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354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年玉门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命题教师:陈映兰 审核教师:审定教师: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选项的题号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2分)1. 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 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 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 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 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形成政权的标志是出现了

2、公共权力,另一个是家天下。故选D。A项说的是大禹已经有了残杀的特权;B项说的是制造兵器;C项是大禹的踪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夏朝【名师点睛】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为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关于夏朝的历史史料不多,因而夏朝也不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标志等。与此相关的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考查的相对多些。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 分封制B. 井田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西周的宗族姻亲分封到各地,广建子国,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故封建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

3、诸侯国,不是指封建制度。所以答案选择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简单题目。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的力量。图中是一个祠堂,是宗族力量的象征,因为祭祖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力量,故选B。A项是政治隶属关系;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D项是明朝的皇帝顾问机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4、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A. 宗教色彩B. 宗族色彩C. 神权色彩D. 皇权色彩【答案】B【解析】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同姓分国占绝大多数,即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故B项正确;A C D三项说法均是商朝政治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5.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的宗法制主要目的是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B. 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D. 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答案】B【解析】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平息王位继承权上的矛盾,保证王权平稳过渡,故C正确;A和D均不符合宗法制特点;B中父系家族长符合宗法制特点,故属

5、于。点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6.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B. 家国同构C. 神化王权D. 忠孝同义【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B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错误;C是商朝政治特征

6、;D不符合西周政治特征。排除。7.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答案】D【解析】晋国是西周实行分封制时由王族建立的诸侯国,与周天子存在血缘关系。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受宗法制正统观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是合理解释,排除ABC项。8.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 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

7、化B.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 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 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答案】C【解析】题干中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的现象,表明不一定是贵族出身的人才可以受爵,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爵禄,说明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发展,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平民可以因军功授爵,并不是说其能转化为世袭的贵族,B不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有效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平民也

8、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的现象。9.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B.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C.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秩序亦处于转型阶段,故选C;宗法制已难以为继,王室权威荡然无存与材料无关,排除;诸侯争战民生困苦是诸侯争霸的影响,排除;故选C。10.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 扩大了统治基础C.

9、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 实现了选贤任能【答案】C【解析】在封建管制下,皇帝拥有了地方官员的任免权,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所以答案选C。A、B是科举制的影响;D与题干无关。11.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 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阅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秦朝已经统一了,所以排除A。B项,因其不能通过题干反映出来;再通

10、过封泥为泥块而非陶排除掉C项;D项符合题意,能反映出秦实行郡县制史实,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2.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一方面,秦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秦把一切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推动了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11、,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故选D。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13.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答案】A

12、【解析】材料中显示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西汉后半期刺史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式微,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可见A正确。到东汉后期刺史已经失去监察的职能,故排除BCD材料无法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本题关键信息是“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分析选项直接关系到本题的解答。14.春秋时期,管仲制定了“兵器赎罪”的条款,价码是:重罪,一副犀牛皮盔甲,一柄戟;轻罪,一副普通牛皮盔甲,一柄戟;小罪,罚款;打官司,诉讼费为一束箭。管仲制定此条款的主要目的是A. 博得仁慈和

13、王道美誉B. 减少杀人和动用刑法C. 充实兵备,节省军费D. 加强法制,强化专制【答案】C【解析】管仲制定“兵器赎罪”的条款,其目的显然是充实兵备,节省军费,故C正确;管仲不是儒家代表,没有实行仁慈和王道,故A错误;减少杀人和动用刑法,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不能突出“兵器”的重要性,故B错误;加强法制,强化专制也没有突出“兵器”的重要性,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兵器赎罪”,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充实兵备,节省军费”的结论。15.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14、。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A. 皇权加强,“国”与“家”同构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基础C. 承继秦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答案】A【解析】六尚的大部分的职责是负责皇帝私人事务,对皇帝家事进行管理,而尚书管理的是文书,这个职责本身就跟国事有关,而且,从汉武帝开始就重用身边做秘书工作的侍从宦官参与政事处理,形成内朝,与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相抗衡,说明皇权在加强,A选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才有,B选项错勿;C选项错在“中央集权”上;D选项错在“风尚”二字。16.秦朝巩固国家统

15、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A. 三公九卿制B. 监察制度C. 郡县制度D. 统一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保障措施是郡县制,C项正确;三公九卿是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的。监察制度、统一货币是中央集权体系中的一部分。故排除ABD三项。1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皇位世袭B. 皇帝独尊C. 君权神授D. 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

16、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CD三项。18.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A. 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 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 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

17、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19.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答案】D【解析】 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

18、故选D。点睛: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材料表明御史还有监察科举的职责。20.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A. 中书省和枢密院B. 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 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D. 枢密院和宣政院【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B正确。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参知政事、平章政事是中央官职,不是机构;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机构,排除ACD。2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 分割宰相权力C. 以六

19、部分理全国政务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权力,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2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行省”简称“省”。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故选A。B项不是从这种制度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

20、进行分析的;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是重要的影响,但是不是最深远的影响。考点:行省制点评:行省制度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对唐宋以来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我国古代的行地方政体制演变的内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这些内容也需要掌握。23.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 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强C. 相权

21、重新得以恢复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答案】A【解析】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因此不再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故排除CD。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即皇权空前强大的体现,故排除B,选A。24.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1)秦设御史大夫(2)唐设三省六部(3)北宋设参知政事(4)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设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北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相权。故,C项正确;秦设御史大夫是监察百官的,与分割相权无关。清设议

22、政王大臣会议时,已经没有相权,丞相制度在明朝已经废除了。故错误,排除ABD三项。25.下列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丞相御史大夫刺史中书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牵制丞相以尽其监察职能,汉代设置刺史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监察地方的诸侯和高官,唐代的中书是中央行政官员,负责草拟颁发诏令。因此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御史大夫和刺史,D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古代监察制度2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

23、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及以后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B项是以品行为依据的;C项是以门第的高低位依据的。点睛:“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7.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A. 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B. 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C. 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D. 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24、主要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明袭元制,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由于丞相权势过重,威胁君权的高度集中,为此,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28.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A. 实行册封制度B. 实行行省制度C. 实行三省六部制D. 设置理藩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行省制,故B项正确;册封制度并不是元朝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地方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是加强皇权的,且元朝也不实行。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排除ACD三项。

25、29.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 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 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 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宋的行政制度,在地方设立的是转运使,转移了地方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所以正确是B,CDA不是根本目的。30. 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A. 汉朝的丞相B. 宋朝的中书门下C. 元朝的中书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结

26、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权加强的趋势特点,汉朝的丞相与皇权有矛盾,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A错误。宋朝的中书门下,也是宰相,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B错误。元朝的中书省宰相权力很大,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C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大臣不是宰相,属于皇权加强的产物,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3

27、1.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A.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B.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牛耕技术备受推崇D. 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答案】C【解析】【详解】常以“牛”“耕”作为名、字说明牛及牛耕技术在当时很重要,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反映农耕经济是否高度发达。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材料没有比较,因此无法得出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故排除ABD三项。3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一水利工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

28、一工程是A. 芍陂B. 白渠C. 郑国渠D. 都江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天府也”,“天府”是指四川,再根据“这一水利工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得出是都江堰,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BC三项。33.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技术先进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手工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是错误 的;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通过排除法,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

29、展特点34.明清时期,民众的主要衣料是A. 麻布B. 丝绸C. 毛织品D. 棉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棉纺织技术提高,因此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明朝的主要衣料。排除ABC三项。35. 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A. 自然经济解体 B. 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

30、工商者,三倍于前”等信息说明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本题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发展特点。36.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含义是A. 限制私人的商业经济活动B. 取消一切商业活动C. 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D. 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抑商”是指限制私人的商业经济活动,并不是取消或者严禁一切商业活动。也并不特指与国外的贸易。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专卖。故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37.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答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A.

31、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权B. 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C. 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D. 有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无论“唐初禁止在籍户户口逃亡”还是“开元九年,朝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都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力,故A项排除;材料调整无法体现出租佃关系的发展和遏制土地兼并,故CD项排除。38.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 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 土地政策的

32、改变调整C. 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 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因此有所调整,B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不正确;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不正确;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与北宋中后期,材料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其是北宋中后期的政策,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宋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明确赋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往往受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较深,在此基础上回答即可得出赋税政策的变化实质上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39.据

33、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说明北宋时期政府放宽对商业活动的控制,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在经

34、营地点的限制被打破的同时,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40.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是不是决定,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

35、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由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分工的进一步细致,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到“官营”和“私营”所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棉纺织业41.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

36、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B.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反映了当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故农业生产发展,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的问题,故B错误;“不抑兼并”政策与农业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

37、与地主地位平等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租佃关系的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论。42.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农村市场获得发展B. 海上贸易居于主导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 区间贩运异常繁荣【答案】A【解析】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说的是农村集市繁荣,故选A;唐朝仍以农业为主,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贩运,排除D;C项是在宋代,排除。43.熊人霖称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普民之至,给所执之种,稗

38、为锄植而征其租;著民者,依寰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 人身控制的松弛D.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明代寮主经济的发展,说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人身控制的松弛,故选C;材料中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B;D项是在清朝晚期,排除。44.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 造纸术的

39、发明不晚于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D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故A项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非创造,排除C。45.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A.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书法和绘画相容性,说明.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B正确;

40、A中同步发展说法绝对,排除;C带动全国显然说法错误;D中文人画士明清时期。46.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冷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A. 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 宋亻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C. 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D. 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答案】C【解析】从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中可以分析,宋体是书法艺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产物,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

41、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B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47.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A. 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B.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C. 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D. 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宋徽宗并非是随意性,而是认为有吉祥之兆哦,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

42、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因有彗星闪过,认为是吉祥之兆,因而造钱,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书法书平民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铸钱是因为有吉祥之兆出现,而不是皇帝的好恶,故D项排除。48.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A.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B.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D.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答案】B【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

43、清初中国民本和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特别是黄宗羲大胆的批判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是理学的主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ACD错。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49.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 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 有效提升了普罗大众的个人修养C.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可以得

44、出其反对心灵的管辖,体现了平等与叛逆思想的萌芽,A正确;BCD说法均不正确。50.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虽然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商品经济发展,使商人积

45、聚起财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C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第卷非选择题(50分)5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

46、,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依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

47、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此题。(1)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二秦始皇采

48、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的趋势。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原因可以从国家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等方面分析。(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但要明确哪一方面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

49、;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二

50、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租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

51、流域的原因。【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2)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北方战乱频繁;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较多;北方发展较早,开发潜力不足;南方条件较好,便于新型作物种植;政府调整政策,鼓励人口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 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概括出内容。作用:可以从针对皇权的制约、减少决

52、策的失误、对官员的监督等方面概括。(2)解题时紧扣“明清时期”,根据材料“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 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 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 租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联系时代背景与史料信息,可概括得出原因。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53、,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

54、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答案】(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

55、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3)目的: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任人唯亲。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利于完善选官方式与制度;有利于民国的政治建设;有利于抑制官员的腐败。【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自由报名”、“平等竞争”、“至公”、“平民”、“打破”、“扩大”等信息即可以概括出内涵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等。(2)依据材料中的“贪污腐败”、惊叹“、”、“制度化”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即为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3)先依据材料中的“尚公去私”、“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为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再结合所有材料信息对选官制度进行评述,要从选贤、公正等角度谈认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对教育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