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卷为选择题,共60个,每题1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 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 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2、3. 2012年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顺利闭幕。会议最终从法律上确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为推进公约实施的长期合作行动方案,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发达国家淡化其历史责任的倾向进一步明显,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政治意愿不足。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等问题是全球造成的,必须由各国共同承担B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问题的主要障碍C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D国际合作解决世界性问题成为时代潮流4.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
3、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5.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A始于纺织业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以电力作为能源6.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安于康乾盛世的余晖现状时,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这场“历史性的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7. 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
4、中国宋代葵花洗。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 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 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8.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1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这反映出A官府控制商业 B西周宗法制瓦解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12古时平民百
5、姓通称“布衣”,由身着麻布而得名。从明朝开始,麻的种植面积在民间呈现减少趋势。这主要是因为A城镇商品经济的冲击 B.官营手工业的冲击C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 D丝织业的迅猛发展13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此外,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A以市镇贸易为主 B.市场专业化趋向出现C.农商合作程度高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4自从孟子提出“井田制”生产模式理想以后,两千多年中曾千百次地被人们传颂和要求恢复,明朝海瑞曾上书主张“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这反映出明朝时
6、A.土地高度集中 B.商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瓦解 D. 小农经济弱化15.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这表明A.乾隆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C.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16. 1492年4月”日,一王室与哥伦布签订了一份协议:“国王和女王陛下根据臣哥伦布之奏折,命臣在上帝的协领下扬帆起航探索大海洋。”这里的“王室“是A.葡萄牙王室 B.西班牙王室 C英国王室 D.法国王室17. 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
7、1651年12 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 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避英吉利共和国。”这一规定直接导致英国A.物价迅速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B.殖民扩张加快,奠定工业革命基础C.国力迅速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D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18英法两国历史上曾经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条约的签订是因为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法率先进行了殖民掠夺活动B.英国击败法国后确立殖民霸权并占据贸易优势C.
8、黑奴贸易促进了英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英法两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经济政策的调整19.“国际交通和通讯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信息流通,(1870年后)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和统一的世界价格体系最终形成。”材料说明了A殖民扩张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英国是世界市场形成后最受益的国家C科技进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 D.英国最终以先进工业垄断了世界贸易20据民国番禺束业志记载,广东“纱业在昔尤发达布墟纱布,随地有之。近年则纱织之业,风流云散,至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材料理象主要表明A传统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国家重视发展农业C.政府无力保护民族经济 D.西方经济侵略加剧21.
9、1872年8月,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创办章程中写道:“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 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A.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 B旨在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C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先河 D具有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22. 1955年2月,解放日报以“中华造船厂建厂廿九年来第一次分红”为标题,报道了中华造船厂股东们分到红利的消息,在工商界引起很大反响。据此可知,中华造船厂属于A.私营企业 B.完垒国有企业 C外资企业 D公私合营企业23. 1984年,中国青年报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而后三名则分别是科学家、医生和教
10、师。此调查结果A反映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B表明社会道德出现严重下滑C说明后三名的社会地位下降 D是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反映24.一些以救国为目的的知识分子指出,“欲救中国,必自改革习俗入手”,“无变今之俗,欲求不亡之必无幸矣”。这一状况最早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期间25. 20世纪30年代前期,我国广告媒介空前繁荣。既有传统的招牌广告、楹联广告、月份牌广告,也有近代的报刊广告、路牌广告,还有现代化的交通广告、橱窗广告、广播广告等。造成这一对期广告发布方式多元化的因素有经济的发展列强放松侵略科技的进步政治形势推动A. B. C. D.26全球通史
11、载:“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这表明美国A.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B工农业比例的失调 C.社会经济隐藏危机 D工农收入差距拉大27. 1931年12月,胡佛在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该最少最少地介人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迫不得已和暂时的”。这说明胡佛A认识到进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B主张政府暂时介入以渡过危机C决心对以往经济政策进行改变 D坚持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8.按1952年美元计算,美国每人可以自己处理的收入从1935年的九百零六美元,增为 1937年的一千零四十八美元,而19
12、29年时为一千零四十五美元。这表明A.美国完全摆脱危机 B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C.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D.美国社会物价稳定29. 1946年,英国先将其实际上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到1951年时,国有化的工矿企业数已占全国工矿企业数的20%,就业工人人数也占有同样的比重,约200万人。这说明英国A.正进行生产关系调整 B.实施福利国家制度C想改变原有社会制度 D.提高工人社会地位 30“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
13、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31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 D.“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下降3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
14、伍的壮大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35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包括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AB C D 36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 B C. D37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
15、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38.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影响程度不同 B.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地理环境不同 D. 人们思想意识不同39. 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
16、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A.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0.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41“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
17、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该思潮盛行于A新航路开辟时期 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42.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43. 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A.养活了众多人口 B.经济
18、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44.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认为 A.苏联模式比新经济政策退步了 B.中国比苏联先搞清楚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C.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有益探索D.中国必须长期实行新经济政策这种模式45.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19、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46. 通过学习苏联的历史,我们得到的信息不可能是A社会主义革命是目前最先进的最具生命力的社会革命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需要C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证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处一个世界,应当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47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散、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
20、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会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作相对较高的评价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8.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 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 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 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49.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
21、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50. 欧盟的成立标志着A. 欧洲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的一体化 B. 欧元已成为欧洲单一流通的货币C. 欧盟的经济、政治势力已超过美国D. 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51.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联合国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A. B. C. D. 52. 小麦低产区树起红旗:郓城县宜路乡出现了3540斤高产纪录、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种稻六万斤、第一颗甘薯大卫星:浏阳亩产了五十六万多斤人民日报的上述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A. 三
22、大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5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表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方面是A. 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 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4.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 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55.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文化由穿得暖到时尚、个性,由封闭走向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港台、欧美等文化传播的影响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A.
23、 B. C. D. 56.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21集中在武汉、天津。这反映出A. 自然经济未受冲击 B. 轻工业发达 C. 工业实力强大 D. 产业分布不平衡57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5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59作为生产的组
24、织形式,由“工场”到“工厂”的变化根本上反映了A .社会的稳定 B. 技术的进步 C.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 市场的成熟60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大约80万吨石油,而1900年的年产量猛增到2000万吨。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工人人数的增加 B. 开采技术的进步 C. 石油行业的利润丰厚 D.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试卷(40分)本卷为材料阅读题,共3大题,61题13分,62题14分,63题13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6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25、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 、“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代晁错材料三: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
26、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分析这种经济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2)材料二反映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3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6分)6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27、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面,美国的发展尤为显著。在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触市场的活跃。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美国已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材料二材料三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新政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永久繁荣”破灭的标志是什么?(2分)分析“
28、破灭”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两项措施?(4分)(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历史影响。(4分)63.(13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
29、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1) 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5分)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父母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 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高达41.6%。截至2011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8分)2013201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