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集训(二十五)第5单元第二节分析论证对应学生用书p46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2、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
3、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
4、、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西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选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
5、的追求。B周易的简约之美,说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东方文明的一致性。C周易坤卦中初爻辞具有古典美,它取象以尽意,意蕴丰富,使语言张力十足。D周易中天地人的思想与古希腊文明的“正义”,都追求天地间万物的和谐相处。解析A项,扩大范围,“西方古典传统”不准确,原文说“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就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B项,不合逻辑,原文“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C项,曲解文意,语言的张力与大的方面“取象以尽意”无关。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提出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
6、中体现出的古典美的论题。B对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的意蕴丰富。C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层次清晰,说服力强。D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尾段进一步论证了中西两种文明的密切关系。解析对“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不是为了论证“意蕴丰富”,而是为证明简约之美。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被国人誉为“大道之源”,其内容极其丰富,古典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B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的适度与节制与周易乾卦蕴含的中正柔和思想非常相似。C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适用于解读周易,由此可见中西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D西方文明在对
7、“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但都有对“终极”的探索。解析不合文意和主观臆断。首段“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句和结尾段“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可知,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只是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另文章阐述的是周易与古希腊古典美学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而非两者之间的“渊源”,所以结论属于主观臆断性错误。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
8、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同时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9、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
10、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这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带来认识的多元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
11、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求是2019年第9期)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密切相关。B对理智的崇尚,既要对任何东西都加以审慎地思考,也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C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D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解析“能使任何
12、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答案D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科学态度。B第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C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D第段引哥白尼、拉瓦锡等例是为了证实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得的。解析“实验方法”错,应为“实证方法”,由第段可知,实证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13、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B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C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难以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解析B项,“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错误,原文说的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C项,根据原文“旧的理论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现代物理学并没有对经典物理学进行否定;D项,“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错误,根据文中第段的内容,科学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答案A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4、目。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
15、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
16、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
17、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层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然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C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解析A项,混淆时间,“自诞生之日起”错
18、,原文说的是“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B项,根据原文“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可以看出,弹歌只是中国文学起源的佐证,并非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此外,“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在原文中没有体现。D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对民歌的自信只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且“民歌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文无据。答案C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B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C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
19、歌唱的价值。D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解析“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错,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文章基于的并非二者之间的冲突。答案B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认为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B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解析强加因果,马克思的观点与“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