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鸿门宴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了解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2、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2、教学难点:从鸿门宴会座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
2、方法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即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把握人物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一、提问、探究,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1、“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
3、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课文中,(1)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
4、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2)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3)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4)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3、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
5、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 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离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许诺”“善遇沛公”,不辨亲疏;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如此,刘邦得以从百万军中脱身,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放弃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诛,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项羽走向败势并最后乌江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了。毛泽东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对敌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6、二 归纳人物性格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张良:老练多谋。 范增: 老谋深算、性急易怒。樊哙:忠勇豪爽。 问:“项王为人不忍”,你认为项羽的“不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处?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 听信刘邦,不应范增, 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 不究逃席,安然受璧, 四不忍。项羽的大“忍”之举:24岁起事,攻城略地,战功赫赫,27岁自封霸王,宰割天下,裂土封王;果断斩杀徘徊观望不肯及时救赵的上将军宋义;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发现秦降卒不服便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7、;“西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三、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2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刘邦的性格也就在与项羽的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自矜攻伐;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应变。项羽对下属: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对下属:从善如流,知人善任。项羽对内奸: 养奸贻患,又自
8、绝敌营内应;刘邦对内奸: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项羽性情:率直粗豪,胸无城府 刘邦性情:机警圆滑,虚伪狡诈多谋善断,能屈能伸。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五、拓展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9、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知人善任,故胜券在握; 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的观点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
10、。既有赞叹,又有惋惜。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以下三首诗均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题乌江亭 杜 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提示: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示: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