给事中负有起草诏敕职责C. 中书省权力远远超越门下省D. 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有利于减少了决策失误,经皇帝签署的诰敕最后没有颁行,体现了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说明给事中负有政令的审核,B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

11、相互制约,C表述错误。1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强化皇权C. 分权制约D. 控制地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说明了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宋朝政治制度强化分化事权,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分散官职职权,不是强化皇权,故B项将错误。控制地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1.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

12、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海禁政策是禁止中国人出海经商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中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白银应该是流入中国,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中英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排除C;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

13、增加了1026倍”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选D。12.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史学界的这一考定A. 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B. 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 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D. 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 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14、表明日 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故B正确; 蓄谋已久、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日本在海 战中占据优势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13.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 达成了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共同认知B. 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发展C. 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D. 促进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

15、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惠意识产生,故B项正确;梁启超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民众共同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甲午战争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联系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4.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A. 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 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甲

16、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列强早已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5.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 遭受到了列强的镇压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

17、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项错误。点睛: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16.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外债7次约3700万两白银。清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B. 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

18、C. 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D. 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实业【答案】A【解析】【详解】晚清政府不断增加外债的原因是为支付战争费用和列强勒索,故A项符合题意;晚清官僚体系相比前期并未出现巨变,无法解释外债增加如此之多的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对外贸易存在逆差和大举外债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政府当时并未投入巨资兴办实业,故D项不符合题意。1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

19、,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16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何其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

20、失材料三 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官职?概括魏晋以来“三公”权力的变化,分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个例子说明理由。【答案】(1)三公: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变化:三公权力由实变虚,宰相权力逐渐掌握在皇帝的近臣手中。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2)材料二观点: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理由:例一: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即军政大事先由丞相御史大

21、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皇帝裁决。例二: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政事堂,形成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从决策形成过程看,皇帝并不是决策的唯一决定者。材料三观点: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理由:例一:明朝设内阁制,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例二: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秦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第二小问,到魏晋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改革,三公的权利被不断分化削弱,逐渐被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所取代。第三小问,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的同时,就意味着相权不断被削弱。(2)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通过阅读两则材料,材料二认为相权以及法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不是绝对君主专制。例如秦朝廷议制度、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材料三认为,秦朝的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例如明朝内阁制、清朝设立的军机处,都表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