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17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分层突破(四)自我校对A重工业B人民公众化C“八字”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E市场经济F经济特区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2、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经历的变化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人民公社社会主义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后变为个体农民私有制;三大改造后又由个体农民私有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80年代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答案】A主题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1)内容: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4、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2如下图,1980年12月11日,温

5、州人章华妹领到了自己期待很久的营业执照,成为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面,谈“私”色变,早在30年前,温州和全国多数城市一样,做个“个体户”并不是件光鲜的事。“女孩子当个体户,连对象都找不着”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A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B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C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决策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立的依法治国战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1997年中

6、共十五大上实现的,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单元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

7、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一五”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右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解析】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从中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的时间“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故B项正确。【答案】B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导学

8、号:14330098】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解析】题干图片中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确立为主体经济,说明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答案】A4同学们在运用下图时,最有可能是想以此佐证()A小农户经营方式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小农户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给自足消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

9、案】C5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导学号:14330099】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调整国民经济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D深化经济改革【解析】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资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B6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

10、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者均属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D项正确;A项错误,二者均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答案】D7下图是某位同学的一份历史课堂笔记。图中空白框应填入的正确选项是()A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C家庭联产承

11、包责任制的推广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图示时间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此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解析】

12、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召开了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下进行。【答案】B9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导学号:14330100】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解析】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新标志,与题干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

13、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始于1988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解析】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

14、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答案】A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解析】材料中1980年10月邓

15、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海南岛是1988年设为经济特区的,故A项排除;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故B项排除。上海浦东开发是1990年,所以C项也不当。【答案】D12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14330101】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

16、的政治管理权限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特区到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故选A项;B、C、D三个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上去揭示出材料的主旨。【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摘自中

17、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9725.5%39.1%17.9%18.5%(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12分)(2)分析材料二,指

18、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先根据表格内容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依据那段时间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从表格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从时间类别及所占

19、比重进行分析得出。第二小问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变化,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3)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非公

20、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02】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材料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

21、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百年中国(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8分)(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七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第(2)问,从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3)问,根据材料“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答案】(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优势:资源,如矿产、热带作物等。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等。人文,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