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119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2017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5讲 热点主题串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主题1中外历史上的宪政与法制建设古今中外的宪政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差别很大,但这些体制的设计和法制建设都是围绕国富民安展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政治模式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一、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2、,召集公民大会。(4)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2罗马法的作用(1)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固帝国统治。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贵族的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经过平民的斗争,对平民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缓和了阶级矛盾。帝国把罗马法律推向每一个角落,起到了稳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

3、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3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1)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3)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4)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5)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由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均应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

4、权。现代西方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二、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1近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新中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战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3)1982

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针对训练1自然法超出于单纯的风俗习惯或公众舆论之上,用西塞罗的话来说,“是由于大自然确立起来的,通过健全的理智方能发现,而且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的法律原则是指()A个人至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思想观念C自然法是古今中外全世界通用法律D某些法律条文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西塞罗是罗马著名的法学家,被称为“自然法之父”,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

6、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分析材料,“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的法律原则是指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思想观念,选B项。C、D两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与自然法无关。2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是()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B民主

7、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对公民思想产生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材料应该反映的是在雅典民主政体下每个公民都把国家的事务当作个人的事务尽心尽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3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罗马法是古代

8、世界最完备的法律答案B解析从材料“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可以看出罗马法的出现和发展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4下面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的章节名称是()一、雅典:从部落联盟到国家二、从寡头政治到民主制度三、华夏:从酋邦到国家四、从宗法制到专制主义A环境:大陆与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C文明:专制与民主 D基础:农业和商业答案C解析从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内容主要涉及雅典和先秦的政治制度,二者有专制与民主的区别,表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故C项符合题意。5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

9、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答案A解析“讼师”和“打官司”是专制社会的名词,而“律师”和“起诉”是民主社会的名词,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利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推行;C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建设。6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

10、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词“本质”,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近代历史思想领域里的“多变”根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B项指出了“多变”的本质。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英重大改革晚清政治改革英国议会改革1.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2.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3.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

11、新政上谕。4.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5.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姓立宪”。6.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7.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1.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2.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3.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4.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

12、了一倍,达到450万人。5.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答案示例:不同: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原因:(1)中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政治: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2)英国:经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政治:英国工业革

13、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解析第一小问不同,可从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分析,从内容上,中国主要是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英国不仅只是资产阶级,还扩大到其他阶层;从结果上,中国改革失败,英国取得成功。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英国代议制民主完善,工业资产阶级壮大;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思想上西方政治思想广泛传播。主题2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外的近(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

14、、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一、西方的现代化道路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2. 3第二次工业革命(1)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等传

15、统工业的进步。(2)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多个国家同时并举,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3)影响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5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6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7世界各国不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16、发展。(3)中国由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主要学习苏联,照搬其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贯穿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具体表现: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登

17、上政治舞台,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封建帝制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

18、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4.外交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总体特征:从农业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2.对外开放。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的和平外交;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针对训练1“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

19、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西方扩张对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只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思想以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地强调西方殖民扩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建设性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

20、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以及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装备,故A项正确;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战争,而维新思想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故D项错误。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

21、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答案A解析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后边两者融合为现代化论,所以A正确;C本身表述错误;B、D本身表述正确但没反映图表内容。4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

22、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答案B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当时苏共召开“二十大”,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毛泽东认为应从中吸取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实际上并未完全突破苏联模式,D错;A是指邓小平理论;C应指改革开放时期。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赶英超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

23、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答案D解析从材料所列举的一系列变化来看,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其他表述不能全面地反映材料的主题,只是D的具体表现。6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答案A解

24、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到世界前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故A项正确。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年份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19982 0833.9033 62162.9017 75033.2119993 2455.6235 57161.5718 95432.8120005 5207.9440 55458.3223 46533.742001

25、8 76111.1842 40854.1027 22134.73200212 95114.3045 17949.8732 45935.83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98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说明形成的原因。答案趋势: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数值”“比重”的具体数据得出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

26、势,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据材料“2002”年比重(%)占“49.87”得出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据材料“2000”“2001”“2002”年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主题3文明的多样性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平等程度。生存竞争的残酷

27、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弱肉强食,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就文明的标准来说,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与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包括物质分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精神状态平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交流和激烈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为高考的重点。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

28、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从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二、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政治上,列强侵略,

29、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等发展历程;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不断多样化,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本质,它不仅仅表现为新的取代旧的,还是一个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多样化过程。3从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入手,结合近代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变革)、西方思想的传播,全面认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三、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

30、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3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4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5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四、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

31、发展起来的,具有五大特点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3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4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

32、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5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针对训练120世纪初,鲁迅在随感录中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主要说明当时中国()A西方文化成为主流B中西各种文化在融合中碰撞C封建腐朽思想依然根深蒂固D各种腐朽思想在华大行其肆答案B2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

33、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答案C3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中国抗战答案C解析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的正义举措,是一种反侵略的措施,与材料的反应无关,故

34、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的情况,符合材料中的第一种情况,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中国抗战与材料中的两种反应无关,是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表现,故D项错误。4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C西学东渐,全盘接受D借其要义,用以发挥答案D解析把握材料中的三个人物以及材料中“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

35、合”、严复突出危机思想、陈独秀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可知选择D项。A、C两项可直接排除;B项中的“创新”材料体现不出来。5二战前,文明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特指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文明一词在英语中也变成了复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霸主地位确立B欧洲仍然处于世界中心地位C多极化趋势加强D欧洲开始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答案D解析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思想、政治制度一直是最先进的,工业革命也是从英国等欧洲国家向世界传播,欧洲是先进文明的代表,欧洲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二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败,欧洲开始丧失世界中心地位,世界的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因此选择D。A不够全面,B史

36、实错误,C是在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A两极格局 B单极世界C多极化和多元化 D“一超多强”答案C解析由“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分析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以及题干材料强调“文明的冲突”,说明众多文明形成下的多元化特征,C项正确,排除A、B两项;“一超多强”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体现,但题干并没涉及具体的国家,排除D项。7东西方文

37、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泰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

38、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

39、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材料三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统”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ks5u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3)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具体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文明“交流”的理解。答案(1)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道德和理性的哲学。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共同目的:批判专制主义、教会神学,发

40、展资本主义。(2)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如何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3)文明的交流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批判专制主义、高举理性大旗的启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

41、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主题4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一、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从国家政局看:国

42、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5从思想文化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

43、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二、近代中国(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4、的开端(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喝咖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3)思想上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

45、,西学为用”并通过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全面近代化的展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2)经济领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

46、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三、现代中国(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1新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政党制度: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

47、作主的愿望。(4)民主政治过渡性的表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1949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立法、选举等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阶段结束。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1)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2)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新中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48、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文化方针(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4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运输:“一五”计划期间,内地的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

49、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四、近代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1西方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从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是近代西方文明崛起时期。(1)经济上,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葡、西、荷、法、英等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政体几经变化,最终确立共和制

50、度。(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提倡民主和科学、自由和平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科技文化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技理论产生。2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

51、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五、现代世界(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转型)1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

52、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西方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2)政治上: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巩固。(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受到垄断组织的影响;基于物理学发展之上的印象派艺术开始流行。2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20世纪前期)(1)政治上: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进程启动;同时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受到严重挑战,出现重大波折。(2)经济上:苏联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工业化新模式

53、,逐步实现工业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大危机重创西方,美国首开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干预经济新时期。(3)思想上:凯恩斯主义兴起;基于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现代派艺术兴起。针对训练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C D答案D解析此题可采取排除法,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故排除即可,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2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

54、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成立后,在各个领域中颁布了政策法规,并在制定中采纳了工商界代表的许多建议和要求,又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表明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B项符

55、合题意。3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接受进化论的主要是进步知识分子,并非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晚清到民国,社会运动较多,思想界变化相当剧烈,故B项错误;从严复和陈独秀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均认识到通过变革来救亡图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1916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向

56、西方学习的层次已经演进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4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答案B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表明当时的中国急需改造社会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否巨大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D项错误。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题干中“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不

57、符,故C项错误。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6数字中国网:“第一次从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B改变了各种

58、所有制成分及其比例结构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两次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均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说法有误。7阅读下列材料: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请回答:(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

59、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请试从“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角度,概述20世纪10年代的中国历史。答案(1)共同因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欧美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士、商人等;欧美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启蒙运动)(言之有理即可)(2)概述:辛亥

60、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训练15热点主题训练一、选择题1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B中华民族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答案A解析在甲午战争前的运动只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甲午战争后的运动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因而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故A项正确;

61、中华民族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始于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2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是()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C朝廷的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答案C解析上下议院“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说明该机构不是皇帝的随从顾问

62、,故A项错误;“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说明君主仍然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B项错误;“有事集群会议”,可见上下议院是咨询讨论政务的机构,故C项正确;上下议院是朝廷的咨询机构,而非政府的执行机构,故D项错误。3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时期(年)工厂数资本(千元)18701894164 82918941913136103 153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D解析中国通商口岸大幅增加是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19121919年,与材料时间

63、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是对1925年国民党政府的称呼,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4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答案A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清政府实施婚姻改革,其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由于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

64、命思潮发展,满汉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清政府是封建专制政府,不可能为顺应民主平等趋势改革婚姻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婚姻主婚权由传统婚姻中的父母向当事人转移,故D项错误。5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渴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B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C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严重D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信息说明人们对于官职的认定有一定民主性,从而说明普通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大为提高,故本题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和”的信息,A项错误;B项

65、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地方政府争权夺利,C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答案D解析北洋政府时期是指19121927年间。“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属于“回归”,故A项错误;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属于“再选择”,故B项错误;19121

66、927年间未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接受”指的是利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动民主共和的实现,即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民主和科学,故D项正确。7俄国著名学者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A应对国内外敌人进攻 B原有的经济政策过时C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D建立计划经济新体制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权宜之计。非常时期指苏俄面临内忧外患,同时,列宁也设想由之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C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

67、策的目的。战争结束,社会形势变了,所以原有的经济政策过时,故选B。新经济政策是指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商品经济和利用价值规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8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答案D解析1990年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据材料“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

68、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用品供应很紧张,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史实,表明经过改革苏联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基本停滞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同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不符,C项排除。9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

69、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则大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本题选D。10近代中国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近代中国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

70、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这就反映了由于民族危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救亡图存紧密相关,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A、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11939194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910亿美元增加到2 136亿美元。下列选项与美国此时经济发展的原因无关的是()A政府对经济的全面管制 B战争需求的刺激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D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答案D解析19391945年是二战期间,这一时期受战争影响,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管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91945年是二战期间,战争使物资需求加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

71、391945年期间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要求,而这一时期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2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如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88年使用次数1993年使用次数自由世界183111西方82231A.两家报纸不再受“冷战”影响B西方国家数量增加C“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D资本主义阵营瓦解答案C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冷战”思维仍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不能看出西方国家的数量增加,故B项错误;“冷战”时期,文化意识形态

72、领域的对峙也异常激烈,因此,1988年词汇“自由世界”出现频率高,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词汇“自由世界”出现频率降低,词汇“西方”出现频率增加,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的建立是1949年北约的建立,至今北约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

73、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

74、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孙中山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75、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与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解析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们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

76、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科学救国论”,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

77、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问题。从材料信息看,齐国利用“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汉代之后远洋贸易较为发达,说明中国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宋元时期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使用,说明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从商朝到明清,中国人的海洋活动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则说明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不足。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