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明理学【教材分析】一、专题地位:本专题的教学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本课是这一演变过程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牵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整个演变的过程意义重大。二、教学内容的特点:1、人物和观点很多,且不易理解。2、哲学色彩浓厚,思辨性强。【学情分析】1、在初中未接触过宋明理学。2、未系统学习哲学知识。3、大部分同学对思想史的学习兴趣不大。4、经过高一一年历史和语文的学习,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的应对策略:1、化繁为简:选择朱熹、王阳明二人的主要观点重点分析,而不去牵涉其他诸多的人物
2、和观点。2、化难为易:在对理学思想的把握上,重点突出理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求。3、生动有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有趣的材料展开教学,设疑激趣,尽量回避用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教学。【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知识与能力:学习宋明理学的背景、人物、思想和影响,提高通过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1、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2、难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教学方法】情景在现,问题探究
3、。对照比较,联系实事分析历史【教学手段】 多媒体,播放ppt【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几个和理、天理有关的常用成语;六安独山中学、名校校训。 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宋明理学虽然很陌生,但却就在我们身边。一、儒学困境课件展示并教师介绍:梁武帝述三教诗和石介的中国论中的两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设问:儒学在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却面临这怎样的困境?答: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课件展示:李觏对儒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原因分析的材料。 设问:从儒学思想自身来看,它的统治地位为何会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答: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
4、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教师补充说明:较宽松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也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上下求索课件展示并教师简介: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教师指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后被奉为官方正统儒学。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虽未取得统治地位,但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课件展示:朱熹学说材料 设问:朱熹认为什么是世界的本源?答:“理”是世界的本源课件展示:朱熹学说材料 设问:什么是“理”或者“天理”?答:“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 是“三纲五常”,也就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教师补充介绍:“三纲五常”。课件展示:朱熹学说材料 设
5、问:如何获取“理” ?答:“格物致知”教师: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引导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课件展示:朱熹学说材料 结合本校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关系设问: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答:“存天理,灭人欲”课件展示并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 课件展示:王阳明学说材料 设问:王阳明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答:“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课件展示并教师简介:王阳明的两个小故事 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小故事进一步理解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的主张。三、殊途
6、同归设问: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异同? 课件展示并教师引导:从“世界的本源”、“理在何处”、“求理的方法”三个方面去总结、理解。课件展示:理学的定义 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该定义分析理解理学与儒佛道思想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其作为新儒学的特点:宋明理学是思辨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融合佛老的儒学。四、千秋功罪设问:宋明理学对后世有何影响?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课件展示:戴震对理学评价和温总理引用张载名言。教师:启发学生从“以理杀人”和“民族精神”两个角度去追问宋明理学的影响。课件展示:贞节牌坊、三寸金莲、郭巨埋儿。 设问:宋明理学有何影响?答: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课件展示:文天祥、于
7、谦、林则徐、秋瑾的诗作。 设问:宋明理学还有何影响?答:对塑造中华名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启发学生得出对待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件展示:地沟油、毒奶粉、摔倒老人的搀扶、小悦悦事件。 设问:当前我国社会是否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今天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是否有助于你对这些问题开出良方呢?【板书设计】宋明理学一、儒学困境:背景二、上下求索:主要观点三、殊途同归: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四、千秋功罪:影响【课后作业】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8、B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2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4“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
9、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A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 致良知5思想史上常有互相借鉴的学术思想或流派的出现。古代有一个佛教故事这样说:禅宗六祖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下列思想中与慧能思想相近的是A万物皆有一个天理 B道是世界的根本C先有理而后有气
10、 D冲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6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
11、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8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朱熹 李贽A BC D9黄斡(11521221) 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可能是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