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3581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玉门一中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教师:范洁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和机读卡上。3作答时,将多选题和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单选题按照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第卷 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开篇神话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

2、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

3、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

4、露一点痕迹。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

5、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1. 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

6、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C.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

7、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D.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3. 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第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B. 在第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C. 在第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D. 纵观全文,作

8、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答案】1. A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 项,“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故此题答案为A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

9、别确定答案。D 项,“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由原文“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可知,不是曹雪芹,应是其先人。故此题答案为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 项,“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可知,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

10、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故此题答案为A项。【点睛】第1小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每段的开头结尾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其次要注意将题目中选项的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失当等问题,最后确定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周瑜相遇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

11、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

12、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

13、、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

14、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

15、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注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 文章以“与周瑜相遇

16、”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C.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D. “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5.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 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答案】4. C 5. 从内容上讲,最后一段使文章连贯自然: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的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

17、“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最后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从写法上讲,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使主题得到升华。 6. 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而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意近即可)【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

18、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理解错误,第二段景物描写营造的是清静安闲的氛围;B项,“虚实结合”“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均不正确。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境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项,“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不正确。由“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故此题答案为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这

19、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本题题干要求“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来分析,其“手法”指的是结构手法。从内容上看,结尾交代了上文所写的情节是一场梦,自己因梦的内容而流泪。流泪的原因需要从全文分析。小说写了“我”与周瑜相见、倾心相谈的过程,又写了最后分离想“想抓住他的手”,然而“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表达出内心的伤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手法上来看,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形成了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整。【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采用的是比较阅读的命题方式。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首先回忆课内知识,总结念奴娇

20、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然后分析本文中周瑜的形象,再比较得出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子可概括出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本文作者笔下的周瑜,初见时“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陶醉于号角声,“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可见此时的周瑜是一个沉迷于战争的英雄;当“我”离开时,“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扔下了战刀,他的周围“不再有鼓角声”,表明周瑜已经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了。【点睛】第2小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来答,内容就是

21、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 葛兆光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深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歌词里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

22、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

23、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的病梅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崇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哟杭哟”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

24、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装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欢喜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

25、地用生造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7.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作者用“野生

26、的杂花”和“原生的鲫鱼”比喻民间创作的作品,用“可观赏的花卉”和“五彩的金鱼”比喻文化人参与创作以后的作品。“培育”就是指文化人加工创作。B. 作者说“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意在强调对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歌词必须进行再创作,否则就不会有真情实感,就不会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C. 作者说“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意思是好在易于为大众接受;“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糟在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D. 作者认为歌词创作要做到有文化品位,要做到内涵丰富深沉,就应该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就应该有知识储备,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深刻动人。8.

27、 文章第一段对一些流行歌曲提出看法,请概括这些不被作者认同的流行歌曲的特点。9. 第二段说“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答案】7. B 8. 内容单一老调,令人烦腻;歌词说通不通,似懂非懂,让人糊涂。 9. 因为文化人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 项,“否则就不会有真情实感,就不会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分析不正

28、确。由原文可知,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歌词不一定“不会有真情实感”,况且,就算是进行再创作,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故此题答案为B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方向,然后阅读原文,找到信息所在位置,筛选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文章第一段先提出观点,指出流行歌曲要想影响深远就要有真功夫,然后以“宝贝对不起”等歌词为例,指出歌词内容单一会让人腻烦,又以“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等歌词为例,指出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说通不通”“似懂非懂”,是“一笔糊涂账”。据此可知,作者一共写了两类不认同的流行歌曲的特点,考生分点概

29、括即可。【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在第二段的中间位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的是过去的文学史过多强调了民间创作的作用,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下文写的是文化人参与创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画线句子中,作者说“没有文化人的参与 是不可能的”,下文以柳永、晏殊等人为例,阐述了原因,并总结说“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这个总结句也就是本题的答案。【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30、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31、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2、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

33、,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34、一项是()A.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

35、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B.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2)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

36、奸。(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2)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3)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4)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

37、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省略了主语“苏轼”,“通”是动词,“经史”是名词,做“通”的宾语,因此“博通经史”后应断开,排除A项。“昔有见”意思是以前有这样的想法,而“昔有见口”则翻译不通,排除B项。再比较CD两项,根据句意,“是书”指“庄子”,“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意思是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与上文语意连贯,而“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则只能理解为现在看到了,这本书符合我的心意,与上文语意不衔接,故应排除C项,答案为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

38、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不正确,“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故此题答案为A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原文为“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

39、。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故此题答案为B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苏轼”,翻译时当补出;“生十年”,十岁时;“游学四方”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游学(于)四方”,四处游学;“亲”,亲自;“以”,介词,拿、用;“授以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以书授(之)”,

40、可译为“教授苏轼读书”。(2)“之”,助词,的;“害”,害处;“在官”,服役;“专力”,不能专心全力;“于”,介词,在;“贪”,贪婪;“猾胥”,狡猾的官吏;“得缘”,趁机。(3)“道”,道理;“先后”,有早有晚;“术业”,学问技艺;“专攻”,专长;“而已”,罢了。(4)“良”,好的;“将”,将领;“劲弩”前省略了动词,“执”,翻译时要补出;“信”,可靠的;“精”,精锐;“陈”,陈列,这里指“拿着”;“兵”,兵器;“而”,表修饰,不译;“谁何”,盘问他是谁。【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41、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42、”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

43、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

44、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

45、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

46、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苏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因念浮丘注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注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

47、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全词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B. 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C. 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D. 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

48、的心态。E. “飘堕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15. 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答案】14. CD 15. (1)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2)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丝莼”“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3)怀念京城生活。词人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是对往昔和旧友痛饮沉醉的

49、京城生活的怀念。(4)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境、回忆来自我疏解,甚至还要“抱素琴”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仍有“此怀难寄”之感。【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分析错误,“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意思是“不过,莼菜、白藕、珍米、锦鲤等食物,年复一年地离开不了”,这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谪居的苦闷;D项,“逃避

50、现实”分析不正确。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反映了东坡借仙人、仙境以疏解空虚苦闷的心态。故此题答案为CD两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上片开头五句,写了临皋烟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展现了喧闹的渔樵之乡的风景图。然而面对如此美丽的江滨风光,东坡竟产生了“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的感叹,感叹整天安居无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这里以乐景抒哀情,表达出年华易逝、功名未就,感到空悲而又极力排遣与安慰的心态。“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写莼菜、白藕、珍米、锦鲤等食物,年复一年地离开不了

51、,从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表达出一种旷达的心态。下片开头六句,从宴饮和歌舞两个侧面,再现了当年东坡京城那种“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轻举美之情景,反映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怀念之情。紧接着“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飘落到了人间,再也听不到道士诵经之声,只好过着风露交加的生活,好不凄凉,从“瑶池”、“壶中天地”的仙境陡然“飘堕人间”,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唯一告慰故友的是“我”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遥慰”,表达出诗人借仙人、仙境以解脱空虚苦闷的无奈心态。【点睛】第2

5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53、缺部分。(1)雨霖铃中表达恋人在离别之际,泪眼蒙眬,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的两句是:_,_。(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3)用典是诗歌的常用手法。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刘义隆典故的句子是:_,_,_。(4)声声慢中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5)登高中表明诗人关心国运和自身命运的一联诗句是:_,_。【答案】 (1). (1)执手相看泪眼 (2). 竟无语凝噎 (3). (2)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3)元嘉草草 (6). 封狼居胥 (7). 赢得仓皇北顾 (8). (4)寻寻

54、觅觅 (9). 冷冷清清 (10). 凄凄惨惨戚戚 (11). (5)艰难苦恨繁霜鬓 (12). 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执、噎、酹、嘉、胥、赢、仓皇、觅、凄、戚、繁、霜鬓、潦倒、浊。第II卷 表达题三、基础知识应用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参差(cn) 骤雨(zhu) 罗绮(q) 嬉笑(x)B. 天堑(qin 纶巾(ln) 鲈鱼(l) 寻觅(n)C. 珠玑(j) 薄荷(b) 遥岑(cn)

55、吟啸(xio)D. 樯橹(l) 萧瑟(s) 盈袖(xi) 蓑衣(su)【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通过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B项,“纶巾(ln)”读音错误,“纶”应读un,“纶巾”指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寻觅(n)”读音错误,“觅”应读m,“寻觅”意思是寻找。故此题答案为B项。【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

56、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狼狈 羌管 巷陌 金戈铁马 B. 东篱 婉约 良霄 烟柳画桥C. 暮蔼 吴钩 嬴得 斜阳草树 D. 梧桐 憔悴 销魂 醉听萧鼓【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通过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语义辨析、结构辨析、语境辨析等方法判断用字是否正确。B项,“良霄”应为“良宵”,指美好的夜晚。C项,“暮蔼”应为“

57、暮霭”,指傍晚的云雾;“嬴得”应为“赢得”,意思是博得,取得。D项,“萧鼓”应为“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故此题答案为A项。1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 )A. 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 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D. 王道之始也(开端) 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题把加点字放回到句子中,就会发现C项,“然后践华为城,

58、因河为池”意思是“这样以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 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池”的意思是“护城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绝”的意思是“横渡”。故此题答案为C项。20.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A. 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树之以桑C. 不拘于时,学于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为天下笑者,何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知文言文中常用的特殊句式,以及句式特点,并在平时要熟记一些代表性的句式。A、都是判断句。B、

59、分别是: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C、分别是: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项分别是: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故选A。【点睛】宾语前置句是高考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复习时应予以重视。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

60、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21.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次第,怎一个愁

61、字了得A. / B. / C. / D.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歌的艺术风格,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联系作者的创作风格来分析。本题出自柳永雨霖铃,属于婉约派风格;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豪放派风格;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属于婉约派风格;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豪放派风格;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豪放派风格;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婉约派风格。故此题答案为D项。22.对下列词句中所用典故和其相应人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孔仲谋已无处寻觅)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62、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C.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D.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以周瑜对比自己)【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用典手法、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诗句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是什么内容,再分析诗人用此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C项,“功绩显赫”分析不正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思是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

63、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此处诗人以廉颇自比,不是为显示功绩,而是说自己虽然壮心不已,但无人重视无人问津。故此题答案为C项。2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永,字首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本单元学习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

64、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C.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D. 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境的提示进行判断。对于文学常识,考生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注意分类记忆。C项,“北宋词人”不正确,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卒于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故此题答案为C项。24.读以下四首诗

65、,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 )A.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 宜阳城下草萋萋,润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C.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D.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析题干中所给诗句的意境,然后分别分析选项中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再进行比对,找出答案。本题题干中的诗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营造了一种破败荒芜的景象,借眼前平凡景物与

66、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慨叹历史变迁,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感慨之情。A项,诗句营造了萧条荒败的意境,与例句相同,也是借眼前平凡景物与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感慨历史变迁,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的情感。B项,诗句以“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营造了一种荒凉空寂的意境,表现一种孤寂、落寞之情。C项,诗句以轻灵的笔触,写长安城内的寒食节,勾勒出一幅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怡然自适的愉悦之情地。D项,诗句以“寥落”“寂寞”“白头”等语营造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意境。故此题答案为A项。25.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是雕琢镂饰,呈其返璞归真的自然本

67、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为“字字本色”,被尊为“本色派”之首。B. 刚进校队时,李朗800米跑成绩最好,但王伟训练刻苦,成绩超过了李朗,真是青出于蓝。C. 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D. 以发泄和煽情为主流的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去模仿,写一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异文”,令人不忍卒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此句中谈的

68、是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自然本色,无所谓“返”,故使用不正确。B项,“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句中说一个学生的跑步成绩超过了另一名学生,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C项,“门前冷落鞍马稀”,指人失势以后,前来交往的人很少。句中指老王退休后无人再来交往,使用正确。D项,“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文中指学生作文写的不合格,使用不正确。故此题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

69、,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2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王熙凤善于对上阿谀逢迎,因此博得了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政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B. 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的不同特点和人物语言,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C. 鲁迅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D. 海明威以朴素的词汇、简约的语句和生动的日常用语纯洁了美国语言,并使之充满生气与活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

70、当,应为“对上善于”;B项搭配不当,把“的不同特点”放在“人物语言”后;C项缺少宾语,“贯穿着的主题”。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点评:修改病句要清楚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首先从句子主干入手,如果主干没问题,然后分析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除了理论之外还需要语感。所以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很重要。27.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一份军训决心书,部分语言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其中五处错误,并加以改正。亲爱的学校领导、各位老师、教官,尊敬的同学们:您们好!此时此刻,我内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我们行政管理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老师、教官和同学们,表明我们

71、顽强训练的决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能有一次这样的磨炼,虽然是苦涩的,但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大学学习的第一课。针是磨出来的,铁是炼出来的。经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过努力才能有回报。军歌响起,绿色为伴,太阳为证,我们已下定决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项训练,请老师和教官考验我们吧。 (1)_改为_ (2)_改为_(3)_改为_ (4)_改为_(5)_改为_【答案】(1)“亲爱”改为“尊敬”(2)“尊敬”改为“亲爱”(3)“您们”改为“大家”(4)删去“内心”(5)删去“和同学们”(6)“里程碑”改为“历程”。【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7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首先本题所给材料是军训决心书,称呼语中对领导和老师应用表达敬重之意的“尊敬的”,而对同学们,则应使用表示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亲爱的”一词。因此“亲爱”和“尊敬”使用皆不得体,应将“亲爱”改为“尊敬”,将“尊敬”改为“亲爱”。其次,“您”,是尊称,不能和“们”字连用,因此“您们”使用不当,应改为“大家”。第三,“我内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成分赘余,“内心”与“心情”有重复,删去“内心”。第四,“向各位领导、老师、教官和同学们,表明我们顽强训练的决心”成分赘余,本文是决心书,发言者代表的是同学们,不

73、能再向同学们表决心,故应删去“同学们”。第五,“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标志的大事。文中说的是军训,用“里程碑”不恰当,应改为“里程”。四、作文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这些诗行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答案】拥抱阳光生活象一团充满了辨证色彩的谜,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颜色。有时候我

74、们喜欢红色的积极热情、橙色的欢乐奔放、黄色的机灵生动、绿色的朝气蓬勃,但有时我们也会酷爱蓝色的冷静恬淡、黑色的沉默肃穆。阳光正是这样五彩缤纷,才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姿的生活世界。拥抱阳光,给人生更多灿烂;接受阴影,让生活充满期待。记得诗人纪伯伦说过,欢乐与痛苦,喜悦和忧伤,恰似光与影,紧紧相依相行。雨过就是天晴,如果没有离别的泪,就不会有相逢的笑颜;如果没有失败的垂头,就不会有胜利的昂头;如果没有尝过苦,就品味不出甜蜜。是的,任何事物的背面都有阴影,阴影是无法被人拒绝的,可当你面对着灿烂,又何必在意当初的困苦和艰难呢?换一个角度看,这些阴影衬托了阳光的色彩,让我们明白,拥抱阳光的心态是多么可贵,而

75、接受阴影的坦然又是人生坚定潇洒的品质。光和影,好比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越是站在阳光之下,“阴影会更引人注目。”没有缺点是最大的缺点,这话很对。有一篇小说就象征性地描写了一个去掉影子的孩子本以为自在得意,却让众人感到恐惧和唾弃,最后又找回了影子的故事。当人们望见阳光的明媚就必将发现黑影的灰暗,对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常常要背过身去,走到一个更大的阴影里,企图抹杀掉这滩洗不掉的印记。此时我们整个“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骑士王小波说,我不愿再做一只老鼠,钻回黑暗的货仓。拥抱阳光是一种勇气,在阴影之上,光亮永远明朗;拥抱阳光是一种自信,不要畏惧阴暗的副作用,况且这阴影,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可是,就

76、是在见不着阳光的天气里,人依然要去接受阴影。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我们无法抗拒被裹在一片灰黑之中的时候,不丧失对阳光的渴望和向往,努力寻找生活的亮点,总有一天将获得万里晴空。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做个喜爱并拥抱阳光的人吧,拉开窗帘,摘掉墨镜,走出封闭,尽情地展现和享受生活的美好!【解析】试题分析:写好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 “阳光”代表什么?“阴影”代表什么?两者

77、有怎样的关系?何为“走进阳光”?何为“躲避阴影”?诗句的主旨是什么?它给我们那些启示?这些问题想清楚去写,立意就不会有偏差。要完整地把握诗句的内涵,既要兼顾“阳光”与“阴影”两个方面,注意辩证思考,走进阳光又不回避阴影;又要思考阳光和阴影的寓意,在此基础上再展开遐想,立意才不会偏离,也才会有深度。 本诗的陈述对象有二: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和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这两个不同的陈述对象,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带来两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在对比中,诗意凸显,观点自明。再加上“以走进阳光为话题”这一要求,我们更要抒写对“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的礼赞,表达对“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的批判命题

78、人潜在的情感倾向性。因此,文体上选择抒情、议论性散文或议论文较佳。便于感情的抒发和观点的表达。 参考拟题 与阳光共舞心灵的阳光阳光生活的调料走进阳光,让心透亮接受阳光的洗礼涉足阳光,绽放美丽 立意角度举例: (一)把阳光理解为“优点、长处”,阴影理解为“缺点、不足”,写“走进阳光”要敢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走进阳光勇于面对阳光。 (二)把阳光理解为“成功与辉煌”,阴影理解为“挫折和失败”,写要敢于奋斗拼搏不能害怕失败。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把阳光理解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阴影理解为“悲观封闭绝望”。拥抱阳光让心灵充满阳光剪一束阳光贴在心窗。 (四)谈光与影的辩证关系并由此展开联想。光与影的启示光影遐想曲。 (五)着重从一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感悟。生命之光追寻生命的光亮;直面阴影正视阴影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