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A组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B.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C.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D.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无为而治B.兼爱
2、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3.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所体现的主张属于()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以下表述不符合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秩序的是()A.“尚贤”,唯贤是举B.“尚同”,道德自觉基础上实现礼乐教化C.“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D.“尚力”,肯定劳动最光荣5.以下观点中,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观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同一学派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6.有学者
3、认为“在世界史上,墨子首先拿理智的明灯向人世作彻底的探照,首先替人类的共同生活作合理的新规划”。下列观点体现了墨子为人类共同生活规划的是()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C.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D.有义则治,无义则乱7.法家学派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起到了重大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战国时,法家分为重“法”和重“术”两大学派思想家韩非是该学派的集大成者该学派主张厉行赏罚和节葬节用独立的法家学派在汉代以后逐渐消失A.B.C.D.8.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至汉武帝统治时期则反对无为,主张有为。这种变化说明()A.执政者治
4、国理念的不同B.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C.采信的政治学说的不同D.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的不同9.“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A.春秋时期孔子的天命观B.战国时期荀子的自然观C.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D.宋朝程朱理学10.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B.汉武帝信奉儒家思想C.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5、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民本”发展为“君本”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B.C.D.12.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6、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荀子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7、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传统或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
8、、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
9、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6分)(3)材
10、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6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6分)B组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18世纪,中国儒家文化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1、人权宣言第四条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这一规定与下列哪一儒家思想比较接近()A.君轻民贵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克己复礼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反映出孟子的治国主张是()A.实行霸道B.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C.实行王道D.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4.古人云:“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下列观点与其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胜B.天人感
12、应C.天行有常D.制天命而用之5.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6.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7.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
13、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材料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B.维护等级秩序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D.实现君民共治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9.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右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C.理学出现并
14、走向成熟D.四书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10.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下列各项属于“社会价值观”的有()三纲五常因行称义天赋人权君权神授A.B.C.D.11.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D.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1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
15、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材料二后代人们,由于从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在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
16、孔”活动。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材料四图1和图2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6分)(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0分)(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10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
17、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评述材料中关
18、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26分)(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解析A组1.【解析】选A。孔子代表的是贵族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B说法错。图反映的是欧洲启蒙运动肯定孔子的人文和理性思想,C错。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是在明朝,当时的统治思想是理学,D错,故选A。2.【解析】选C。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3.【解析】选C。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
19、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长处,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坚持儒家礼治原则的同时,主张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研读材料,根据材料中的既要“隆礼”,又应“重法”,应是荀子。4.【解析】选B。“实现礼乐教化”是儒家思想的主张,B是正确答案。【名师指津】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5.【解析】选B。题干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一观点体现的是道家的辩证思想,而选项中只有B体现
20、了这一思想,故选B。6.【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人类共同生活规划”,对照备选项,A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题意不符;C指的是节用,D是墨子尚同的思想。B要求天下“各国”兼爱、非攻,符合题意。【加固训练】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解析】选B。材料强调天下统一、“礼法”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忽视等级差别”反映了墨家的思想。7.【解析】选D。战国时期分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派别,因此
21、不正确;中的节葬节用不属于法家思想,排除;故选D。8.【解析】选B。统治思想属于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的。汉初经济凋敝,社会贫困,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思想;汉武帝时期,国家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治国思想变无为为有为,故选B。【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C,原因是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回答汉初至汉武帝时统治思想变化的原因。9.【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天人合一的学说,这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加固训练】春秋繁露记载:“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
22、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由“天之不可不畏敬”“谨事”“不谨祸来至显殃来至暗”,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选C。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皆排除。10.【解析】选D。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因此能成为正统思想,D正确。【加固训练】韩国学者赵东一在东亚文明论一书中提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孔子是哪国人?”他解释说,孔子原是鲁国人,后成为中国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从“鲁国人”成为一个“中国人”,开始于()A.秦朝
23、的焚书坑儒B.汉代的大一统C.隋唐的三教合一D.宋代儒学哲学化【解析】选B。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儒家学说地位的提高,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确立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以后。11.【解析】选C。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是错误的;他的出发点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错误。故选C。12.【解析】选C。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13.【解析】第(1)题第一问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二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其他思想家的思想影响等内容分析。
24、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内容很容易总结;第二问从西汉的政治环境、南宋的思想环境分析。第(3)题从对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现代法制建设和政治建设的促进作用等角度解读。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回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4分)(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4分)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应这一需要。南宋时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6分
25、)(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治理。(6分)14.【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官师合一”等信息概括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春秋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带动各地的教化”“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等信息概括特点,贡献从“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概括得出。第(3)题,由郡县推举人才,国家考核任用是察举制,原因从政府官吏的选拔方式变化考虑。第(4)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
26、析。答案:(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2分)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2分)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4分)(2)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3分)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3分)(3)察举制。(1分)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5分)(4)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
27、;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6分) B组1.【解析】选A。材料中讲到的时期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的思想家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阐发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关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仁政”思想等,与题干中“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相吻合,因此本题选A。【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B,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主要原因便从经济方面寻找,而没有认清本题目中的历史阶段特征。【加固训练】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中央集
28、权制度确立各种思想交相辉映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别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说法错误,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2.【解析】选B。由材料中“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强调的是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能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与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较接近。3.【解析】选C。题干中孟子对霸道和王道做了对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最终目的是肯定了以德服人,即实行王道。4.【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与荀子的“天行有常”
29、相符。5.【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墨家的“兼爱”思想,B体现节俭的主张,与墨家节用的主张接近,故选B。【名师指津】战国时期墨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要求。但在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期,其主张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变革的愿望,也超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6.【解析】选A。材料把“国”与“民”对立起来,实行愚民政策,这是法家的思想。【加固训练】著名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诸
30、子言论没有体现民本思潮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解析】选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说法体现了中央集权思想,没有体现民本思潮,故选D。7.【解析】选A。材料中“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为了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不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不正确。8.【解析】选D。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
31、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材料没有体现;B是孔子的思想,C是宋明理学思想。【加固训练】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理论C.封建迷信思想D.君主专制理论【解析】选A。题干材料实际上强调天象和人的行为存在联系,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A。9.【解析】选A。从文物的标题可知此时是“西汉”,依此时间即可知B、C、D不对。因为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是从春秋时的孔子创办私学开始的。而理学的出现是在宋代。而D四书五经成为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是在明朝。文物
32、标题中的“讲授五经图”,与A是对应的。【加固训练】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能力。汉武帝时期增设太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子弟在朝廷做官的越来越多。故选C。10.【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政府的
33、治国依据,属于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属于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主张,可排除。11.【解析】选C。由题干材料“以此为度而调均之”和“易治”可知董仲舒主张通过调整贫富差距以达到天下“相安”的局面,故选C。A中的“平均分配”,B中的“消除等级”不符合史实,D中的“强化礼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12.【解析】选C。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正确。A、B、D不是主要目的。【加固训练】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
34、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都反映了“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君天下”和“皇天右而子之”可知强调君主是最高统治者,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和“君轻民贵”的思想,排除A、B。礼记“君天下”的意思是天子君临天下,故排除C。13.【解析】第(1)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题以古代和近代儒学的境遇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命运;第(3)题则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孔子
35、的态度入手,发扬史学的现实价值,属于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答案:(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6分)(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学。(5分)(3)图1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5分)图2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5分)14.【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可先概括
36、材料中“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然后再对此进行评价。答题时,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赞同还是反对、还是持有其他观点,都要明确表达出来。其次,围绕材料,史论结合地论证,要言之有理,论据全面。答案:(1)第一种观点: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6分)论据: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盲目地反传统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仁爱”等。总之,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20分)(2)第二种
37、观点: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6分)论据: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在西方入侵、政治变革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20分)(3)第三种观点: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6分)论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能属于一种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先进文化,二者结合,振兴中华。总之,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