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等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 教师:展示情景图如图1,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
2、,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 学生:思考提出测量角A,C。 教师:若已知测得,如何计算A、B两地距离? 师生共同回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 教师引导: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过点A作AD BC于D(如图2),把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解题过程,学生阐述,教师板书。 解:过点A作AD BC于D 在中,在中,教师继续引导:在上述问题中,若AC=b,AB=c,能否用B、b、C表示c呢?学生:发现,, 教师:引导 ,
3、在刚才的推理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即然有,那么也有,。教师:引导 ,我们习惯写成对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是否任意三角形都有这种边角关系呢?。(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先通过特殊例子检验是否成立,举出特例。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图1,在RtABC中,设BC=a,AC=b,AB=c, 则有,又,则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教师: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呢?(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师生活动:教师: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证明呢?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学生:思考得出(1
4、)在中,成立,如前面检验。(2)在锐角三角形中,设BC=a,CA=b,AB=c 作:,垂足为D在中,在中, 同理,在中, (3)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为钝角,BC=a,CA=b,AB=c,作交BC的延长线于D在中, 在中,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教师: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四)利用定理,解决引例师生活动:教师:现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学生:马上得出在中,(五)了解解三角形概念教师: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
5、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六)运用定理,解决例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两边,如;(2)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角,如。师生:例1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例 1、在ABC 中,已知 a = 5, B = 45。, C = 105。,求边c.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内角和为求出第三个角C,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例2. 已
6、知a=2, c= 6 , C=60 .解三角形例2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先让中等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交流。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 b20,A60,a203.(2) b20,A60,a103 (3) b20,A60,a15(七)尝试小结: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师生:让学生尝试小结,教师及时补充,(八)作业设计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