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2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国家将钱粮以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归还。3均输法:发运使据京师实际需求采购商品,调剂余缺,统一运输。4免役法:政府出钱募役,各户按高下不同分担免役钱,特权户减半。5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6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数量、肥瘠纳税。7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繁荣时,再赊销给商人贩卖。核心点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
2、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历史认识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而进行的,其核心是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样的方针,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重点精讲想一想,为何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为“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
3、、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深化探究探究点1青苗法材料一(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续资治通鉴长编思考在材料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官府诱民借贷,
4、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反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材料二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王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思考材料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答案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不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取之是否有度。探究点2募役法材料“盖
5、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编思考(1)两则材料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其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两则材料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答案(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第一则材料主
6、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第二则材料反对,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探究点3理财材料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思考(1)他们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3)王安石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结果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答案(1)实质
7、是要不要变法。(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3)守旧派的反对和阻挠;执行不善。二、军事制度的改革1置将法:由政府派有作战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地区的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实战能力。2保甲法:将农户严密组织起来,每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农闲练兵、维护治安,战时出征。3保马法:由民户代养官马,减少官府负担。4设置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形制、材料、质量标准。重点精讲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1)士:改革科举制度。(2)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3)兵:将兵法、保甲
8、法、保马法。(4)商:市易法、均输法。历史认识北宋统治者为防范武将专权,采取兵将分离,军队组织涣散、缺少训练,导致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推行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深化探究材料王安石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乃立保甲”。思考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初衷是什么?图片中的内容反映出保甲法的推行产生了怎样的不良影响?答案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保甲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兵役负担,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三、用人制度和科举、学校的改革1用人唯贤唯才:整顿吏治、任用贤才,加强考核。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明经科、改革进士科、增设明法
9、科。3改革学校教育:太学中增设武学、律学、医学等专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教材百家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而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其中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岳麓版)深化探究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思考材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答案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
10、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四、变法的成果与局限1改革成果(1)促进了北宋中期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北宋手工业的发展。(2)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财政危机。(3)加强了国防力量,军事实力得到壮大。2局限(1)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2)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伤害农民的做法,引起农民的反抗。3结局:历经八年,神宗死后陆续废止。思维升华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归纳总结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
11、能得到哪些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4)改革的政策措施要体现百姓利益。(5)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注意用人。深化探究材料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国民生产总值最高时达1.6亿贯(约1.6亿两白银),而明朝最高时是1 500万两,清朝至1840年才约4 000万两,直到1900年时,清朝国民生产总值才赶上600年前的南宋。2011年3月中关村在线思考材料从哪一方面说明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此外变法还有哪些主要的积极影响?答案变法
1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此外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抑制了地方豪强的兼并势力等。课堂小结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缓和阶级矛盾 B看中王安石的才能C维护封建统治 D发展经济答案C解析A、B、C、D都是变法的原因,但A、D是C的具体表现,C是根本原因,B是个人因素。2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A青苗法 B免役法C市易法 D均输法答案A解析“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由此,可判断A项是符合题
13、目要求的正确答案。3为扭转北宋中期“寇盗充斥,劫掠公行”,而宋募兵却“大率势力怯弱,与贼不敌”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设军器监答案A解析“寇盗充斥”指的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官兵又因战斗力差而镇压不力。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一方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 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答案A解析王安石为了变法制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人才。其指导思想是重视官员的
14、实际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恩荫”制度所带来的弊端。5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
15、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注意要点明确。第(2)问中教育思想从材料中可知是注重实用性;第二小问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改革考试内容,废除诗赋的考查,注重经义策论
16、等。探究与思考1提示(1)经济理财方面的内容,属于“富国”措施。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属于“强兵”措施。(2)基本切合实际。2提示(1)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2)他主要是为北宋朝廷着想。(3)二者的关系是为朝廷着想,必须关注人民利益,不然就会引起人民的反抗;考虑人民利益必须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3提示(1)变法要讲究策略,处理好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2)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3)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4)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一、选择题1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的财政困
17、难C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D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C项在北宋初年就已实现。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官僚地主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不可能以打击官僚地主为核心。因此,排除C、D两项。王安石主要是以解决北宋财政困难为核心进行改革。2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答案A解析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
18、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 B C D答案D解析将兵法是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的选项排除。4在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 D市易法答案D解析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5“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A农民利益 B贫民利益C士族利益 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答案D解析材料的核心是反对实行免役法,免役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青苗法实行之
19、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答案B解析“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
20、急而行之,则为大害临川先生文集论五事札子材料二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痰,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回答:(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
21、法?(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答案(1)应不应该实行免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免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为天下害”。但材料三对其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法、水利法“为百姓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为害久远。(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
22、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廿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请完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变风俗”“立法度”,王安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努力?(3)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2)从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3)联系:王安石的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动摇了最高统治者对变法的态度,变法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