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我与地坛(节选)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人生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全文共两部分。前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作者以地坛的荒废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截瘫后难言的苦衷和悲伤;又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决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生命的思考、解读贯穿始终。后部分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正是这伟大的母爱给了儿子生存的勇气和力量。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人生新疆域是本文鲜明的主题。 教读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的要
2、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其次,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语献给母亲。既重情感教育,又促使学生激情表达,张扬个性。 教材只是个例,既注重文学鉴赏,又不失生活教育,以一代十,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理当如此吧。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
3、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德育目标 1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含。教学难点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VCD光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悉尼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夺金时的镜头剪接,约二
4、分钟。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我们看到这些健儿,虽然身罹残疾,但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使我们这些正常人都感到汗颜。他们身残但志不残,人生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但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像他们一样去拼搏、去追求。君不见,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大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座位上;张海迪,坐着轮椅为他人减轻痛苦;王占君,坐着轮椅历经艰难,写出了近十部长篇;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而无声的世界中,但她用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生命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一位残疾人作家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1.默读全文,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出全文
5、的总体思路。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2.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史铁生在园中的思考,十五年来,他思考了些什么问题呢?你能从文中概括出来吗?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察看自己的心魂”。明确:史铁生“追寻”的问题共有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呢?是不是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的心魂。3.这几个问题,史铁生解决了没有?明确:关于这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
6、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这时,他的前面两个问题已经解决。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第三个,就是为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去面对冷酷、残忍、不公正的命运?当我们读到“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有蜜蜂、蚂蚁、瓢虫等小生命活跃其间;当我们从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中,感受到他那独特的思想时,我们应看到圆满的解答,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4.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
7、本篇的重点,是追思的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的景物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又为的是什么?明确: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作者在文中写到“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正写出了生命的永恒。可以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待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当然,一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
8、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三、讨论分析、思考内涵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有很明显的区别,我们就先各自为单位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在对前边内容讨论的基础上,再来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
9、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2.第四段写道:“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图”,理解的是什么意图呢?明确: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语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一边是大都市的喧嚣,一边是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由此可知,真正打动作者的,就是地坛的宁静,这就是“意图”。3.作者在文中描写地坛,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从这样的景色中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吗?作者为什么写“园子荒芜并不衰败”?为什么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
10、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呢?明确:在地坛景物的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
11、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这也正是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4.作者在感悟之后,已能够平和和豁达地打量死亡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可为什么作者仍徘徊于地坛之中?本部分最后一段所写的景物同前文有什么不同?明确:怎样活的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这却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想它多久了。”因而,作者在感悟人生之后,仍在地坛的陪伴下深沉地思索着,此时的地坛也已成为作者的哲学导师,在最后一段里,进入史铁生视野的景物虽然仍很朴素,但稍许多了几许神秘,它们昭示着各种可能性,
12、但就是不明说;久久注视它们,可能让你一无所获,也可能给你一万种提示,全视你当时的境况而定,这就是使残了身体却想过健康生活的作者,虽悟透了生死却又着了迷般“常常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教师: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在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象;一个忧心忡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母亲的形象。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了母亲给自己生存的启发。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母亲给了作者哪些启发?1.课文的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明确
13、: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第一部分的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做是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是十分复杂的,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纵横。当然,作者思索的结果可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开始,他也许是这么认为的,但在最后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这“脚印”就是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2.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14、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明确: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
15、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3.母亲那种矛盾的内心,在家中的焦虑,作者是看不到的,作者也仅仅是“设想”。他在文中说:“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惧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样的“设想”准确吗?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设想”?明确:当然,这样的“设想”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也应明白,如果不作这样的“设想”,如何去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呢?如果仅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有时到地坛去找我,能够充分体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吗?只有这样的“设想”,想母亲在家的日日夜夜,想母亲的坐
16、卧难宁,才能使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才能真正完全懂得母亲的心。作者能作这样的“设想”,也充分表明作者已明白母亲在自己求索阶段的作用。4.母亲如此地关爱儿子,作者又是如何回报的呢?明确:史铁生同朋友一样,也想让母亲为儿子骄傲,但母亲由于操劳过度,49岁就离开了人世,这样,曾经叫母亲操碎了心的儿子,反过来该为母亲心碎了。在文中,作者追悔莫及,曾经描述了一件事:听任母亲找不到自己而不开口叫她,此时,他沉痛地说:“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这是告诫,也是自省,这是永远也无法补赎的错误,欲报母亲不在,更是令人哀痛。5.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说到:这“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句话设置了一个悬念,母亲
17、盼望作者找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能够找到答案吗?明确:不一定非要找到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作者将永远带着对母亲的怀念,背负着母亲的期望,继续探索他的人生之路。四、整体驾驭,突破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悟得益于地坛公园和谐、平静的自然关系,得益于他独处其间受到的心灵启迪。同时,又是母亲保障了他去地坛的权利,因而也可以说是母亲协助他走过了参悟生死的路程,请同学们以“我和母亲的地坛”或“地坛我母亲”为内容来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教师参考内容:1.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2.母亲向我提供了地坛,地坛向我提供了生
18、机,生机为我带来了成功,成功为我提供了母亲的骄傲。遗憾的是最后一环断裂了,这是本文悲怆基调的缘由,而渗透全文的思想感情也就离不了忧伤、痛苦。毕竟,儿子的新生,跟母亲的早逝被宿命连在了一起,读来不由人不感伤。五、感悟母爱,拓展延伸教师播放MTV白发亲娘,创设氛围。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教师率先示范,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谈认识,有的吟诵一句话来表达对母爱的理解。生1:母亲其实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一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一片冰心的岁月。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而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是爱的
19、象征。生2: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生3:母亲不仅仅孕育了生命,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成长护航,在不幸和穷困面前,母亲以精神的充实为航标,指引前行。生4:爱,在影视中总是像火一样炽烈、壮丽;在现实生活中,却像水一样平静、淡远,无风时,甚至看不到一丝波纹。然而朴实平凡的一切,正寄寓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能否从平淡中感受到这片真情,也是孩子是否成熟的标志。生5: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
20、安然入梦。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生6: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膀,舔舔伤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教师总结:让我们把最美的祝福给母亲,让我们为爱我们的人更好地生活。随着背景音乐,请大家深情地朗读第二部分第七段,带着深深的敬意,一起来追忆母亲,怀念母亲。六、练习巩固,发散思维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21、练习题:1.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是否有重复累赘的毛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 。(3)“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样想了好几年”,作者在想什么?“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4)“因为这园子,我常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因为这园子”,原因是什么?(5)“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的倔强”指 。为什么“只留给我痛悔”?2.课文第三段描写地坛
22、的景象,用了这样一些句子:“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些句子打破常规,新鲜奇特,请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3.学了本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请谈一下。投影或多媒体显示练习题:参考答案:1.(1)没有。作用:强调我家离地坛很近,并突出作者与地坛的缘分。(2)拟人。意思:以园衬人,借景抒情,“荒芜的地坛”和“截瘫的我”相互映衬,托物写意,作者借此抒发残疾自伤的感情。(3)想轻生和生存的事。明白了:人既然出生,就有存在的价值,“死”自有它的规律,何必轻生呢?(4)原因:是这园子使
23、作者超越了他选择生死的极限。(5)倔强:我看见她,她没有看见我,我决意不去喊她。痛悔:“我的倔强”使承受了双倍痛苦的母亲对我更充满了担忧,在焦灼的寻找中,终于心力交瘁而早逝。2.例句:围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压弯了的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有时候就呆到满地都亮起月光。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3.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关心残疾人;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求索,不畏艰难;感悟亲情,感受母爱。七、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全文共分两部分,前
24、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这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八、布置作业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读本)。2.以“妈妈的白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散文。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课外收集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的事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向人生战场上挺立的英雄致敬”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二、“感悟母爱”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1.读几篇感人的文章。推荐篇目:(1)散文背影(朱自清,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2)小说一碗阳春面
25、(栗良平,高中语文课本1990版);(3)散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袁卫星中国校园文学);(4)通讯母亲啊,您是我最好的导师记第38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安金鹏(读者);(5)诗歌梦话(傅天琳,中国当代诗歌);(6)散文孝心无价(毕淑敏,搜狐文章)(7)散文妈妈,我不让你死(艾伦兰金,爱的故事);(8)作文母亲啊,在另一个世界,走好(樊勇,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99届学生);(9)散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2.搜集一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环游子吟等)。3.做两个小品练习。(1)会话练习。要求走读生回家和母亲作一席谈,听听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与叮咛,并作简要
26、记录;要求住校生一月内坚持每周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听听父母有什么关照,并作简要记录。上述练习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发表随感,作课堂口头交流。(2)观察练习。所有学生必须仔细观察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又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3.写一篇真情作文。4.举行一次以“妈妈,您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5.拍几部电视散文。由学生自由分组,将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又分撰稿组、导演组、摄制组、剪辑组、配音组,以“母爱”为主题,摄制电视散文。题目和内容由各组自定,但有一个题目是“公开招标”的,那就是:我的母亲。各组在撰稿
27、阶段,以中央台“地方文艺”栏目播放的电视散文录像作为学习材料,习得行文特点,在学生原稿基础上小组讨论,修改完成脚本;在学校电教组、艺术组、电视台的支持和帮助下,各组完成拍摄工作,然后集中“展评”,选出最佳制片组。6.设一个主题网页。利用校园网,并进一步上到国际互联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可分为荐读区、视读区、贺卡区、讨论区、聊天室等。三、学生本文,扣住一个欣赏点(或景、或情、或理、或语言等)写一篇赏析性读后感或赏析性文学短评四、课外收集残疾人母亲的故事,在班内组织一次故事会提示:1.快80岁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秦怡不仅料理他的生活,还让他学绘画。一个西方著名的电影制片人
28、知道后大为感动,收藏了她儿子的画,并说,他收藏的不仅是一幅残疾人的画,更是一个残疾人的母亲的伟大人格。2.香港弱智儿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费巨资四处寻找,两年多了始终没有放弃。3.武汉20岁的武警战士方超追击歹徒,被歹徒的子弹击中大脑,成了植物人。母亲每天在他耳边呼唤他的名字,讲他儿时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唤醒了他,这是母爱的奇迹。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的爱更无私,更伟大,更崇高!五、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爱成绕指柔从去年秋天我弟弟去北京上学以后,我母亲就常常催促我别忘了去邮局开信箱。其实,由于自己来往的信件
29、多,我特地去小区邮局租了一只信箱,而开信箱的频率几乎是两三天一次的。可母亲嫌少,还是要催。我说决不会把弟弟的信给耽误的。母亲固执得很,硬要去了我的邮箱钥匙。弟弟终于来了一封信,三页纸,顺便夹了两张相片,背景是夜色下的王府井。我母亲常常在空闲时就坐下来,戴起老花镜,把那三页纸慢慢地端详,然后再拿起相片隔着一尺远:“唉,又瘦又黑!馒头肯定吃不惯的,怎么办哪?”我们就劝:“没瘦,没瘦,晚上照相人都是显瘦的。”母亲不依:“下巴都尖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叫瘦啊!”父亲是海员。那次在电话里,母亲高兴得对父亲说:“三子来信了。三子来信了。”那氛围比过节时更浓烈更馥郁。父亲偶尔回来了,依旧拿起老花镜,把那三页纸和
30、两张相片慢慢地端详。完了,跟母亲商量,哪一张相片里的弟弟好看些,他要带走的。母亲比较来比较去,比较了半天,也没有拿定主意,最后,还是爸爸悄悄地从相册里抽了一张带走了。每次,当我们喝着藕炖排骨汤时,母亲都要轻轻地叹一口气:“你弟弟他每餐是喝不到这么鲜的汤了。”我们仿佛也酸酸地安慰:“等他放假回来,你天天煲给他喝,不就补回来了吗?”我母亲,她是从来不看新闻联播的,但自打我弟弟走后,她每天必看。有一次。我和妹妹轮番笑话她:“怎么关心起政治来了?”她说:“哪呀,我是在看后面的天气预报呢。”难怪呢。怎么初秋时我们还穿着裙子,她就把毛衣毛裤全寄到了北京。原来,她是从天气预报里知道,北京已经很冷了。后来,弟
31、弟挂电话回来,要家里把父亲从香港买回的那只随身听邮过去,说要练习英语口语。我说路太远,这么贵的机子碰坏了划不来,不如就在北京随便买一只吧!母亲一把抢过听筒,大声说:“寄,寄,明天就去寄,多包几层,保险碰不坏。”那一只随身听。被母亲像对婴儿那样,细致地包裹起来。第一层套了带孔的防震薄膜。第二层襄了一种很柔软的布。第三层附了棉花。然后才装进一个小木盒里,然后又套了一个小布袋,认认真真地填好地址,寄出去。中秋节那天晚上,弟弟挂电话回来。我母亲慌忙跑到卧室的分机上去接,她要弟弟去街上买几块月饼吃。她的声音压得很低,但被我听见了,是哽咽着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很有可能不再回这座小城了。我母亲注定了要从这个
32、秋天开始为她的儿子忙碌不停。海子有一句诗这样写:“有一些花开在树上,有一些果结在地下。”而我母亲就是一株树,一株开满紫色花朵的苦楝,她的孩子是她的果实,即使真正成熟了,她都不要他们坠到地上去。她要把她的果实高高地擎在枝头,穿云渡月,沐风浴雨。这个世上,有千种爱异性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但惟有母爱是生命里的永恒。往后,我弟弟,除了有一个姑娘喜欢他之外,我母亲将用她那棉花似的爱,牵牵绊绊的共他一生。1父亲要一张儿子的照片,母亲为什么“比较来比较去,比较了半天,也没有拿定主意”?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我母亲就是一株树,一株开满紫色花朵的苦楝。 (2)她要把她的果实高高地擎在枝头。穿云渡
33、月,沐风浴雨。 3本文注意用细节描写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请你举出三例。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母亲要去我的邮箱钥匙是因为她担心邮件会丢失,怕看不到弟弟写来的信。 B全文以“母爱,为线索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珍贵镜头进行描写,浓彩重笔地描绘出了一种伟大的母爱。 C母爱是一种永恒的爱,这种爱将伴随弟弟一生。 D母爱是一种固执的爱,尽管母亲有时知道儿子并不一定需要自己的关怀,但她仍执意地要付出。 E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语言典雅,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突出。 参考答案: l.因为母亲对儿子有一种深深的爱她觉得儿子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最好的,所以要她选出最好的一张时,她就拿不定主意了。 2.(1)有着伟大的母爱的母亲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坚实依靠。 (2)母亲要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去关照儿子,陪伴着儿子走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3.(1)看儿子来信时,“戴着老花镜”“慢慢端详”。 (2)给儿子寄随身听时,“细致地包裹”,包了一层又一层。 (3)中秋节晚上哽咽着接儿子的电话。 4CD(A项母亲要去我的邮箱钥匙是因为她觉得两三天开一次邮箱还是少了。B项本文选择了一些普通的常见的事情进行描写。用朴实的手法描绘出了一种伟大的母爱。E项本支语言朴实真挚,“语言典雅”说法错误。)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