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简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爬坡前行,不惜汗水,运筹帷幄,赢定高考高三二轮复习既不是“炒冷饭”,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题海战”,关键在于找到有效的复习方法。二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攻坚阶段。二轮复习应结合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已有的学习水平,继续夯实基础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应试能力。一、找准备考方向三个“明确”1明确高考命题导向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这为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
2、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对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给出了回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核”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高考再怎么重要,它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
3、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所以,广大高中生研究高考题、练习高考题、围绕高考题进行复习,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所以大家对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引导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四层”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
4、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考纲,把每科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第三圈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
5、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往往体现在那些“难题”上,比如文综的材料型非选择题等。总结起来,要在这些难题上拿分,复习备考就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说实话,高考命题人大多数是大学老师,他们命题时一般很少看高中教材。我们只有跳出教材和卷子备战高考,才能与命题人思路同频!第四圈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
6、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四翼”即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
7、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2明确各自学情通过一轮复习总结,认清自己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材料信息解读不完全,提取不够;问题理解不清晰,思路不明确;不能灵活迁移,触类旁通,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方法欠缺,思维单一,定势固化;规范性要求不够;等等,在二轮复习中有针对、有重点地突破一轮复习中遗留的问题。3. 明确复习目标在深刻理解、扎实掌握主干知识的同时,二轮复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做到知识的时序化、系统化、逻辑化、联系化;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做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考能力;更加注重方法掌握,做到学、练、
8、考、补(查错补短)有机结合。二、重构知识框架体系四个“整合”二轮复习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教材知识,打通各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散见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上下关联、前后贯通,将零乱的局部知识归类整合为系统化、规律化的整体结构体系。可以构建不同线索和角度的思维导图。 1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为了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中有必要进行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历史阶
9、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2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贯通古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二轮复习不仅仅是阶段性知识整合,还应该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纵向专题的角度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
10、等。3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关联中外,形成中外类比通史知识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思考和解决此阶段的历史问题,有必要树立一个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和能力。把中国近现代史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中外历史的整体意识。4综合:高频热考点主题选择的整合高考命题的趋向是立足于主题的命题,主题知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的选择,视界要“宽”,选题要全面,基本能涵盖学科体系;视角要“新”,切口要
11、小,具有考查价值,涵盖时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视线要“通”,打破代界国界,一通到底;视度要“亮”,多元史观指导,结构分析,透出规律性认识。主题选择后要落实到考点和教材知识的整合中。三、激活思维四个“拓展”在二轮复习中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拓展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升华认识,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效果。1. 知识性拓展复习中,应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方法,将学科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能够随意调遣和运用的知识,成为能解决新问题的活知识。引申性拓展。拓宽知识面,不拘泥于教材,多角度观察,评价同一历史事物。比如,对五四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12、的认识、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孙中山是否提出了三大政策、对抗美援朝和三大改造的认识、宋明理学家是否“反对寡妇再嫁”、义和团运动是否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义和团运动是否全盘“灭洋”、大革命的失败是否是因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补充性拓展。在高考中得分低的题目往往也是平时学习中的盲点,复习时要扫除这些障碍,挖掘隐性知识,加以补充拓展。比如,对于新文化运动,就要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补充,思考其到底是阻碍了国学的发展,还是促进了国学的发展;对于辛亥革命,要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补充,思考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民主共和思想进行了传播。联系性拓展。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
13、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尽可能发散思维去进行联系,并形成习惯。例如,英国史,从纵向可形成16世纪的英国、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英国、二战后的英国这一联系链;从横向可联系16世纪的英国史:欧洲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英国成为海盗国家,击败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莎士比亚戏剧)。认识性拓展。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事物,得出规律性认识,从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导出对一般性问题的认识,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启示,从发展趋势中提炼认识等。例如,近代中国思想不断涌现,对其规律性认识是:政治经济的变化影响着思想解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
14、一个不断加深、不断壮大的过程;伴随着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必然是政治运动,它们共同推动着近代中国的进步。 2史料性拓展史料的学习,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复习备考中,尽可能多地解答史料试题,从中探索出史料解读和解答的方法和原则,以加强应试的针对性。史料解读要突出“切入点考查点问题重点”的思维。解读史料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鉴赏型解读,其步骤是:整理表面信息,即弄清现象和观点;辨别分析现象,即结合所学知识,了解现象的过程、性质和影响;分析材料观点,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观点的正误,指出其不足与局限,并给出依据,发表个人见解。二是任务型解读,其步骤是:整理设问即理清目标与途径;概
15、括材料,结合所学,总结要点;分析材料观点,即判断观点,寻找依据,做出论述。史料解读,一要注意史料主观性,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其主观因素。二要注意史料多样性,区分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三要避免在史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得出大的结论,史料必须与结论相符;四要将史料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加以理解,放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解读,所获取的历史信息要符合材料原意,分析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要避免简单贴标签。3史观性拓展复习中,一方面应在多元史观指导下,整合知识,重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应在多元史观指导下,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例如,用多元史观来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
16、影响:从整体史观看,它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从社会史观看,它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从生态史观看,它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污染严重。4. 热点性拓展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历史复习中,我们首先要关注热点,找准热点。高考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时政
17、热点。一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关的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以及和平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朝核问题、中美关税争端等问题;二是与我国社会转型有关的问题,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等。(2)学术热点。如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社会结构问题,儒学发展,城市、商人、妇女、家庭、人口问题,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现代化问题,社会史,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科技、农业、商会、铁路、教育问题;世界史研究中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贸易保护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社会立法、民主体
18、制及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技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近代现代化模式的演变,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全球化,经济模式,资本的全球扩张,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能源战略与新能源的开发问题。(3)周年热点。应关注2022年和2023年的周年历史大事件。其次要让自己的历史备考融入“热点”。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依托,以主题为引导,以材料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显性和隐性介入分析,明确现实意义,形成规律性认识,将热点变成思维训练点。 四、科学演练六个“意识”科学演练,能巩固复习成果,排除思维障碍,是提高应考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演练应具备以下意识。1选题意识选题要选
19、典型题,要引入近年高考历史真题练习,高考命题专家刘芃在考试文集中曾经谈到:“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熟悉高考命题方式和答题要求,感悟历史专业术语、命题角度、历史思维等。选题也可以选择近两年的模拟题,要选择名校名题,一般地区级别的考试题质量很高。要选新颖题,即遵循“无材料不成历史题,历史题必有材料”的思路,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新视角设计问题的试题,有
20、效实现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选题要选综合题,即选择知识串线要求高、灵活性强的试题,反映学科主干知识的试题,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试题,史学理论应用的试题,以期盘活主干知识。2. 分类意识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进行细致的分类,并进行适当练习。例如:选择题可以分为图表型、概念型、主旨型、比较型、因果型等等,非选择题可以分为背景类、特点类、实质类、概括类、评述评价类、开放探究类等等。通过分门别类的练习,明确解题思路、流程,构建相应的解题模板。3定时、定量意识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应该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快速又准确地作答的能力。4方法意识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获取答
21、案上,要关注过程,注意方法和技巧、总结和运用。选择题要四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一审时间空间,明确考查的范围;二审肯定词否定词,明确考查的方向;三审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四审指示代词,审准代词的含义。三辨选项,确定最后答案:一辨是否符合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非选择题要三步走,一“读”,解题的基础。先读问题,审设问方式、答题角度、答题内容,再带着问题读材料,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充分挖掘文字、图、表等有效信息。二“找”,解题的关键。找材料之间的联系点,即找出材料题的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
22、破口;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即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明确解题的方向;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三“答”,解题的落脚点。组织答案一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5规范意识训练要规范化。(1)简
23、洁:简洁、明了、通顺,使用学科语言,注意行文的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把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2)完整:建议先列出答题的提纲,以避免答题随意性,导致答偏、漏点或答不下、打补丁。(3)发散:敢于突发奇想,大胆发散思维。(4)综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5)拓展:视野要开阔,注重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6)工整: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不经思考不答题,不经检查不交卷。6反思意识训练要反思,要回顾自己的错题。错题能反映出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不足。要重视错题的分析,要找出错在哪里,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如审题不细致、思维不缜密、迁移能力不够、设问理解不清、信息提炼不全、逻辑对应不准、方法不适用、解题不规范等。要对错题归类整理。可按题型归类,也可按错因归类。要重视积累的错题,勤翻看,要对以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清点、补正,防止再次出错。总之,在第二轮复习中,只要我们找准了方向,建立与考试大纲一致的知识体系,集中有限的时间把重点知识学透、学活,并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定能拓展学科深度、思维高度、视野宽度,并在认知、方法、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心若在,梦就在”,不忘初心,永不言弃,心态平和,顽强拼搏,你的梦想之花一定会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