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故选A项;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
2、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C项;青铜兵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D项。2.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
3、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3.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日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政府改变抑商政策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D.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种植普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出现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A项,封建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
4、除。C项,农业依然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手工业并未成为主流,排除。4.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A. 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 维护外商经济利益C. 重视海关税收征收D. 废除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重视海关税收征收,C选项符合题意。禁止中外贸易往来的说法错误
5、,材料体现的是限制,A选项排除。维护外商经济利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被打破的,D选项排除。5.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答案】D【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
6、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帝服务,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点睛:由材料中“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知道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6.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善于积累经验D. 提倡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
7、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7. 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C. 中国
8、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正是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为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无法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
9、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8.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未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
10、速解体,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纺织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9.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 国内市场相对狭小B. 外来商品倾销冲击C. 官僚资本剥削压迫D.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削减进口,扩大出口,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造成中国商
11、品市场严重缩小,国内企业面临不同的困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官僚资本力量不够强大,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结合民族工业在一战后发展的状况即可得出答案。10.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B. 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 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D. 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
12、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可知,从1957年到1961年,粮食、糖料、油料、棉花的产量不断下降,可知是“左”倾错误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B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C项内容与材料信息矛盾,糖料、油料和棉花等产量减少,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所以选B11. 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
13、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时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中的“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说明陈云意识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也有存在的必要,这时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正确。A项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排除。C项“即将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中的“曲折”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2. 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
14、形式,农民只要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就可以开办工厂。温州19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经是1965年的5倍左右,甚至在乐清柳市镇直接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1976年,当地家庭工厂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这一现象A. 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产物B. 说明“文革”的左倾错误已被纠正C. 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D. 说明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并未断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965年1976年,社队企业一直存在”可知,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并未断层,D选项符合题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文革的左倾错误已被纠正,文革结
15、束后,受左倾错误影响,中国还处于两年的徘徊阶段,B选项说法错误。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13.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B. 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答案】A【解析】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
16、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伙对他的背叛”是表面的信息,与题目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4. 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A. 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B. 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C.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88年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开放海南省为经济
17、特区,这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了材料中“万通创业”等企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从材料“在海南开始了创业”说明B项错误;D项是21世纪初基本确立的,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是“1988年前后”;结合知识分析出答案。【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C.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
18、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选C。广告业的兴盛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体现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A;广告业的兴盛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迎合民众的需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D。16. 民国时期的报刊中常有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报道。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这种现象A. 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典型表现B.
19、 说明民众对交通近代化持抵制态度C. 因近代交通方式本身存在弊端而发生D. 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题中提及民国时期人们对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态度比较微妙,主要与国人的观念相关,这种现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状况,故D正确;题中提及的仅是民国时期人们对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态度,就此无法得出“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典型表现”的结论,故排除A;从题中信息来看,民众对交通近代化并非都持抵制态度,故排除B;近代交通方式是交通事业进步的体现,题中国民对交通近代化的微妙态度主要与国人的观念相关,故排除C。【点睛】17.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人
20、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据此可知,现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A. 使传统行业丧失了存在的价值B. 颠覆了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C. 为各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D. 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部分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可以看出,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产生了现今的巨无霸型互联网企业,这说明互联网的发展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D。传统行业并没有丧失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有互联网相结合,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
21、有涉及城市年轻人生活方式被颠覆的信息,排除B;互联网一把双刃剑,为各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18.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一观点体现出该学者A. 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B. 注重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C 对新航路开辟给予全面肯定D. 对西欧殖民活动的辩证分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结构,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化的影响,故未体现全
22、球史观,排除A。题干未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B。材料未提及西欧对美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故不能体现辩证分析,故排除D。19. 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A. 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B. 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C. 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D.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密切了新航路开辟以
23、来的世界市场;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从而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因此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英国确立世界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前半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故D项错误。20.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近代
24、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21. 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 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B. 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C. 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D. 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可知,反映了第二
25、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重化工业日益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没有体现轻纺工业减产的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工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现象,故D选项错误。22.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约有6800名,其中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A. 国际环境为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机遇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 西方为遏
26、制苏联已进行经济上的渗透D. 英美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概括材料可知,此时苏联有大量的外国专家和工程师,以及向英美购买机器设备占比很大,可见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商品,故D项错误。23.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以扩大就业面。这种“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是A. 固守自由放任B. 强调政府干预C. 扩大地方权
27、力D. 刺激生产消费【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这没有体现政府的全面干预,其实质是固守自由放任,故A符合题意;胡佛并没有强调政府干预,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扩大地方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自愿联合政策”并不能体现刺激生产消费,故D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胡佛政府“自愿联合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学生应该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从自由放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4. 美国历史学家内森米勒认为:“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
28、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下列对此观点评述正确的是A. 该说法较为客观地呈现了这一历史事实B. “常规疗法”因“新政”的出现而不能奏效C. “试验性疗法”仍突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D. 罗斯福的“医治”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疾病【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试验性疗法是指罗斯福新政的创新,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故A正确。“常规疗法”是指自由放任,自由放任政策是本身存在问题,并不是因为新政而失去其作用,排除B。“试验性疗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错误。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
29、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D错误。25. 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新经济的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可知,二战后欧美地区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现象与二战后欧美国家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
30、相关,也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且美国的“新经济”的出现也促进了美国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故表述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发生在二战之前,故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6. 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A. 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B 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C. 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D. 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削减相关福利开支主要应对“滞胀”现象,而非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同时,
31、“新经济”的广泛推广应是20世纪90年代,故A错误。美国进行预算调整确实为缓解“经济滞胀”,但主要是减少干预,而非加强宏观调控,故B错误。政府削减开支是正确的,但并没有表现出以此发展高新技术,故C错误。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滞胀”现象,而各国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干预,削减福利开支,而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就是此项作用,故D项正确。27. 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 发展了资本主义B. 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 不
32、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D. 发展了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取消,但是苏联已经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了,因为小农经济不能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资金所以放弃,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28.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 “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B. 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C.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增产下降D.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答案】B【解析】【详解】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以知道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
33、增多,反映出人民为国家出口粮食换取外汇,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而做出的牺牲,故答案为B。材料不能说明“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A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由于农业投入不足而导致农业产量下降,C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取消,D 错误。29.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
34、,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30. 2017年2月,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B.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C. 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答案】C
35、【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加入欧盟和脱离欧盟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英国“脱欧”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主权的让渡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不是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故选C项,排除D项;英国“脱欧”不是因为与其他成员国矛盾的计划,排除A项;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但并没有中断,排除B项。故选C。31.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A. 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B. 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C.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
36、果D. 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等可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打击了霸权主义,也推动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故选择D选项;世界多样性不是材料所要体现的主旨,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世界大战结束后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才有所发展,与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没有分析多极化的发展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故排除C选项。32. 2000年与200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9.8万亿美元和11.7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31和28.6;欧盟分别占世界的19.3和23;日本分别占世界的14.9和11.2;俄罗斯分别为25
37、97亿美元和5824亿美元,其余国家和地区的总量则不足四成。材料可用于佐证A. 多个力量中心挑战了美国地位B. 美国单极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C. 经济实力支撑了美国的超级地位D.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加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材料中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与美国在当今世界中的超级地位相匹配,故选C;从材料中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所占比例可以看到美国都高于其他各国,故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美国的单极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故排除B;材料只能说明各国及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地位,不能说明各国相互的依存度,故排除D。【点睛】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38、题。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
39、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3)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答案】(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工艺不断成熟,洋货产品质量比较高;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部分产品粗糙;
40、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阻碍下,民族工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2)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作用: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3)抵制洋货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
41、民族尊严【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有洋货:宽松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有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或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工艺不断进步);国货: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阻碍下,民族工业处于劣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资金不足)。(2)本题材料提到,
42、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4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是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群众性强(具有自发性);范围广;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至于其积极作用,学生需结合知识归纳: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
43、条件,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或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在对待洋货问题上,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国货质量,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民族尊严。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
44、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表现影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34.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皇室生活的奢华习气自北宋中期开始从上到下感染到黎民百姓,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东京处在时尚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
45、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材料二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
46、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世界近现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造成东京市坊分离制度破坏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答案】(1)因素:政府放宽抑商政策;城市人口增长;物资需求压力;沿街、沿河分布的邸店与行市大量出现;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2)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3)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公共
47、设施不完善;疾病和瘟疫流行。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必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解析】【分析】【详解】(1)因素:根据“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得出政府放宽抑商政策;根据“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得出城市人口增长;根据“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得出物资需求压力;根据“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得出沿街、沿河分布的邸店与行市大量出现;根据“皇室生活的奢华习气自北宋中期开始从上到下感染到黎民百姓”得出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2)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5
48、3-1957年我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城市化;1978年,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发展。(3)社会问题:根据“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得出贫富分化严重;根据“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得出公共设施不完善;根据“传染病很容易扩散”得出疾病和瘟疫流行。认识:可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可以看到,西欧国家提出民族主义是为了资本主义,以
49、民族主义为旗帜对外殖民、发动战争是为了资本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打出民族主义旗帜是为了摆脱压迫,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让渡主权,发展出区域民族主义,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自强,倡导泛大洲民族主义,也是为了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在危机条件下,一些国家高筑贸易壁垒,提出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民族主义,更是为了保护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利益。这种种现象都说明了一点,就是民族主义就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评价民族主义实际上就是评价资本主义。摘编自李乐论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和本质从材料中提取一种历史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就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和
50、本质进行探讨。(要求:提取观点来自材料,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民族主义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走上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从美洲等地掠夺大量的金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英法等国不断扩大对外殖民扩张,甚至不惜用炮舰打开一些落后国家的大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亚非拉一些国家逐渐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成为西
51、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他们继续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总之,西欧国家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对外殖民、发动战争是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民族主义就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可提出观点:民族主义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阐述: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早期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对外殖民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分割世界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说明:西欧国家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对外殖民、发动战争是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