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2、学生认知能力分
2、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学习
3、,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认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的?简要叙述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学生回答)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带
4、着这两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问题1:汉初实行什么样的治国思想,为什么?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问题2:什么是无为而治?汉初怎样无为而治的?“无为而治”出自,是的理念。认为“我无为,而民;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
5、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问题3: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作用有哪些?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iny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i pin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
6、、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作用:积极: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土地问题,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匈奴为患。(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问题4: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即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学生讨论)问题5: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思想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有何表现?主要措施: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7、见必修一第三课。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资料:(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大师。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其后,董仲舒
8、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问题6: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资料:阴阳五行学说可分为“”与“”,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指世界上一
9、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10、起源和变化。问题7: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9页内容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从中你可以看出“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也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于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推崇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学术的
11、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君主是受命于
12、天来进行统治的,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以此来加强君主的权威;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道家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上天的意旨行事-天人感应,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民不聊生,因此,作为统治者所应该遵循的道理,不外乎顺应天道而使国泰民安.-有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汉王朝的皇帝和以后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不同程度地省察
13、自己执政的表现,苛责自身,谋求改进。(ppt展示)例题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在天、君、民关系上,先秦儒学主张民贵君轻,轻重次序:君意听从天意,天意听从民意;董主张屈民神君,屈君伸天:民服从君,君服从天;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董是第一个改造儒学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人,带有神学迷信色彩。材料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
14、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三纲与阴阳二气对应。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因此君臣、父子、夫妇也具有这种关系。同时阴道相对处于柔弱、卑微的地位。阴要服从阳,董的目的把一切秩序化、合理化,为汉王朝统治者巩固其专制统治服务。汉代三纲的思想在先秦著作中就有表现。材料四: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讲仁慈,讲义气,讲礼貌,有智慧,守信用(讲诚信)是五种恒久不变的道,领导者必须修炼,这五者修炼到家,所以得到上天的保佑
15、,得到鬼神的帮助,德育给予自己之外的人,将会得到天下人!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董大力提倡孝,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 评价: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但为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轻徭薄赋董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王侯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轻徭薄赋主张。实质: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归
16、纳其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问题8:(总结一下上面对董思想主张的分析)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2)消极: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唯心主义成分多,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
17、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问题9: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危机潜伏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的需要: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规律: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1)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2)统治者的需要。(3)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三、儒学成为正统问题10: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对当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措施: (如何成为正统的?)板书:思想上独尊;政治上与封建政治紧密结合;教育上垄断教育)(1)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2
18、)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察举制),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政治和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
19、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
20、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尊儒有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课后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本课小结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