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403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时期具体史实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

2、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3.行政区划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线索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期内容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

3、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位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两汉开始:西汉衰落:东汉末年察举制(1)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开始:东汉末年,魏王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

4、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产生于隋,确定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演变趋势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线索3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1)先秦时期的萌芽

5、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经济模块线索线索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1)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如春秋战国

6、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扛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3)农作物的推广。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线索2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时期概况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

7、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线索3“市”的发展演变(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2)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管理。(3)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整齐划一。(4)宋代: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5)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线索4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

8、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模块线索线索1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孔子仁、礼结合,为政以德、中庸、有教无类。(2)孟子仁政、德治、民贵君轻、人性本善。(3)荀子仁义王道,礼法结合,“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恶。(4)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朱熹理是忠孝节义仁,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6)明末清初儒学家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线索2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体裁成就诗经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楚辞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汉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唐诗边塞诗人王昌龄;浪

9、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批判黑暗,寄托抱负宋词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马致远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线索3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表现起源新石器时代,彩陶画战国萌芽走向成熟;帛画秦汉门类丰富,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隋唐展子虔的山水画,吴道子的人物画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张择端)元明清文人画(王冕、郑板桥)针对训练1(监察制度的演变)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

10、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唐律疏议斗讼规定”“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说明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立法规定监察内容,不能反映监察组织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不能说明监察权限和范围扩大,故D项错误。2(市的演变)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

11、,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和“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可知宋代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故A项正确。3(商业政策的变迁)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

12、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答案B解析选拔官吏的规定和买官现象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人急于提高社会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4(城市化的进程)数字中国2016:“江浙地区的工商业市镇,在宋代出现71个,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关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市镇的经济职能专门化分工明显C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之地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的说法有误。5(经济重心南移历程)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

13、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C解析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6(儒学思想

14、的演变)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7(近代前夜中国社会转型状况)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

15、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2)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答案(1)史实: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2

16、)观点理由: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观点一同意“停滞”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中国科技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思想: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文化: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观点二不同意“停滞”经济: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解析第一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问属

17、于观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现象来评述作答。热考点1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ks5u考点链接(1)中央君权与相权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制度创新。(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治理之间制度创新与完善。(3)历代重视立法与法律作用的举措。(4)历代完善监察、廉政建设的努力与评价。(5)趋向公平、公开、

18、大众化的选官制度建设。(6)不断变革调整的经济、文化政策。ks5u针对训练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答案D解析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

19、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热考点2郡县治、天下安新时期下,郡县治、天下安的核心内涵是地方各级官员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发展的开路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ks5u考点链接(1)历代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时代特点、发展趋势。(2)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3)古代基层管理对现实的借鉴意义。ks5u针对训练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

20、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答案D解析宋朝对地方的财政“然非尽取之也”,是出于地方军事需要的考虑,并不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故A项错误;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财政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项错误;宋初中央集权加强,不是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保障地方的军事需要,有利于巩固边疆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热考点3权力

21、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高效运行的权力机制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根本之策。ks5u考点链接(1)中央: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六部、内阁(2)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藩镇割据文官通判机制行省(3)历代监察机制,选官机制变迁。ks5u针对训练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B重视分权和制约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开始出现重文轻武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机

22、构设置和权力分配情况,并未着重对军队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从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机构均为中央机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重文轻武的内容,故D项错误。热考点4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ks5u考点链接(1)西汉首次开拓丝绸之路,开创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

23、和文化交流通道。(2)西汉末一度断绝,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再度打通丝绸之路,同期印度僧人沿此路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3)唐代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4)唐代、宋元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之路。ks5u针对训练 “5 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答案C解析粉彩瓷出现于清朝,活字印刷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

24、间不符。热考点5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ks5u考点链接古代中国手工业在丝织、陶瓷、冶炼、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及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的发明。ks5u针对训练2016年开封举办“梦回大宋东京城”文化宣传活动,向游人展示原汁原味的宋代京城风貌,下列不适合出现在展示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现象是()A街道两旁复古店铺林立B城区内建立几处专门娱乐的场所“瓦子”C建立几处专供餐饮住宿的复古客店D建立几处严格分开的“坊”“市”展区答案D解析“坊”与“市”分布严格分开是宋代以前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特

25、征,在宋代“坊”与“市”分布限制已经打破,故D项说法有误。热考点6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ks5u考点链接民族文化是一个综合历史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建筑、生产工具,各种物质产品,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皆在其范畴之内。ks5u针对训练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

26、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主要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答案B解析“乡会试例应回避”“雍乾间,或或”“乾隆九年停其例,并一体回避”表明清代科举考试中人才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A、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可排除。热考点7道德中国国无德不兴,德不可空谈,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品德。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有力的道德支撑。ks5u考点链接(1)德治、仁政、民本、入世、责任意识、个人修养儒家

27、思想内涵的发展演变。(2)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ks5u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正始四年(243年),倭国向曹魏进献倭锦等异域丝绸。滑国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向南梁进献波斯锦。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1920世纪,更有各种廉价的混纺丝绸、人造丝绸充斥进来,及其纺织技术也引入中国。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刘永连,西域研究,2008年02期根据材料,指出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答案路径: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影响:政治上,通过丝绸进贡缔结、维持和加强中外友好关系;

28、经济上,西方生产技术传入给中国纺织业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开阔了视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文化上,物种、宗教、舞蹈、音乐、习俗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共融。板块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答案B解析君权神授属于西汉董仲舒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29、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下君主就是最大的家长,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项正确;早期政治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D项错误。2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答案C解析材料有效信息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商鞅废分封设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解决

30、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3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和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C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门第不高的地

31、主阶级知识分子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治中。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

32、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5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答案B解析“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答案选B。6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北宋中晚期

33、,“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A解析材料讲了两个时期的状况宋前期,监察谏议官员防止朝政腐败;宋晚期,监察谏议官员不再谈论朝臣的奸邪得失,失去其原本作用。从材料可见,宋前期与宋晚期的皇帝态度很不同,监察谏议制度的效果取决于皇帝,故A项正确;监察谏议体制对反腐起作用只是在宋前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个人素质,故C项错误;材料摆出两种不同,并没有说明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实质,故D项错误。7有学

34、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答案B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宗法和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8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

35、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A项符合题意。9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36、)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南方人口增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的表现,故B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海上贸易逐渐兴盛,故C项正确;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0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答案A

3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11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A改变征税标准 B扩大纳税面C增加政府收入 D取消丁税答案D解析“唯以资产为宗”,按照资产田亩征税,改变了征税标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以户为征税单位,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人户籍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8、“赋不加敛而增入”,政府税收增加,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但没有取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2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朝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情况D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答案A解析从“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可知宋代佃户有自主选择租种土地的权利,故A项正确;“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体现出地主对佃户减免租税,但其目的是“恐客散而

39、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与“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不符,故B项错误;租佃制是战国时期产生,并不是从宋朝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严重的内容,故D项错误。13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

40、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减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和人口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14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D商品

41、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作者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D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故C项错误。15下表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一、性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二、价值: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

42、能得到入仕机会。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解析孔子创办私学,与材料中“官立学校”信息不一致,故A项错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与材料“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汉武帝设立太学,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成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制,与材料“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

43、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答案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17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A儒家 B法家

44、C墨家 D道家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然而也是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两千多年中长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地位,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18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

45、制B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答案B解析从文本信息“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可知是汉赋,“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可知是造纸术的改进,反映的朝代是汉代。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制度,故A项错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故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出现于宋元时期,故C项错误;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于唐末,故D项错误。19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

46、创作上()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答案A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C、D两项则不属于文学创作领域。20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史记记载属于一手史料,不可靠C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伪答案C解析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并不存在哪个更真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史记对商王的记载属于二手史料

47、,故B项错误;考古资料的发现最终证实了史记的记载,说明了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部分历史记载需要经过考古发现才能证伪,但并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2分,共50分)2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ks5u唐杜佑(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4分)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

48、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4分)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ks5u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4分)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

49、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答案(1)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22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50、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

51、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8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52、,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产生这种廉政措施特点的原因。(8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4分)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明初原因:

53、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信息可知,秦朝在中央、地方都设立监察机构负责监察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县长官,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且直接向皇帝负责,据此回答“特点”。联系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知识回答“背景”和“目的”。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宋初统治者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分析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从材料三信息可知,明初通过严刑峻法反对贪污腐败,回忆明初政治特点,联系朱元璋对贪污的极端不满等知识回答“明初原因

54、”。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廉政制度建设,高薪养廉,重视人文精神等角度回答。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许多历史现象。摘编自20

55、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概述内容,简析原因、影响,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12分)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题目要求,逻辑严密,有理有据即可。(可以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上国思想;防范外来侵略的需要。影响:助长了排外心理,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解析根据材料中“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可知所选取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应该与世界交往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有关,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从事件的描述,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事件的影响这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