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根本原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教学过程】第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三岁的小孩,非常好动,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
3、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提问:从太阳暖大地的过程中,你们能判断出大气的热量是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讲解: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只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阳辐射并不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2、大地暖大气通过活动题,我们知道:地面暖大气,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叫做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地面
4、3、大气还大地(提问)1.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多云的夜晚冷?因为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2.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侧重生活,既要讲清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机制,又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
5、生更好地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又能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逻辑性比较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透彻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在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时,边画图,边讲授,边提问,将整个思维过程在画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图画完了,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过程也直观的展现出来了。注重地理思维的活化、转移。学生理解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后,联系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秋冬季节,雾、霜、露为什么只发生在无风少云的夜晚?学生在调动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自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6、时,结合教材给出的实验活动,在网上下载了这个实验视频,学生观看时,其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回到课堂,参与教学过程。原理讲完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得出“凸高凹低”的气压判断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简易示意图。并在图上分析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或者学生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而且贯彻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大气的水平运动侧重于在气压图上做出风向,并予以判断。这样即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通过长期的锻练,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学生的畏惧地理的心理。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界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装的地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