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613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学案3常见诗歌题材整体建模题材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示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2、景”与“情”的结合:拟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3、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淘尽。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解析:A“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

4、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做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2.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解析: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题材、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回答第二问要关注题干中的“怎样”这一关键词的答题指向:需要结合具体内容作条理性分析。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

5、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

6、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诗中具体“史”“古”)的(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昔巨变),表达了诗人的(哀叹、惋惜、痛心),抒发了情怀。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后面各题。

7、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B.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C.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有了一份慰藉。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

8、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解析:B“秋月”“春风”是下阕的意象。2.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白发渔樵”的形象。这是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解析:“白发渔樵”是全词的主要形象,也可以视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结合上阕展示出的阔大而又悲凉的意境,琢磨下阕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而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词人的人生追求。历史如江水般绵延不绝,英雄却如浪朵般昙花一现。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即使将每个时代的英雄串联起来与整个历史相比,却也都那么的短暂。而自然是永恒的,所以词人流露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生观。答案:“白

9、发渔樵”是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大的隐者形象。寄托了词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固守生命淡泊和宁静的人生理想。题材二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咏物言志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咏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

10、度和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作者的化身或者与作者有某种相似。标志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歌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1、A.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是以梅花自喻。B.“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C.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也写到了梅花的“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解析:C“写愁时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错,写愁时作者没有用比喻手法,而是用环境、时间和自然现象来烘托。2.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

12、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要概括出所写景物的特征。第二问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但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答案:寂寞、苦闷、凄清;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解析

13、:诗歌首联紧扣“泉”字,颔联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冷落,尾联则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全诗写山泉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山泉的“不知名”“无人见”“恬淡”“长自清”,而山泉的“品格”即诗人所追求的高洁境界。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一)咏物言志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通过(对所托物象特征进行分析),抒发(寄寓、揭示、揭露)作者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

14、,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B.下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

15、词情戛然而止。解析:C“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因为全词以花自喻,写花即写人,故花之特性、遭遇即为人之性格、遭遇。“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答案:“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

16、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题材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标志标题

17、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编者注:“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燕歌行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诗歌内容丰富,主旨多元、艺术手法典型、集中,编者突破选材篇幅、设题数量等常规思路,全诗呈现,多维设题,以便学生

18、全面、准确地掌握边塞诗。各节题目为编者加。燕歌行高适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失利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死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细读全诗,下列对“出师”一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发端两句指明

19、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将士辞家参战。B.三、四句作者感情单一,直抒胸臆: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C.七、八句夸张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D.从辞家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解析:B“作者感情单一,直抒胸臆”错。还有作者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解析:赏析句子首先把握内容、分析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

20、.“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解析:领悟诗歌意境,需要准确把握相关意象内涵,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概括特征,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连用六个意象营造出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中的李将军指谁?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解析:本题为诗歌人物形象比较鉴赏题,首先要回忆相关人物的事迹、行为,然后进行概括、比较。答案:李广。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5.

21、通读全诗,就某一典型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点出具体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案:(示例一)对比。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士兵浴血奋战与将军荒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士兵辛苦久战与将领临战失职对比;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古今对比,渴望良将。(示例二)铺垫衬托。例如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6.本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解析:回答第一问按照

22、事件发展顺序概括场景即可。回答第二问需要细读全诗,抓住“复杂”这一关键词的答题指向性:全诗不止一种情感;结合内容分析概括。答案:(1)情境: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军情紧急,战场惨烈;前方将领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士兵死活;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前方将士凄凉悲壮的艰难岁月;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2)感情: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士兵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对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的同情;对像李广那样名将、良将的渴望。(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23、。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解析: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铁衣”等意象可以断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答案: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解析: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

24、、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一)边塞征战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手法,写了边塞的(诗中具体意象),表现了(边关将士、边塞景象)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问题。蓦山溪金张中孚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

25、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词句。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解析:C“直接”错,属于间接抒情。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解析:上阕

26、回忆自己少年时的经历是为“喜”,但时移事改,往日功名一成土,是为“忧”;下阕老年返乡是为“喜”,但故乡惨淡,词人心神不安,是为“忧”。答案: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题材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赠友送别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27、。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会杂乱无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景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出现在送别怀人诗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雨霖铃柳永寒蝉

28、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运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意象点明离别的时令环境,营造了悲凉凄切的氛围,为下文的伤别张本,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B.“兰舟催发”这一处细节描写将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情状以及耳边忽然响起了就要开船的催促声,离别之人那种欲走还留而又不得不走的矛盾以及无奈的心理,细致、传神地刻画了出来。C.“寒蝉凄切,对

29、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解析:C“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之景,为虚写。2.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宏阔”的含义,然后分析这一句的内容,把这一句文字营造的画面表述出来。答案:以“念”字领起,表面是设想道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

30、景无边而情无限。“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至。(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解析:题干明确了三、四两联是想象“蜀客”归家后的情景。赏析时依次说明想象了哪些情景,再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逢社燕”“浣征衣”来说明情景;结合“自临水”“已息机”来分析感情。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

31、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一)赠友送别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意象,手法,渲染(创设)了(悲伤、悲凉、凄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惆怅、伤感、勉励、祝福等)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 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

32、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不应:不顾。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C.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D.“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解析:A“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

33、别情做铺垫。2.诗词中“虚境”包括梦幻仙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等,这首词写出了哪几种“虚境”?请结合词中具体语句分析“虚境”中传递出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写。题干中已经给出了虚写的种类,那么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属于哪种虚写,上片中“记得”“六年”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已逝之境”,抒发的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时光流逝的感慨。下片是想象友人到任后的情境,明显属于“未来之境”,抒发了对友人的勉励和期望。答案:(1)两种“虚境”:已逝之境和未来之境。(2)上片是已逝之境。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3)下片是未来之境。想象使

34、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题材五他乡村树似吾乡,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

35、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标志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之状。诗人用“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营造了旅夜幽寂凄清的氛围。B.颈联上句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

36、意,下句表面上自我解嘲,实质上抒发了羁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C.诗人将“细草”“孤舟”等意象,放置于阔大的星空平野之间,在对比中增强了诗人自己凝重的孤独感。D.本诗既写旅途风貌,又抒发内心情感。前两联点明“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语言清丽,结构谨严。解析:B“羁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错,颈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之情。2.本诗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找到诸如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思想情感等答题的切入点,并作针对性分析。答案:本联运用设问,由所见之景而生问,自问自答,表达内心无法诉说而只有自知自言的无奈与伤感。“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

37、法,将自己也比作天地间飘飞的沙鸥,以天地的阔大反衬沙鸥的微小,凸显诗人的孤弱,突出了其漂泊无依之苦。(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解析:分析“空”字的含义,要立足诗歌,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词性、描写对象、表达效果、情感或主题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入手。答案:“空”是白白的、徒劳的意思;“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

38、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解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

39、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一)羁旅思乡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作者用(具体意象),(渲染、描摹、勾勒、创设等)出一个(清冷、孤寂、凄凉、苍凉等)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各题。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注 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

40、5年7月1日)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紫塞: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女墙: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短墙。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解析:C“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41、”理解出现偏差,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本词主要篇幅写边塞的景物,用了大量与边塞相关的意象,故有借景抒情之法。同时“不归家”则直接抒发思家之情。尾句已经作结,衬托词人思家心切,难以入眠之情。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

42、之念。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若答“哀景衬哀情”或“衬托”亦可)题材六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田园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抒发对自然的留恋和热爱之情。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厌弃官场黑暗,描绘闲适之状,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写景

43、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诗题中常出现“过”“行”“游”等字眼。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1.下列对

44、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解析:B“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之情。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全诗,

45、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各问的答题区间,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概括分析。答案:体现了诗人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主人公是一位孤高的隐者。前四句的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也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

46、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解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本题所分析的第三联属于直接抒情。诗人因为“清游”感觉到“心

47、无累”,因为“静处”忘记了“世有机”。诗人此时陶醉其间,超然物外,心境恬淡,闲适自在。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一)山水田园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作者用(修辞、表现)手法,通过对(作品中具体意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意境)的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后面各题。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注 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朓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

48、意游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快,意在强调诗人忙于赶路的急切心情。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C.五、六两句,景物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解析:A“凌”字形容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而非“意在强调诗人忙于赶路的急切心情”。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解析:题干中的“出游意兴”即“出游情感”,

49、故此题考查诗歌是如何抒情的。回顾诗歌的抒情方式:一是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就是;二是间接抒情,即通过景物描写、衬托等方式抒情。本诗的情感借破晓时诗人所见美景以及“驱车”和“揽辔”等动作得以体现。答案: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题材七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爱情闺怨诗题材特征思想

50、情感常用技法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夫妻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美人迟暮的哀伤。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

51、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标志标题中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作品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的凄清的意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5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来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从艺术手法上说,属于实写。C.抒写别愁,不直接倾吐,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D.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

53、夫此刻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解析:B“属于实写”错,属于虚写。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解析:本题从炼句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情感。可以通过对句中关键词的分析,领悟蕴含的作者情感。答案:“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54、,完成问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解析:解答第一问应注意分析词中抒发感情的句子,如“千里念行客”;解答第二问应准确理解“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所描写的景象特点,再分析其作为首句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

55、析。解析:解答第一问要准确理解两句词的内涵,分析概括两者在内容上的联系;解答第二问则要深入分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一)爱情闺怨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作者用(作品中具体意象),用手法渲染(创设)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江梅引姜夔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56、。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注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B.“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C.“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D.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

57、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意境凄苦。解析:D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的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从这首词开篇第一句可以看出是直接抒情,写梦境则为虚写,同时又将两种梦境对比,来抒发感情。答案: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情人入梦的频率之繁,“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表达了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进一步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以及对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之境的对比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 4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