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C项。【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导学号:14330002】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是组织形式而不是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
2、C3“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耕作农具种类齐全,这是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答案】B4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导学号:14330003】A大运河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解析】根据“四川平原”“天府之国”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位于该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答
3、案】B5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的认识错误的是()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解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答案】D6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这一模式体现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自给
4、自足的生产特点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答案】C能力提升7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导学号:14330004】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表现特点。根据题干中“农工既毕载其所有,求其所无孝养其父母”分析,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用于自己消费外,还用于交换其他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A8白居易
5、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 B. CD【解析】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财不行商”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既能说明安土重迁的思想,也能反映出重视农业生产而轻视商业发展的现实,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答案】B9(2016南京调研)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
6、005】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
7、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8、?(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应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逐小问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农业生产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