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一历史同步测试(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文革”结束后的两年,我国呈现出徘徊中前进局面,据此回答12题:1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其徘徊主要是指( ) A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恢复工作 B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C纠正了“左”的错误,但工作重点没有转移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两个凡是”2邓小平首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在 ( )
2、 A“文化大革命”之前 B1975年全面整顿 C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D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1978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建国以来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据此回答34题: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根本目的是 ( )A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C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D用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 A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B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8年底,十
3、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此回答57题5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C民主集中制 D改革开放6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 )A中共八大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大7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决定拨乱反正,解决冤假错案8科学总结党在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
4、一届六中全会 D十三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此回答916题: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的实质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什么行业开始 ( )A农业 B工业 C科技教育 D国防11经济体制改革前,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统得过死 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 土地公有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ABCD12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基本国情相适应B符合
5、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C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 13下列各项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的有 ( )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ABCD14既是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1980年被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 )A广州 B珠海 C福州 D厦门15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中,广东、福建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列,有利条件不包括 ( )A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带来的优惠政策B两省靠近港澳的有利条件C两省的华侨众多 D两省的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16197819
6、99年我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工程位于上海的是( )A大秦铁路 B大亚湾核电站C葛洲坝水利枢纽 D宝山钢铁公司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据此回答1721题:17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一届六中全会D十三大18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于 (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19中共十三大将我国现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B生产力相对落后 C市场经济不够发达D存在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20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B强化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C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相比较,二者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B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C都立足于中国国情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据此回答2225题:2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两制”是指 ( ) A两种管理制度B两种军事制度C两种社会制度D两种法律制度23最早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20世纪的 ( ) A60年代初 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24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8、( )A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251984年2月邓小平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个观点表明 ( ) A统一的前提是社会主义B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台湾D中国政府一定要解放台湾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共4小题,总分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与提供的材料答题,具有条理性)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
9、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2分)(2)从材料二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什么?(2分)(3)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实质。(4分)27阅读下列材料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商谈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
11、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回答:(1)概括指出这段讲话的中心论点。(4分)(2)收回香港的意义何在?(6分)(3)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是什么?(2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材料二: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
12、步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材料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
1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6分)29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据统计先后召开会议八百余次。这些会议整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其中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延续性的决策。(6分)(2)在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程中,三次会议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答案BCBABCACC题号101112131415161718答案AAAADDDBB题号1920212223
14、2425答案BADCCCB二、材料解析与问答题:26(1)实行家庭联产层包责任制。(2分)(2)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3)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分)27(1)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主权。(4分)(2)洗雪中国百年耻辱,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有助于香港和祖国内地的共同繁荣;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6分)(3)“一国两制”的方针。(2分)28(1)特点:从沿海向内地迁移。原因: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出于战备考虑。(6分)(2)新变化:从内地向沿海迁移;西部大开发。评述意义:利于开放;发挥沿海优势; 实现经济区域平衡发展;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说明:评述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均可)(6分)29(1)决策: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任务,再次强调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6分)(2)历史地位:七届二中全会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八大开创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