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江一中2018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领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
2、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
3、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
4、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
5、存、发展、安全和健康。(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领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取消所有贸易限制措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
6、、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B. 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C. 为了说明人类进入了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文章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举实例进行了论证。D.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了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相关要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B.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中还不太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C. 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
7、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D. 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中国长远利益”缩小了原文含意。C项,“开放贸易壁垒”,无中生有。D项,“主要是针对”主次不分。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
8、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推理论据的作用,关注其前后议论性的看法。A项,“并因此”强加因果。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依赖感不是很强”错,于文无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
9、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岛“我要出去住一阵子。”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正如她的出身,母
10、亲十九岁时被奶奶从人贩子那买来给父亲当老婆。母亲说完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然而大家都好像没听到,各自吃着饭。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家里一团糟。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在父亲坚决地反对中,她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邻居玉姑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离我家十公里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锄地呢。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仿佛要把母亲狠揍一番
11、。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远远的,我们看见母亲在毛竹岛上忙碌的身影,她不断的从木屋里进出,像只忙碌的蚂蚁。我们和母亲隔着三十米左右的河面,可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朝毛竹岛大喊:“妈!”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的“创举”,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如此。父亲不敢出门,他怕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玉姑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母亲的一些消息。前几天母亲和她借三百块钱,买上百只鸭崽喂养。“我妈到底怎么
12、了?”我问玉姑。玉姑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脸上有种令人担忧的表情,然后叹了口气,朝我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十知天命。有一天夜里,暴风雨瓢泼而下,听着都令人心悸。父亲把我们从床上叫起来。我们靠近江堤,在频繁的闪电照耀下,瞬间看见岛上孤零零的木屋笼罩在暴风雨之下,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流卷走。我们声嘶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父亲面对翻滚的江面,僵硬呆立着。“你们这些怕死鬼,你们看着妈被水冲走吧。我去找妈”我终于嚎啕起来,趟进沸腾般的江水中,我从来没像此刻觉得母亲如此重要。“看,快看,妈那里亮灯了”二哥急切地说。我止住哭和挣扎,睁大眼睛朝毛竹岛看去。果然,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在密集的雨水中若隐若现
13、。这微弱的光亮使我们欣喜若狂。暴雨过后第二天,我去岛上找母亲。“妈,回家吧。”我恳求说。“鸭子还好,没死一只。”她在回避。“我在叫你回家呢,你要在这呆到死呀。”我不依不饶。“卖完鸭子再说吧。”母亲卖鸭的时候,父亲吩咐哥哥们把两辆皮卡车开到河边等着,母亲会需要我们帮忙。母亲却没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她联系了几家做烤鸭的老板自己到江边来拉鸭子。那群鸭子卖了差不多五千块钱,母亲拿着一把钱,我发现她竟然眼泪汪汪的。母亲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个在意金钱的女人。然后她给我们四兄妹每人一百,哥哥们都不好意思拿。母亲却笑着说,第一次给你们钱,拿吧。卖完那群鸭子后,母亲依旧划着竹筏回毛竹岛。“妈,你不是答应卖完鸭子
14、就回家吗?”我冲母亲喊。“你们先回。”母亲从水面给我们甩来一句话。我和哥哥们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大哥说:“也许妈要收拾小木屋里的东西,明早再来接她。”第二天一早,我们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却看见那张竹筏搁在沙地上。显然母亲已经从毛竹岛上出来了。小木屋里似乎并不少什么东西,衣物也还在,除了母亲。父亲也住在了岛上,像母亲那样在毛竹岛上养鸭子挖地种菜。梅雨季节过后,父亲总是把母亲的衣物翻出来晾晒,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选自当代小小说经典集萃,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的岛”在文中极具深意,它既是指“母亲”离家后生活的毛竹
15、岛,也是母亲个体独立的精神象征,是她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B. 母亲出走后,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当知道她去毛竹岛锄地,就急匆匆带子女们去找,这是为了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C. 母亲拿着卖鸭子的钱,“眼泪汪汪的”,这寓意着从家庭中走出来的母亲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并获得了尊严。D. 兄妹四人在江边大声喊叫母亲,最后“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显然那“灯火”是母亲故意给子女“报平安”的。5. 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 文末说到“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那么“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
16、”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勤劳朴实、善良隐忍。几十年来母亲像传统劳动妇女一样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甚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作为买来的媳妇,毫无地位,父亲打骂,子女忽视,束缚于家庭,完成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2)自立自强,自尊自省。母亲五十岁后做了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做过的决定,先是毅然独自到岛上生活,自给自足,后是按自己的想法走向外面的世界,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是精神的觉醒,也是独立自尊的诠释。 6. 示例一:“母亲”不会再回来。从情节上看,母亲是买来的,父亲对他心存戒备,也经常打她,没有感情基础,没有话语权,因此才毅然决然离家,“不回”是情节之必然
17、。从人物形象看,母亲出走是自愿自觉的,她多次拒绝儿女让她回家的请求,说明出走的态度坚决。从主题上看,本文是要表现女性冲破家庭和世俗的桎梏,迈出了乡村底层妇女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第一步,“母亲”如果回来会削弱主题的表达。示例二:“母亲”会再回来。从情节上看,母亲虽然是买来的,但几十年的家庭生活,肯定是有感情的;在母亲到岛上后,丈夫性格转变盼她回家,“回家”是情节之必然。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是一名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并不是一个绝情无义之人,离开只是暂时的,终究会回归家庭。从主题上看,小说虽然表达的是乡村底层妇女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但结尾期盼母亲“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为出走的母亲留下了一条
18、回归的路,主题具有理性又不失温暖。【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错,由全文可知,父亲的行为中有多方面的情感,从母亲出走后父亲觉得没脸见人,可见有对母亲“创举”的愤怒;从父亲住进毛竹岛,可知父亲对母亲还是有感情的,只是这种感情当时没有表露,深藏心里。5. 试题分析:文中说母亲是奶奶买来的,“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
19、她自己”“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可见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却得不到认可;“家里一团糟糕。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可见母亲勤劳;“五十知天命,人老了,怕死在外头”,反映出母亲的自省;母亲离开家庭追求独立的生活,可见母亲精神的觉醒与独立自尊。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母亲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
20、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答母亲会回来,也可答母亲不会回来,无论选择哪一个答案,解答时都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理由。如答母亲不会回来,可以从母亲在家中的地位,母亲出走的原因及母亲出走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来分析;如答母亲会回来,就要从母亲对家人的情感、小说结尾的暗示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
21、言之成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
22、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材料二: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
23、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注】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三:【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
24、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日本NHIK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材料四: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
26、”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等角度说明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并对我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具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B. 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C. 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
27、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D. 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B. 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C. 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D. 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
28、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9. 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答案】7. C 8. D 9. 纪念宣传,铭记惨痛教训;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 正视真相,捍卫正义立场;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呼吁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C项,结合文本内容“新加坡联合旱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娸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分析可知,越来越多的外媒“重点转述”中方立场,而非“支持”。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短、平
29、、快”不是新闻的特点,而是常用来形容技术开发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也是排球术语,还用来貶称那些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学者”。C项,不是“直接报道”,材料一主要展示背景,材料二重在专家解读,材料三整合了外媒对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关注和报道,材料四是社论。D项,“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集中在材料三中,而非每则均有。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采遇难同胞”,纪念宣传,铭记惨痛教训;“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
30、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呼吁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
31、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结合“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分析可知,维护人类和平的方式之一,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
32、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
33、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0. 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 属:连接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 D. 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1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
34、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游于赤壁之下B. 惟江上之清风 哀吾生之须臾C. 扣舷而歌之 顺流而东也D. 相与枕藉乎舟中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 B. 歌窈窕之章 C. 白露横江 D. 杯盘狼籍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古代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按一定规则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B.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C. 孟德:是曹操的名,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
35、,“名”是出生时取的,供长辈或自己来称呼的,“字”是供朋友称呼的。D.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B.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真切感人。C. 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自然引出悲之所在。D.
36、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摆脱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相对自由。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答案】10. B 11. C 12. D 13. C 14. C 15. (1)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唱和着。(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举匏樽以相属”,“属”如解释为“连接”,
37、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匏樽”是“酒杯”,举起酒杯应是“劝人饮酒”,此处的“属”意思是“劝人饮酒”。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
38、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于”是介词,从;“游于赤壁之下”的“于”也是介词,在,到。B项,“惟江上之清风”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哀吾生之须臾”的“之”是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独。D项,“相与枕藉乎舟中”的“乎”相当于“于”,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乎”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
39、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乎”,“乎”如放在动词后一般相当于“于”,如放在形容词后,一般为形容词词尾。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项,“狼籍
40、”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凌乱”。A项,“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是指“江面上迷茫一片”,今义是指表情困惑、不知所措而没有生气。B项,“歌窈窕之章,“窈窕”古义是指诗经中的章节,今义是“女子文静而美好”。C项,“白露横江”,“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孟德:是曹操的名
41、”错误,孟德是曹操的字。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句中的“危”意思是“端正”,应是“端正地坐着”。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42、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的客人”;“倚”,按着,依照;“和”,唱和。第二句中,“自”,从;“观”,看;“则”,那么;“曾”,竟;“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
43、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
44、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45、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
46、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赏心亭 王 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注】王珪(10191085),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 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7、 首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写历史名城,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很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之意境。B. 颔联“来”、“入”两词使客观景物动化,写出无限江山奔赴眼前的态势,即显示了赏心亭凭高远眺之视野宽阔,又为下文感怀作了适当的过渡和铺垫。C. 颈联之 “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D. 后两联重在抒发登临的感慨。尾联“风物在”回应“遗迹”与“空存”;“对芳樽”对应“醉眼”,也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浇愁。17. 作者以“怅然”二字收束全诗,“怅然”之感具体是指什么情感?为表达这种“怅然”之感
48、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16. C 17. 情感:“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的情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对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手法:寓情于景、炼字、用典。【解析】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9、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错误,从诗中来看,颈联是说,现在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陈王朝覆灭。考生要注意“昏”字。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以怅然二字收束全诗,怅然之感具体是指什么情感?为表达这种怅然之感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前一句化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意,运用典故,写帝都的风物犹在,只是人事不同,流露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50、;后一句写诗人低徊沉思,借酒浇愁,这一结句有点杜甫“注目寒江依山阁”那种深沉感和无穷的余味;诗歌颈联“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中“玉树”指即玉树后庭花,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熔于一炉,锤炼而成,既有历史的深沉感,也很有现实意义,流露出对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考生可以从寓情于景、运用典故或化用诗句的角度分析。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
51、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首先理解“怅然”的意思,是指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然后联系诗句所写内容分析具体的情感,如“人事不同风物在”,诗句中写到人事,写到风物,前者不同,后者
52、还在,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再结合诗句中所用的典故分析对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情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18.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陶渊明归园田居)(2)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杜甫登高)(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王羲之兰亭集序)【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池鱼思故渊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7). 一觞一咏 (8). 亦足以畅叙幽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
53、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羁”“渊”“跬”“至”“繁霜鬓”“潦”“觞”“畅叙”“幽情”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9.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畔(pn) 点缀(zhu) 踱(du)步 舐(sh)犊情深B. 遐(xi)想 形骸(hi) 嫡(d)亲 脚镣(lio)手铐C. 倩(qin)影 谙(yn)熟 谬(mio)种 锲(qi)而不舍D. 蹩(bi)脚 泅(qi)渡 掂(din)量 怏(yng)怏不乐
5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汉字主要包括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其中以形声字居多。C项,“谙熟”的“谙”应读n,“谙熟”是指熟悉(某种事物。“谬种”的“谬”应读mi。“谬种”指荒谬错误的言论、学术流派等,或指詈词,坏东西;坏蛋。20.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驽马 沦落天涯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B. 膏腴 佛反盈天 刎颈之交 目不遐接C. 广袤 急不暇择 义愤填膺 咄咄逼人D. 畏葸 殒身不恤 咬文嚼字 归根结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55、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音和字义辨析正误。B项,“佛反盈天”的“佛”应为“沸”,“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沸”,滚翻。“目不遐接”的“遐”应为“暇”,“目不暇接”意思是“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暇”,空闲。“遐”,远,长久。2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 ,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B. 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
56、中华儿女心中享有盛誉的女神。C.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D. 人要是有一颗象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C项,“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句中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告别家乡,外出打工”,不合语境。A项,“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通俗的说就是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很好、出彩舒服清新的感觉。B项,“万人空巷”
57、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该句容易被误解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街巷都是空的”。D项,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象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如“安土重迁”,该成语是说“不愿轻易迁移”,而句中说“告别家乡”,故不合语境。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8、;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B. 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C. 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更多振奋人心的作品D.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
59、大,物流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相关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中“减轻问题”搭配不当,可将“问题”改为“压力”。B项,结构混乱,“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句式杂糅,改为“本着原则”或“以为原则”。D项,成分残缺,“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随着”、“使”的使用淹没了主
60、语,可删除“使”。2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C.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句中使用正确。B项,“高足”是指良马
61、;骏马,犹言高才。一般指的是别人的徒弟。句子说的是作为杨老师的学生,用“高足”不准确,谦敬失当,应该使用一个谦辞。C项,“承蒙”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句中“承蒙”用于自己,使用错误。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一般指自己等对方。句子说的是等自己,使用错误。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
62、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横在眼前, , 。一个富贵享乐的人, , 。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 。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每个人落在红尘,都有一份自我的追求。醒者会更醒 让醉者会更醉
63、他却有种满足的快乐 他却常常感到空虚落寞 看似拥有了世间许多的华丽 所得到的只有一些微薄的片断A. B. C. D. 【答案】C【解析】19. 根据语段明显是把“一个富贵享乐的人”和“一个安贫乐道的人”进行对比。“富贵享乐的人”物质上是富裕的所以其后紧跟第句。“安贫乐道的人”物质上是匮乏的或者微薄的,其后紧跟第句。富贵享乐的人虽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其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后紧跟。安贫乐道的人虽物质生活上是匮乏的,得到的比较微薄,但是其精神世界却是富裕的,生活是快乐的,所以后紧跟。故选C。.25.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
64、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这段文字选自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第十回_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补写回目),作者是_。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本回主人公的性格:_,_。【答案】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施耐庵 (3). 委曲求全 (4). 忍辱负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来看,这是考查水浒传的有关知识。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本题所给的材料出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
65、雪山神庙 _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可以从“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信息判断出来。这个章节的主人公是“林冲”,在这一回中主要展示出林冲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忍耐性格。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如课文中林冲对李小二这样说:“我因恶了高大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而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四、写作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诗歌苔,它文字虽少,含意却很丰富。读了这首小诗
66、,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逆境造就人才环境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无庸置疑的。良好的环境,即所谓“顺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利于造就人才。反之,恶劣的环境,即所谓“逆境”,处处限制乃至扼杀人们在学习与事业上的努力,就不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有时甚至可以把人毁灭。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社会和家庭必须努力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和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就一个人来说,为实现成才的希望,努力为自己选择较好的环境
67、也是无可非议的。时下,广大青少年,都在尽最大努力迈入名牌或重点学校,就属于这种无可非议的行为。大家所以争向进入,就是因为这类学校设备、师资及其他环境条件优于同类。 总之,环境与成才确实关系密切,环境对成才确实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起码的环境条件,根本不可能出人才。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不到这点,就违背了唯物主义。然而,我们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顺境中就一定能成才,在逆境(总体条件不好,但仍有一些有利条件)中就一定不能成才。这样认识也是不对的,我们还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事实上,这样的人不是也不少吗?家庭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也有各种成才的机遇。但是,由
68、于他游戏人生,不愿付出劳动和汗水,最后只能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有的人虽然所处的客观环境较差,不是得天独厚,但由于他能在“逆境”中磨炼意志、发愤图强,却终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客观环境对成才确有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具体到一个人来说,要想把成才的希望变成现实,不管身处什么环境,归根结蒂,还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身处“逆境”,不加倍努力,固然不能成才;即使身处“顺境”,不付出汗水,也同样不能成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至理名言,毛泽东同志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外因指的就是客观外部条件,即环境;内因就是主观自我努力。没有内因的主
69、观发动,外因便起不了什么作用,一个人就不会发生从“不是人才”到“人才”的变化。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人才,必须具有造福人类的远大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遇到困难绝不示弱,遭受阻碍决不退缩,要不断前进,不断追求,直至成功。切不可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而不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对要求成才的人来说,是“顺境”,但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很多,有些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鉴于这种现实情况,广大青少年朋友,在认清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之后,一定要把着重点放在个人的主观努力方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
70、给材料是袁枚的一首诗歌苔。首先分析诗歌的内容,“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是说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观自信地在春天来临之际,也和牡丹花儿一样, 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儿来。从“苔花学牡丹开”的角度来看,“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立意:榜样的重要性。从“苔花”“开”的角度来看,这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由此可以得出立意:行动的重要性。同时苔花不因为自己的渺小依然奋力开放,这展现出的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围绕“乐观”“自信”“积极”等角度立意。参考立意: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别样的美丽让乐观自信之花尽情绽放野百合也有春天榜样的重要性行动的重要性成功之路,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